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由于見地不透徹、不到位,往往把佛法等同于善惡二邊對立中的善法。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之下,把自己的念頭分成善念和惡念,或者是分成清凈和染污的念頭,認為道在善念、清凈的念頭當中,惡念、染污的念頭當中沒有道。接下來,他認為修行就是保持清凈的善念,排斥染污的惡念,最好是內心不起惡念。 如果是剛開始修行,為了改變習氣,我們這樣做沒有問題。但從禪宗究竟的見地來看,這也是不圓滿的。 當生活過得很順利的時候,心花怒放,自我感覺有功夫,這是靠不住的。在種種煩惱、負面情緒現前的時候,你能不能看透它的虛幻性,從滾滾洪流當中擺脫出來,不受它的干擾?如果能夠做到,你才真正有功夫。但是很多人沒有建立這樣一種見地。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做到,不論惡念還是善念,都能平等、包容地接受、面對,同時看到這些念頭的虛幻性,不被念頭所轉。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惡的念頭、煩惱的念頭都是妙用。 比如你去寺院里面見一位大和尚,本來你是想以一種最恭敬的心態,跟他好好談談佛法。但是由于你落在二邊當中,你所謂的清凈,是建立在善惡二邊之上的善的方面,你希望保持善念,可是你越希望清凈,染污的念頭反而容易出現,見到大和尚之后心里產生各種各樣的惡念,當這些念頭生起來的時候又恐懼了,大和尚有修行,我心里這么骯臟,他要知道了怎么辦?然后你拼命地壓制,跟它作斗爭,結果越斗爭越厲害。 古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如驢窺井”。小毛驢口渴了,來到井邊想喝水,當它把頭伸到水井里的時候,看到井底也有一個毛絨絨的家伙向它伸過頭來,它被嚇跑了,不敢喝水。我們很多人對待念頭,也是建立在二邊之上的“如驢窺井”。因為見地不透徹,陷在這個過程當中,所以修行很痛苦。比如,打坐本來是為了安心,但由于自己的心落在了善惡兩種念頭的斗爭當中,最后把心變成了戰場,搞得自己很疲勞。 圖片來源:張望《佛的足跡·凡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