
在六丙公路沒有建成以前,滇西怒江北段依托于一條古老的鹽道,它從麗江出發,跨越瀾滄江至怒山西坡的碧江縣城前往貢山。碧江縣城在1974年前是怒江州府所在地,因為六丙公路的通車,這個茶馬古道上重鎮少了來來往往的馬幫。由于縣城建在一個地質滑坡體上,1984年被撤銷縣制,隨后縣城被廢棄,所轄行政區域一半分給瀘水、一半分給貢山,從此碧江縣城從地圖上消失,大多數的當地人已經忘記了那條穿過巖洞的古道,向東搜尋了整整10個小時,在茂密樹林和亂草從中沒有找到古道的入口,巖洞中馬幫不滅的火塘成為美好的傳說。
離怒江相對海拔1000米的碧江縣城人丁稀少,變成了如今的知子羅村。原來縣城的行政大樓也多有怒族、傈僳族村民搬入居住。
獨特的景觀成為第二部以怒江為題材的影片——《知子羅》拍攝地,影片通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怒江邊的五個孩子,經歷文革至八十年代后的一段經歷,側面反映社會變革的影響。

站在二千多米高的怒山西坡遠眺高黎貢山東坡,深切的峽谷中是蜿蜒的怒江。拍照時,一手拿相機,一手正端著傈僳族“大叔”的酒杯,踩點必須站著進去,搖著出來。




高黎貢山


廢棄的縣城建筑。








曾經紅火的小店。

行政大樓變成了民宅,傈僳族村民架灶釀酒。用苦蕎麥釀制的一種低度酒,略有苦味,回甘。

傈僳族嗜酒,如果你喜歡喝酒,那這里是最大的酒缸。只要你端過酒杯,最終必須搖搖晃晃走出大門。雖然他們比你小上兩三歲,一律親呼你:侄兒子。

知子羅村最早是個怒族村落,人民公社時將山中傈僳族遷移至此,兩族因地產生矛盾,互不通婚。隨著時間消磨,傈僳族精湛的造房手藝贏得了怒族的尊敬,兩族逐漸通婚。現在很多家庭是兩個民族的后裔。


位于知子羅村與山下怒江間的老姆登村,建在半山腰上。

知子羅村的老姆登教堂,對面是一江之隔的高黎貢山。右側是皇冠山。

對面山坡上的傈僳族村落,海拔大概有1800米高。

 客棧老板親自下廚,為我們準備早餐。香濃的酥油茶、木柴烤制的蕎麥煎餅抹土蜂蜜,原生態的食品比五星酒店豐富的自助早餐更有營養。

皇冠山下的怒江峽谷。



石月亮(左側)


茶馬古道上的鐵索橋,六丙公路的通車使它退出了歷史舞臺。知子羅,的確是可以有很多故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