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顆心全都系在自己身上了。不但把自己封為西宮娘娘,還為了自己大興土木。 想到這些的時候,她感到激動不已。自己所肩負的使命總算有了點眉目。她沒有辜負祖國的囑托,沒有辜負心上人的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她的第一仗取勝了…… 一 大興土木 自從西施來到吳國,夫差如獲至寶。為了西施,夫差指定太宰伯噽負責興建館娃宮。 伯噽從吳國各郡縣抽調青壯民工數萬人,連許多軍隊的士兵也停止了訓練,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工地上,全力趕工興建。 相國伍子胥曾幾次極力阻攔這項工程,直言不諱地當面對夫差說道:“工地上的民工死傷無數,百姓們因青壯男丁多被抽走,田園荒蕪,已經怨聲載道。說大王只顧自己享樂,不管百姓們死活。長此下去,館娃宮完工之日,將是國庫虧空之時。勞民傷財,失掉人心,實乃亡國之兆。” 夫差聽后深不以為然。他覺得這個伍老頭子越來越啰嗦,事事都要找自己的麻煩。如今正是國富民強,四海升平的盛世,此時不搞點大規模建設,什么時候才能搞?這老頭又在風聲鶴唳,危言聳聽,不是有意與自己過不去,就是老糊涂了。 因此,他對伍子胥的苦苦勸諫并不理睬,繼續我行我素。 自從“美人計”實施后,勾踐的日子好過多了。絕色美女讓夫差對羞辱勾踐失去了興趣,加上收了好處的伯噽在一旁極力游說,夫差甚至有了釋放勾踐的想法。 這個想法雖然遭到了老臣伍子胥的極力反對,但是卻因為一件事得以落實。 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夫差病了,飲食驟減,臥床不起。當時范蠡正在吳國,得知這個消息后,立馬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到吳王的馬廄將自己的主意告訴了勾踐。 雖然這不是人干的事兒,但為了自由,勾踐咬牙干了。 范蠡的主意就是——勾踐為夫差嘗便。他讓勾踐品嘗夫差的大便,再根據大便的味道來診斷病情,然后開了幾副藥給夫差煎服,最后,夫差的病好了。 這次,不管伍子胥如何阻攔,夫差都鐵了心要放勾踐回去,為了自己的病,勾踐主動嘗大便,這足以說明勾踐對自己的忠誠。 就這樣,勾踐重獲自由了。 被放回去后,勾踐依然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自己臣服的姿態。他聽說夫差為西施大興土木,修建館娃宮,馬上派出了三千人到深山老林中伐了兩根巨木,每根粗二十圍,長十五尋。 運到會稽后,勾踐召集全國五十名妙手匠人日夜精雕細琢,鐫刻磨礱,歷時半年之久,才在上面劃刻出了五彩龍蛇各一條,金光耀目,色彩斑斕。 巨木雕琢完成后,勾踐馬上命令范蠡前往吳國送木。范蠡受命后,立即出發,像當年護送西施去吳一樣,帶著纖夫沿江而上,經過十幾天的漫漫路程,終于將巨木運到了姑蘇,獻給了吳王。 當夫差看到這么大的巨木時,他不由得驚嘆不已,先對勾踐的忠心又大大地夸獎了一番,然后,命伯噽將巨木架在大殿上,巨木把館娃宮襯托得更加宏偉。 伯噽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將館娃宮建成了一座高達三百五十丈,廣九十四丈,登臺能望二百五十里風景的巍巍行宮,壯麗輝煌,氣勢磅礴。其規模、其氣勢,遠勝 了當年伍子胥主持修筑的姑蘇臺,它和姑蘇臺成為整個吳國無與倫比的雙絕。行宮周圍遍種了奇花異草、佳木秀竹。宮中遍列奇珍異寶、徽墨端硯,歌姬舞女如云, 侍從使婢成群。 為了讓西施高興,討得吳王的歡心,伯噽與能工巧匠商談了幾天幾夜,然后在宮中別出心裁地創造出了許多格外有趣的景致。 在靈巖山的東南,他親自指揮石匠、民工開山劈石,引來太湖碧波,積起兩洼水泊,取名叫作“畫船嶁”,讓畫船在其中游弋,作為夫差和西施的嬉水之所。 在山上,伯噽帶領石匠鑿有玩花池、賞月亭,讓夫差攜著西施白晝登山觀花,夜晚臨池賞月。在山腰,他命人鑿下一口深井,取名“吳王井”,意為夫差的恩澤像 井水一樣澤被萬人;井水清洌,碧可鑒影,他又在旁設了一石座,西施可以照泉梳妝,夫差可以立于一旁親自為西施梳理頭發。 考慮到西施要鼓瑟彈琴的需要,伯噽便在山頂上專門為她筑了“琴臺”。因為西施要用香草熏衣,他又命工役在山下專門掘出了一條“采草涇”;這條溪涇筆直如箭,直達香山,那香山上遍種各色香草,西施可以帶著宮娥婢女,泛舟于溪,到香山去采摘沁人心脾的蕙草。 他又在城中開通了一條直達館娃宮的大濠,取名“一箭涇”,自南向北,夫差可以與西施乘坐錦帆游樂。伯噽還在館娃宮旁建筑了魚城養魚、鴨城養鴨、雞坡養雞,酒城釀酒…… 在宮內,伯噽又命人把長廊下面挖空,埋進大缸,上面鋪著木板,取名“響履廊”,好讓西施穿上木履在上面給吳王跳舞。 總之,凡是能夠想到的,伯噽都派人建好了。凡是夫差想到的,伯噽無不盡力去做。夫差看到伯噽做得如此完美,對他贊不絕口,從此將伯噽視為社稷之臣,對伍子胥更加疏遠了。 二 美人心動 館娃宮已于前幾天竣工,夫差要帶西施遷去居住。他決定不再坐那輛鑲金龍鳳大馬車,而是坐船沿“一箭涇”前去。 “一箭涇”是夫差突發奇想、妙手偶得的一項杰作。有一次他登上姑蘇臺,遙望著東南方向的靈巖山,心想:將來“館娃宮”和姑蘇離宮都修建完畢,他要與西施 在兩地輪番居住。但從姑蘇臺到靈巖山,坐車去峰回路轉,需繞行七八十里。若是從這里徑直開鑿一條水溪,既大大地縮短了里程,又可免去車馬顛簸之苦。 一念及此,他便引弓搭箭,向著靈巖山“颼”地射出一道流矢。并下令沿著他射箭的方向,開挖一條筆直如線的水溪。不久,成千上萬的民工便開始開山劈嶺,鑿石挖土。三個月前,水溪挖成,便取名“一箭涇”。 船行很穩,一點也感覺不到顛簸。從船艙向外觀看,時見藍天一方,白云數朵。時見遠山一縷,湖水一掬。西施一路觀覽,一路驚嘆。夫差以前也很少有閑情逸致來游此山,禁不住感慨道:“我吳國盡是神山圣水,寡人至此,盡得仙境,步移景遷之趣。” |
|
來自: liuhuirong > 《范蠡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