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志強國,大膽革新 戰國時期諸侯國相繼改革以圖強,在變法改革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顯著,在軍事上的改革卻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為最。趙武靈王的文治武功并非出類拔萃,但卻是他向塞外少數民族學習,對傳統的兵制兵服進行了大改革,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逝世。魏、楚、秦、燕、齊以憑吊為借口,各派萬人精銳部隊來到趙國,都想趁趙國舊君辭世、新主未立之機瓜分趙國。在趙國危在旦夕 的情況下,趙國大臣肥義極力輔佐太子雍,以不惜與敵方同歸于盡的氣勢,與各國展開殊死的斗爭,最終打退了敵人,挽救了趙國。第二年,公元前325年,年方 12歲的趙武靈王登基。這時候,趙國四面強敵環視,而國土中間又橫插著一個中山國。這個中山國是白狄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曾經被魏將樂羊子攻滅,后來因隔著 其他國家不便控制,又讓中山國借機復國。中山國橫在趙國中間,使其裂為以邯鄲為中心和代郡為中心的兩大塊,如鯁在喉,實在令趙國非常難受。趙國要想在戰國 諸雄中有所作為,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中山這個心腹之患。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理想、有氣魄的國君。他一心想要復興趙國,決定大膽改革,勵精圖治。 趙國是在三家分晉后由趙襄子創建的。其領土范圍包括現在的山西中部、陜西東北和河北西南地區,境內陸勢多山。趙國在歷史上曾經十分強盛,后來實力漸漸衰微,以致東邊和北邊的林胡、樓煩以及與它相鄰的中山國,都對它虎視眈眈。 經過多年的準備,趙武靈王爭取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外部環境。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親率大軍進攻中山,開始還算順利,可是不久便遭到反擊,趙國的車兵 和步兵被中山軍隊打得節節敗退,不但很快退回國境,連邊境重鎮郡邑也淪入敵手。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趙國攻打中山時,燕人也乘人之危夾擊中山,但也被中山人 迎頭打了回去,領兵之將還喪了命。中山一個區區小國,同時抗擊兩個大國的進攻,還能取勝,這給了趙武靈王很大的震動。由此引發了一場撼動朝野的改革。 在這一次親自經歷的實踐中,年輕的趙武靈王發現趙軍將士的最大毛病之一就是行動不靈活。不僅作戰工具不靈活,戰車在山地簡直就如廢物一般,而步兵作戰速 度又太慢,轉移不靈,而且將士們長袍大袖,外裹重甲,穿戴起來像套上厚重的殼子,非有大力氣才能運轉得動。加上穿戴時需多層系扎,費時費力,敵軍一旦這時 來襲,就只好棄甲而逃。 為此趙武靈王把目光指向了趙國北面居住的各種胡人部落。他從小就耳濡目染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的風采,一個個身著 緊身短衣,長褲,外套輕坪,跨在馬上,彎刀勁弓,來去如風,只是缺乏約束,組織性差了點。趙武靈王思想開放,能夠審時度勢,銳意創新。趙武靈王由此想到, 如果能學習胡人的長處,再加以中原的軍事組織,豈不是兼有兩者之利? 趙武靈王就把此想法告訴了身邊的大臣樓緩。 趙武靈王對樓緩說:“我們趙國北臨燕國、東胡,西接秦、韓等國,還與中山相鄰,它們對我國都是威脅。如果不奮發圖強,無異于坐以待斃。長期以來,我們與胡 人作戰時屢次失利,這跟我們的衣裝和作戰方式很有關系。首先是我們的士兵穿的寬衣長袖,礙手礙腳,不如胡服那么輕便。其次,我們的戰車又大又沉,駕馭起來 很不方便,不如胡人單騎作戰靈活。我想讓全體將士改穿胡服,學習騎射,你看如何?” 樓緩聽后眼前一亮,激動地說:“大王英明!臣也有此想法,只是不敢提出,還是大王有魄力。如果改為胡服騎射,我們的劣勢就不復存在。那樣的話,我們一定可以扭轉局勢,戰勝胡人!”樓緩當即表示同意他的想法。 而后,他又召來相國肥義,向他討教此事是否可行。肥義鼓勵他說:“凡事不能遲疑,首鼠兩端必然一事無成。相傳舜曾向有苗氏學習過舞樂,大禹治水經過裸 國,也隨之裸身,因此改裝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利國利民,就應該堅定地去做。”肥義的一番話,堅定了趙武靈王的決心,他隨即找來一套胡服穿上,發誓 道:“我決心易服改裝,騎射教民,就讓世人都來笑話我吧!但是胡地和中山必歸我屬!” ■胡服騎射,影響深遠 中原國家向來輕視夷狄。當滿朝大臣聽說趙武靈王要穿胡服、學騎射時,都覺得不可思議。 有人說:“堂堂中原大國竟然穿起蠻夷之服,那像什么樣子呀!”有人把怒氣全撒在樓緩身上,說是他唆使大王這么做的。 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干脆裝病不上朝。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 于是,趙武靈王派人去請公子成說:“家族聽命于長輩親屬,國家聽命于君主。現在我讓國人改換服飾,但是叔叔您卻不穿胡服,我害怕天下人會議論的。治理國 家有一定的規律,是以有利于百姓為根本;從事政治有一定的原則,政令得以施行為主要。