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古代美術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埃及是尼羅河賜與的禮物"(希羅多德),尼羅河由南向北縱貫埃及,在紅海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之間滋潤出一條狹長的綠洲。在這里產生了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5000年,埃及社會出現了階級的萌芽,公元前4000年前后出現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的專制王朝。國王被尊為法老,既是人間君主,又是太陽神之子,利用宗教的神秘力量來統治國家。此后的埃及經歷了古王國(前3000—前2300)、中王國(前2150—前1700)、新王國(前1071—前332)三個統一時期。 一、古代埃及美術的特點 埃及是古代東方奴隸制專制國家的典型代表,具有從法老到大臣、平民、奴隸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埃及藝術是為法老和少數貴族奴隸主服務的,是社會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專制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好大喜功,法老不惜用數十萬奴隸為自己建造陵墓、廟宇,雕鑿巨像,表現他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神化法老和貴族,在題材和表現方法上又必須嚴格服從統治者的要求。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藝術的基本法則和程式,并且迫使藝術家用美化的方法來表現對象。 古代埃及藝術的形式和表現程式在3000年間基本處于穩定少變的狀態,總的說來是壯麗、宏偉、明確、穩定,有嚴格的規范、又具有寫實基礎上的美化。這種缺少變化的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埃及在地理位置上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況。它的周圍是海洋、沙漠、高山,僅東面有蘇伊士地峽與亞洲相通。與外界的隔絕造成了文化發展上的單一狀況。 宗教對埃及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埃及人是虔誠的宗教信徒,甚至法老也必須借助宗教力量來統治國家。埃及人相信"靈魂永生",認為在肉體死后,靈魂不滅,只要尸體保存得好,靈魂可以得到永生。埃及人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修建廟宇和陵墓上,對尸體的保存和墳墓裝飾特別關心。 二、古王國美術 古王國時期的美術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 建筑:金字塔是古王國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觀念中, 陵墓是永久的棲身之地,它甚至比宮殿更為重要。王朝初期,埃及國王和貴族的陵墓是長方形的石頭建筑,里面放著裝有木乃伊的石棺,這種長方形石墓叫"馬斯塔巴"。后來,隨著陵墓的擴大,原來的一層馬斯塔巴變成了由大到小的幾層相疊的梯形金字塔,其著名代表是撒卡拉的臺階金字塔。到古王國盛期,又演變出方錐形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是其主要代表。吉薩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福金字塔,塔高146.6米,基座四邊各長233米,正對東西南北四方,是一座四方尖錐形龐然大物。它由230萬塊2.5噸重的巨石壘成,石縫間未用任何粘合物,但卻非常嚴密。金字塔內部有入口、走廊和通氣管道,中間有石室存放法老的木乃伊。 金字塔具有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它給人以精神上的壓力。站在它的腳下,人們會感到自己的渺小。金字塔的外觀對稱、穩定,它給人以堅不可摧的印象,尤其是它屹立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之中,象紀念碑巍然聳立在炎炎烈日之下,象征著法老的威嚴地位不可動搖。 