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點擊下方綠標收聽: 飲湖上初晴后雨 來自小學生書單 00:00 03:56 重難點字詞 (1)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2)空濛: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3)欲:想要。 西子:即西施,“四大美人”之一,春秋越國的著名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今浙江諸暨縣)西,因此稱為西施。 譯文 西湖上水波蕩漾,波光粼粼,正是一個大晴天,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煙云繚繞,若有若無,突然間卻又下起了小雨,也是十分奇妙。不過西湖還是那么美,想把它比作西施,無論是晴姿雨態(tài)還是朝花夕月,無論怎么打扮都那么適宜,令人心馳神往。 給孩子的啟發(fā) 本詩啟發(fā)孩子對自然景物的多樣式描述,用白描、類比、擬人等多種方式,讓景物在自己的描述下能夠更加生動形象。 游湖學詩 蘇軾的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為西湖留下“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贊詞,流連西湖的詩句還有許多: 比如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林洪的“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居易的“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我國水系縱橫,是湖泊大國,那么還有哪些美麗的湖,也被記錄在名篇佳句之中呢?這次小編來為大家整理一下。 洞庭湖 洞庭湖歷史上稱為云夢、云夢澤,位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春秋時地屬楚國,在楚國的方言中,“夢”就是“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到了戰(zhàn)國后期,由于泥沙不斷沉積,云夢澤被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的部分變成了沼澤,長江以南的部分依舊是湖泊,但是從此便不再叫云夢,而講江南的這片大湖稱為“洞庭湖”。為什么叫“洞庭”呢?因為湖中有一座小山島,名叫君山,古稱洞庭山,意在神仙“洞府之庭”,于是湖也就隨山命名被稱為“洞庭湖”了。 與洞庭湖有關的名句有: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李白《游洞庭五首其四》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鄱陽湖 鄱陽湖歷史上稱為彭澤、彭蠡澤,彭,是大的意思,蠡,是葫蘆的意思。古時這里的許多小湖逐漸擴大,形成了葫蘆瓢的形狀。隋朝的時候,鄱陽湖所在地饒州郡改名為鄱陽郡,故后世漸漸把“彭蠡澤”改稱“鄱陽湖”。鄱陽湖不僅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更是世界六大濕地之一、亞洲最大濕地。 與鄱陽湖有關的名句有: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四顧無邊鳥不飛,大波驚隔楚山微。——韋莊《泛鄱陽湖》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蘇軾《過都昌》 百慮片帆下,風波極目看。吳山兼鳥沒,楚色入衣寒。 ——貫休《春過鄱陽湖》 太湖 太湖歷史上稱為震澤、具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在江蘇省南部,其間島嶼眾多,有50余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太湖的半圓形狀弧面整齊,與其他湖相比,顯得十分規(guī)整,于是關于太湖形成的原因,史上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隕石撞擊形成的;有的說是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有的說是地殼的新構造運動,讓這片區(qū)域形成數(shù)個沼澤小湖泊,后才逐步形成太湖。總之,從地圖上看,圓圓的太湖還真是挺萌呢。 與太湖有關的名句有: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王昌齡《太湖秋夕》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姜夔《點絳唇》 中秋全景屬潛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銀一色,城中有此月明無。——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 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歸有光《吳山圖記》 以上這篇詩詞便是出自于《詩說中國文化》 亮點一覽: 1、從浩如煙海的歷代詩詞中,選取了傳誦千古的名家名篇,同時注意詩詞的朝代分布相對均勻,改變了諸多詩詞選本“唐詩宋詞”唱重頭戲的格局。 2、在篇章安排上,依據(jù)古典詩歌的內容,將其分為詠物、寫景、山水邊塞、社會生活、節(jié)日、情感等七大主題,再依據(jù)朝代先后排列,便于小學生系統(tǒng)掌握各類詩詞的藝術特色。 3、在每首詩下設置了“走近作者”“注釋”“詩詞賞析”等欄目,并在最后設置“文化典故”“國學常識”“文學常識”“詩人故事”等不同板塊,重在彰顯蘊含在古典詩歌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4、全書圖文并茂,色彩明麗,所有插畫由各階段中小學生與著名畫家共同繪制,帶給小讀者以美的享受。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掃描以下二維碼進入百師書屋購買哦~ 這里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