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休息都有規律,有節奏;一日三餐,按時進食;1.陰陽運轉以24小時為周期,有節奏,循環往復地;2.每一周期從午夜子時算起,又大致分為“陰中之陰;于陽,陽中之陽,陽勝于陰,陽陰相對平衡,陽負于陰;消陽長,陰陽轉化;陽消陰長,陽陰轉化”四個階段;按現在的時間觀念,可以認為半夜24:00為陰中之;00到12:00為“陰負于陽”,12:00
在遠古時期,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休息都有規律,有節奏,聞雞而起,三香而眠;有勞有逸, 一日三餐,按時進食。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摸索出晝夜陰陽運轉的規律性,具體表現為: 1. 陰陽運轉以24小時為周期,有節奏,循環往復地進行著。 2. 每一周期從午夜子時算起,又大致分為“陰中之陰,陰勝于陽,陰陽相對平衡,陰負 于陽,陽中之陽,陽勝于陰,陽陰相對平衡,陽負于陰”八個階段。如加以概括則分為“陰 消陽長,陰陽轉化;陽消陰長,陽陰轉化”四個階段。 按現在的時間觀念,可以認為半夜24:00為陰中之陰;正午12:00為“陽中之陽”,6: 00到12:00為“陰負于陽”,12:00到18:00為陽勝于陰”,18:00為陽陰相對平衡狀態。 并由陽運轉為陰。18:00到24:00為陽不勝陰,24:00為陰中之陰,0:00至6:00為陰 勝于陽,6:00陰陽又處于相對平衡狀態。 人體氣血從體內五臟六腑中來,但是五臟六腑既不能自然的,也不能無窮的產生氣血。 人體獲得氣血主要靠合理的營養,科學的休息。而要做到合理與科學,就必須嚴格按照晝夜 陰陽的運轉規律工作生活。 正如中醫“子午流注”,將身體的氣血循環周流出入,比作水流.或從子到午,或由午到 子,隨著時間先后不同,陰陽各經氣血盛衰有固定的變化。氣血迎時而至為盛,氣血過時而 去為衰,使一天24小時的工作生活休息,勞逸結合。 晝夜陰陽揭示出:陽中陽,為機體氣血處于氣多血少之時,是氣降血升的開始;陽勝于 陰,是機體氣多血少的狀況;陰陽相對平衡,則是氣血處于氣血兩少升降相對平衡狀態,并逐 漸趨向多血;陽負于陰,為機體少氣多血;陰中之陰為血多氣少,也是氣升血降的開始;陰 勝于陽,為機體血多氣少.;陰陽相對平衡, 為血氣兩少,升降相對平衡,逐漸向于多氣;陰 負于陽,為人體氣血少血多氣,從而運轉到陽中之陽,如此反復循環。 正常人血中和尿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晝夜規律是中午濃度高,半夜最低。人體心臟的跳 動,呼吸的快慢,血壓的高低,血糖含量及激素的分泌水平,每天都在變化,并保持著24小 時左右的晝夜周期變化。 如果長期廢寢望食,氣血升降多易失調,該升不升,該降不降,所以我國人民把晝夜兩 個12點習慣的定為工作限時. 為使氣血升降恢復正常,一是自覺按照晝夜陰陽運轉規律工作 生活,二是根據氣血升降規律選擇“寒 熱 溫 涼”不同的藥物,針對陰陽運轉的性質按時服 用,促進氣血正常。 根據筆者初步體會,上述24小時的八個階段,客觀反映了人體氣血的升降情況。故擬定 為最佳服中藥時間。提供大家進一步研究參考。 癥狀 辯證 服藥時間段 陽虛(氣虛) 補氣升陽 0--6點 6點 6--12 點 陰虛(血虛) 滋陰養血 18--24 點 陰陽兩虛 益陰補陽 0--6點 6點 18點 18--24點 陽盛陰虛 滋陰潛陽 0--6點 6點 18點 18--24點 陰盛陽虛 升陽抑陰 0--6點 6點 18點 氣滯血瘀 活血化瘀 理氣通絡 6--12點 12點 18點 12--18點 夜不安眠 養血安神 18--24點 例如,張孟林醫師自擬的“夜棗湯”,夜交藤30g,酸棗仁20 g ,當歸15 g ,大棗5枚. 下午首劑,臨睡再劑,治療神經衰弱失眠效果良好。 病例1 林某,女,36歲,1979年6月16日初診.頭痛8年,每逢月經干凈后開始肩背經絡不舒. 胸肋苦悶,并伴兩乳脹痛,睡眠不安,腰酸乏力,頭暈以左側為甚. 面色黯灰,曾因病休息 5年. 