雕刻: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國就已形成,以后被當作典范沿襲下來。雕刻程式有:1.姿勢必須保持直立,雙臂緊靠軀體,正面直對觀眾;2.根據人物地位的尊卑決定比例的大?。唬常宋镏乜坍嬵^部,其他部位非常簡略;4.面部輪廓寫實,又有理想化修飾,表情莊嚴,幾乎沒有感情表現;5.雕像著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效果。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它由整塊天然巖石雕鑿成。雕像身長約57米,面部為5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它頭戴菱形巾冠,前額雕刻著圣蛇,兩眼直視前方,面部仍保持著哈夫拉的相貌特征和威嚴氣派。由于歲月和風沙侵襲、戰爭的破壞,它已鼻崩目殘,在風沙彌漫、日影昏暗之時,遠遠望去,殘破的臉部顯示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和奇異莫測的神情。
《拉荷切普王子與其妻坐像》線條柔和舒展,在嚴格的程式限制下表現了王子敏感而多疑的性格以及他妻子的端莊美麗、長衣亦遮不住的靈巧身軀。這一組雕像完全保留了原來的著色,黑檀木做的眼珠,目光炯炯有神非常逼真,是古王國雕刻的杰作。坐像集中體現了埃及王族的雕像規則:人物正襟危坐,雙腿并齊,男子右手橫陳胸前,左手置于膝上;女子雙手護胸,面容平靜嚴肅,沒有性格的刻畫和情感的流露。
這一時期的帝王雕像代表作還包括《哈夫拉法老雕像》、《門考拉王和王后》等,都具有體態健壯、面容俊美剛勁的特點。
《村長像》和《書吏凱伊》是古王國時期寫實主義的杰作?!洞彘L像》表現了具有農民氣質的王子卡珀爾柱杖而立的形象,當時,王子作為王家族莊園的管理者,類似工頭的地位,在田間監督奴隸勞動,兼及組織人力筑壩修水渠。生動的神情和鮮明的個性表現出藝術家驚人的觀察力和把握力。
《書吏凱伊》表現了一個盤腿而坐的中年男子手握筆桿,展開紙草長卷、雙目凝視前方,似在全神貫注聆聽的表情。雕像生動刻畫了人物內在的精神和聰慧以及長年從事文職工作所特有的體態特征。
斯芬克司像又叫塔尼斯的人面獅身像,長220厘米,被確認是阿門哈特三世的雕像,在埃及同類雕像中,它是別具一格的,在于人的臉上長出了獅子的耳朵,并用厚厚的鬣毛把頭、胸、肩包了進去,從而增強了頭部渾厚凝重的效果,充分顯示了莊嚴威武的力量。
阿門哈特雕像是中王國時期雕刻的最高成就代表,它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征。在古王國時期那種絕對的威嚴觀念已經開始削弱,開始注重人物的情緒刻畫。
《裝飾門》是第五王朝時期作品。這件裝飾門實際上是一件木刻作品,門的三面刻滿了象形文字和立于兩側的男女立像,門楣上有男女相對而坐,均以對式結構,十分莊重美滿和諧。
浮雕和壁畫: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①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②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畫面;③根據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④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⑤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色或淡黃色,頭發為藍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國時期的浮雕代表作《納米爾石板》、《獵河馬》等都嚴格遵循這些程式。
古王國時期的墓室壁畫為數不多,其代表作《群雁圖》,構圖別致,刻畫寫實、生動,設色和諧動人,整個畫面富有詩意。 三、中王國美術 中王國時期,戰亂頻繁,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崩潰,地方貴族勢力強大。這一時期美術成就遠不如古王國時期,但在建筑、墓室壁畫方面仍有獨特成就。 建筑:這一時期不再有古王國時期那樣宏偉的金字塔,取而代之的主要建筑是廟宇。如門圖普太普享殿,由兩層平臺相疊而成,頂上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從中王國開始,廟宇入口處兩側出現了方尖碑,上面刻有國王的名諱、封號,其中以法老謝努塞爾特一世在太陽神廟前建的方尖碑最為有名。 墓室壁畫:在中王國時期的地方貴族陵墓中,壁畫逐漸流行。壁畫在程式上仍遵循古王國傳統,但表現風格顯得更加活潑、圓潤和優美。如霍姆荷太普王子墓壁畫《飼養羚羊》中,畫家沒有被程式所拘束,畫得隨意自由。