修明德行必須先讓百姓議論明白,貫徹政令首先要使貴族信服奉行,因此 希望仰仗叔父的聲望來成就更換胡服的功業。”公子成拜了兩次叩頭至地說:“我聽說中原地區,是圣人所教化的,是禮樂所施用的,是胡人所參見跟赴的,是蠻夷 族所取法效仿的。現在趙王卻舍棄這些而沿襲胡人的服飾,改變自古以來就有的規則,違逆百姓的心思,我請趙武靈王對此事深思熟慮啊!”使者將公子成的這番話 回報給趙王。趙武靈王親自前往請求公子成說:“我們趙國東邊有齊國、中山國,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樓煩、秦國、韓國接壤。現在卻沒有騎射準備,那么怎 么能夠守住國土?以前中山國依仗齊國強大的兵力,侵犯我們的土地,用繩索捆綁我們的人民,引來大水圍住鄗地。辱沒了社稷神靈,鄗地幾乎不能守住了,以前的 君主以之為恥辱。因此我改變服裝訓練騎射,是想防備邊境四地的危難,向中山國報仇。但是叔叔您卻只順著中原地區的風俗,害怕改變服飾的惡名,忘記了鄗地之 事的恥辱,這不是我所期望的啊。”公子成心想,君王言之有理,于是聽從了命令,趙武靈王便賜給他胡人的服飾。 第二天公子成穿上胡服上朝。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了。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后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不到一年,一支人數眾多、訓練有素的騎兵部隊就練成了,從而取代了趙國車兵的地位,成為與步兵并駕齊驅的兩大主戰部隊之一。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親率這支年輕的騎兵,閃電般地襲取了中山國的寧蔑,然后移兵北上,千里躍進,大破林胡和樓煩諸部落,迫使他們北遷大漠,獻馬乞 和,成為趙之藩屬。趙武靈王在新辟的土地上設立云中、雁門兩郡,并在原陽設立“騎邑”,即訓練騎兵的基地,常年訓練騎兵。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小試鋒 芒卻功效大著,再次將目標指向了中山國。 趙武靈王在進攻中山之前,采取于十分審慎的布置。盡管與周邊無戰事,并派使臣同時出訪秦、 韓、楚、魏,齊,但他仍然調集部分兵力戒備邊境,以防不虞。萬事俱備之后,他開始了進攻中山之役。吸取上次進攻失敗的教訓,這次他采用分路進攻的作戰方 針。先遣兩軍由中山西部進攻,然后主力分成三路由中山南部五面突襲。這一仗,趙鐵騎大顯威風,疾如閃電勢若驟雨,很快就占領了中山國大片國土,而且險要盡 得,中山國都處于趙軍兵鋒之下。中山國被迫請和,割讓南部四邑,失去三分之一的國土。從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300年五年里,趙軍先后五次進攻中山,次 次以中山割地告終,最后終于把中山這個一度名聞天下的小國從中國的版圖上抹去了。從此趙國東西南北合為一塊,喉中無鯁,眼中去釘,可以專心對外。 平滅中山之后,趙國騎兵再次大敗樓煩王,并在北邊大修城池,先后修了趙王城和夫人城。同時,兩條邊境長城也漸次竣工,趙國北疆至此無虞。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趙主父 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后,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 去。到了咸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后,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 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里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里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 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變了中原各國的軍事作戰方式,從此戰車這種作戰方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被騎兵所取代。此后,趙國名將輩出,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大國,直至長平之戰。 “胡服騎射”是歷代史家所稱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不因循守舊,能夠突破當時輕視夷狄的傳統思想,不拘一格地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同時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堅持實施這一改革,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很有氣魄的改革先鋒,值得后人學習。 |
|
來自: liuhuirong >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