近2年常服止痛片,與中藥平肝熄風之劑,頭暈反而加重. 大便時溏時干,小便正常, 脈小弦滑,舌苔有瘀點. 此為肝氣郁結,疏泄失職,氣血升降失常,經絡不通所致,擬三方 安不同時段服用。 ( 注 1.每帖煎汁2次,每次服1汁。2.方一三帖,方二六帖,方三三帖。 3.六天服 完。) 初診:方一, 疏肝理氣,益腎補陽。在早上6點服用. 川楝子15 g,川郁金18g ,延胡索12 g,香附9g ,桂枝4 g,白術15g ,仙茅6g , 木香6 g,生姜3片 方二?;钛觯粢岳須馔ńj。上午10點服第1煎汁,下午15點服第2煎汁。失笑 散12g ,木香6 g,雞血藤18g ,獨活12g ,川芎12 g,蘿芙麻葉18 g,延胡索15g ,白 術12 g,川楝子12 g,絡石藤12g 。 方三。養血安神,佐以平肝潛陽。晚上20點服用。柏子仁12 g,合歡皮30 g,茯苓12 g, 灸甘草6 g,鉤藤12g ,僵蠶12g ,山藥12 g,蒺藜9g 。 二診:7月26日,前方服后,睡眠尚好,頭暈頭痛乏力明顯減輕. 乳房脹痛消失,面色 稍好,胃納增進. 舌苔薄黃,質淡,脈小弦滑. 原方化裁再加方一三帖,方二六帖,方三三 帖。 方一,上方去桂枝,香附,加白芍12 g,灸甘草6g ,上午6點服用。 方二,去川草烏,加制乳香,沒藥各12 g,上午10點服第一煎汁,下午15點服第二煎 汁。 方三,去僵蠶,鉤藤,加琥珀粉3 g,晚上20點服用. 三診: 8月4日,服完上方,面色紅潤,余癥消失. 舌苔薄,質稍淡,脈小滑,余邪雖 愈,但正氣未復原,宜鞏固7劑。 方一,補益心脾,佐以溫腎壯陽。上午6點服用. 方藥:黨參9 g,黃芪9g ,白術9g ,灸甘草3g ,當歸9g ,龍眼肉9 g,酸棗仁9 g, 生姜3片,木香3g ,大棗3枚,仙茅15g ,仙靈牌15g 。 方二。養血安神,晚上20點服用。 方藥,當歸12g ,夜交藤30 g,合歡皮30g ,女貞子18g ,茯苓12 g,柏子仁9 g, 酸棗仁12 g. 1980年4月13日隨訪,癥情穩定,已上班工作,未見復發。 病例2 .孔某,女,43歲,1977年10月4日就診. 腰痛10余年,劇時不能轉動,輕 時疼痛綿綿,逢天氣變寒加重. 曾間斷服中藥百余劑,其疼仍未完全消失. 舌苔薄,質絳, 邊有瘀點,脈小弦滑,此為病久入絡,脈絡受阻,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宜用理氣通絡,佐 以活血化瘀之法10帖,根據煎藥有效成分按時服用。 方藥:青木香12 g,桂枝3g ,乳香12 g,沒藥12 g,川芎12 g,絡石藤18g ,虎仗 12g ,牛膝12g ,雞血藤15g ,木瓜12 g,杜仲12 g. 上午10點服頭煎汁,下午15點服第二煎汁。 二診 :1980年8月9日,患者前來自述前方10帖服完,腰痛已愈3年. 近兩月因工作 太勞累舊病復發,并連及下肢脹痛. 大便時溏時干,肢體乏力,心慌,夜寐夢擾,脈小弦數, 舌苔白膩. 此為心脾腎三臟同病,虛中夾實,宜用三方5帖分時服用。 方一,健脾化濕,佐以益腎溫陽。早上6點服用。 方藥:蒼術12 g,霍香12 g,佩蘭12g ,香附6g ,桂枝6g ,山藥9 g,茯苓12g ,杜仲9g ,川段12g ,補骨脂9 g. 方二,補血養心,佐以溫補腎陽。在中午12點服用。 方藥: 黨參9 g,麥冬6 g,柏子仁6g, 灸甘草3g ,桂枝3 g,杜仲6g ,川段6 g,補骨脂6g ,鹿角6g ,仙靈牌6g. 方三: 養血安神,佐以益氣健脾。晚上20點服用。 方藥:黨參9g ,黃芪6 g,白術6g ,灸甘草3g ,茯苓9 g,酸棗仁6 g,遠志6 g,木香6 g,夜交藤15 g 1980年9月15日來人口述病癥已愈。 (注:此兩個醫案為筆者祖父早年在縣中醫院診治的病例,筆者詳加整理,供同行參考。)
三億文庫3y.包含各類專業文獻、各類資格考試、專業論文、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外語學習資料、淺論人體氣血升降規律與最佳服中藥時間13等內容。
【Top】 最新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