這是古埃及中王國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時期彩色浮雕作品。彩色浮雕類似于立體繪畫,形象微微凸出于壁面,外輪廓仍勾線填色,背景空白處陰刻象形文字以表達畫中含意。畫中人勾肩搭臂形成一個整體。人物和景物都被置于一個平面,在一條水平線上進行構圖安排,極富裝飾性,造型程式化富有簡練概括單純的美感。 雕塑:在中王國時期的墓室里還流行一種小型的木制雕刻。最有名的是在阿西尤特地方的一個將軍墓中發現的有80個戰士組成的隊列雕像,像高40厘米,有弓箭手和槍盾兵。其中的弓箭手是來自努比亞的雇傭軍。
四、新王國美術 新王國時期,中央集權制統治重新鞏固,國勢強盛,經濟空前繁榮,進入了埃及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美術無論從審美角度還是從制作技巧上看,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第十八王朝時期,法老阿蒙荷太普四世進行了一場宗教改革,主張崇拜太陽神"阿頓",自命為"埃赫納頓"。在改革期間,藝術曾一度出現擺脫傳統的程式約束,以寫實來表現對象的局面,給新王國時期藝術帶來了勃勃生機。 建筑:新王國時期建造了大量的神殿、享殿、方尖碑等紀念性建筑,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享殿。享殿沿代爾·埃里·巴哈利山腳地勢高低分布成三層建筑,各層前面有柱廊,中間有斜向通道連接各層。垂直的山崖與白石構成的柱廊相互映襯,形成統一的整體。
盧克索神廟和卡納爾克神廟是新王國時期的著名建筑,神廟的外形均為長方形,沿一條中軸線建成。盧克索神廟的圓柱線條優美,形狀宛若綻開或閉合的紙莎草花??{爾克神廟的圓柱殿有石柱134根,每根柱子直徑為3.5米,柱頭呈紙莎草花形。殿堂僅以中部和兩旁屋面的高側窗采光,使殿內光線陰暗,造成神廟所需要的幽深、神秘的氣氛。
第十九王朝的阿布-辛姆貝勒神廟建于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它的宏偉無與倫比,正面有四尊與山體相連的拉美西斯二世像,高達21米。神廟內的柱子雕成人形,石壁上刻滿象形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活與功績。這一神廟是王權神化的集中體現。
雕刻:新王國時期的雕刻又開始出現古王國時期的繁榮,出現了真人大小的雕像和巨型雕像??坍嫷闹攸c由臉部擴大到對手、腳的表現,尤其是埃赫納頓時期的法老雕像也開始出現有表情、有個性的描寫。《埃赫納頓法老像》是埃及雕刻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并不俊美的王者像,真實的表現了這位法老的外貌:長臉、大頭、細脖、大腹便便。這種寫實的表現顯然得到了法老的支持。
《納菲爾提提王后像》是埃赫納頓之妻肖像。這是一尊著色石灰巖頭像,容貌清秀,線條柔和,臉部洋溢著活力和東方女性的端莊高雅之美。
埃赫納頓的宗教改革隨著他的去世而結束,以后的藝術仍然恢復了舊有的傳統,但埃赫納頓時期的美術仍然對以后的十九王朝雕刻藝術產生了影響。 壁畫:新王國時期,壁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它主要用來裝飾宮殿、廟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畫。它的內容多表現主人生前奢侈豪華的生活以及仆人們從事耕牧勞動的場面,具有明顯的世俗性。在形式上,它繼承了古王國、中王國的傳統,但處理手法更純熟、大膽、自由多樣。在常見的軍事、狩獵、樂舞、宴飲等場面上,對人物姿勢的描繪更為生動自如,大多具有鮮明的享樂傾向。如底比斯的納赫特墓中的宴樂場面,其中有三個女樂師形象極為優美。藝術家透過輕盈透明的衣裳把三個妙齡女郎的軀體畫得若隱若現,嬌憨動人的姿態、華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達到了極為和諧的境界。底比斯尼巴姆墓室中的《漁獵圖》、《舞樂圖》以同樣的手法表現了貴族的享樂生活,充滿了喜悅的氣氛和輕歌曼舞的情調。
藝術寶庫帶你進入藝術的神圣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