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風和日麗。 竹籬茅舍。 一個孩子手足抽搐,啼哭不止,哭聲時斷時續。 孩子的父母,還有爺爺奶奶,全都心慌失措,焦急萬分。 一個白胡子老者,問了幾句話后,就交代孩子父母去農村找一種叫灶心黃土的東西。 這種東西只有農村燒火灶里頭有。 這些黃土在灶內,常年經過柴火的燒練,變得一派溫和。 孩子父母焦急地說,老大夫,你再看仔細點。 我們換了三家兒童醫院,打了一個月的吊瓶,孩子現在抽搐都快抽傻了,連父母都叫不出來了。 站在后面孩子的爺爺奶奶都快流淚了。 一人生病,舉家焦慮,尤其是孩子。 白胡子老者果斷地說,用理中湯加灶心黃土。 五天后,孩子不再抽搐,胃口開,神志恢復,病愈而康。 竹籬茅舍又多了一張錦旗。 我的筆記本上又多了一個經典的醫案。 1、錢乙之心星空下。 四周靜悄悄,唯有蟋蟀青蛙的聲音。 竹籬茅舍旁,一老一少,坐在竹椅上。 他們都盤著腿,旁邊燃起一堆火爐。 少年說,爺爺,用黃土來治抽搐,我沒聽過啊? 老者一捋胡須說,不知道,是因為書讀得少。 見病無思路,皆因少讀書。 少年說,難不成用灶心黃土治慢性抽搐,也有古籍記載。 只聽那白胡子老者緩緩道來。 宋朝。 神宗年間。 長公主得病,一個鄉野郎中,用藥后,長公主病好。 長公主的女兒,又得了頑固的瀉痢。 這鄉野郎中再用藥,又治好了。 朝廷里有一個皇子得了慢性抽搐。 皇帝非常焦急,國醫莫能治。 長公主朝見皇上說,我知道有一個醫生,但他起于草野,卻有奇異的本事。 皇帝說,快請。 英雄莫問出處,良醫何論山野。 這鄉野郎中看到皇子眼皮耷拉下來,說話沒力,就像蔫了的花朵。 遂用黃土湯,病愈。 皇帝不解問,何以黃土湯能治皇子的病? 這鄉野郎中說,皇子風動是因為土虛,土虛則木搖,土實則木牢。 培土固木,木得其平,其風自止。 眾太醫用藥如為山九仞,就快治好了,小民最后只多出了一點點力,皇子遂愈。 皇帝對這鄉野郎中精湛的醫術點頭。 而這鄉野郎中對答謙虛,不居功,皇帝聽完后更是開心。 于是皇帝立馬提升這鄉野郎中為太醫,賜給他一個紫衣金魚袋。 這是皇帝給大臣很高的待遇。 這鄉野郎中就是后世公認的兒科圣手,他叫錢乙。 錢乙其術愈精,其德愈謙,無論民間還是朝野,一超眾醫之表。 學者若能以錢乙之心為心,則善莫大焉。 2、一封信爺爺說,兒科若要精通,有本書不得不看,有一個人不得不研究。 我說,哪本書?哪個人? 爺爺說,《小兒藥證直訣》,錢乙。 我問,怎么研究? 爺爺說,到實踐中去研究。 我說,可爺爺,我們竹籬茅舍,看的病人,不分年長年幼,不論男女老少,純粹兒科的比較少。 爺爺說,你看這封信,是深圳梧桐山一個叫苗圃國學書院的校長寫來的。 我一打開信。 原來信上先是一派感激,然后請爺爺推薦一個醫生,到他們苗圃國學書院,去為那些孩子們保健治病。 爺爺說,這校長就是上次帶那抽風的小兒前來看病的人。 我恍然大悟,難怪語氣如此恭敬。 爺爺說,指月,你就去那里實踐《小兒藥證直訣》,研究錢乙吧! 說完,爺爺把一部古籍《小兒藥證直訣》交到我手中。 他希望我能夠順利完成兒科的畢業論文。 在爺爺眼中,中醫必須不拘一格,老少疾病,皆能診治,但又要深入各科,不能淺嘗輒止。 所以研究學習歷代各科名家高手,品讀他們著作,試效他們驗方,就成為我接下來學醫提升的主題。 我收拾行李,帶上爺爺的一封信,踏上了去深圳的高速列車。 3、旅行家北宋。 山東,東平縣的一個小村落里。 有個叫錢顥的人,這人喜歡干三件事。 拿著銀針扎人治病,喝酒,還有旅游。 嚴格來說,拿著針扎人治病不是他最喜歡的,而是他想通過這種方式換點小錢,然后買酒去旅游。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雖然說有錢未必樣樣能行,但是沒錢卻寸步難行。 原本錢顥不打算成家的,但自古以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他結婚生子。 孩子不到三歲,錢顥的妻子就因病死去了。 原本錢顥無牽無掛,四處旅游,自從有了兒子錢乙后,哪里都去不了,因此他郁悶了三年。 最后錢顥決定,我要繼續旅行。 可孩子怎么辦,這是唯一的牽掛。 錢顥把行囊一收拾,帶上酒壺,就狠心地把錢乙,還有所有家當丟給他姑姑。 錢乙還沒來得及跟爸爸學點東西,爸爸就丟下了他。 錢顥想干什么呢?東游海上。 這是一個十足的怪人,不務農養家,不經商賺錢,不做官光宗耀祖,就喜歡到處旅游,還逢人就說男兒志在四方。 只要能夠去各種名山大川,即使風餐露宿,饑餓吃苦,喘氣流汗,勞其筋骨,他都再所不辭。 如果我們要給錢顥冠個職業,醫生不是最適合的,應該是一個旅行家,不過他的旅行又帶有一個奇特的目的。 就是尋仙訪道。 說白了,就是要找高人,希望通過高人指點頓悟,然后自己也成為高人。 但是錢顥想不到,高人不在天涯海角,就在這里。 自己家里,自己家里就出現了一個絕對頂尖的高人。 這個高人將成為日后名震天下,影響萬世的蒼生大醫。 人有時苦苦追求的東西,其實就在他身邊,只是他不知道珍惜。 4、梧桐山梧桐山。 苗圃國學書院。 譚明輝校長,邊看信邊點頭說,你就叫指月。 我說,是的,爺爺叫我過來。 譚校長說,在我們書院里頭,有幼兒國學班,成人傳統教育班,保健養生班,有不好學生經常生病,影響到學業。 我說,在深圳不是有最先進的西醫嗎? 譚校長說,是的,一般感冒發燒,用西醫效果不錯,但是有些慢性病久病,我們發現很多父母都反映,孩子用上中藥效果更好。 我說,那就可以請個中醫在這里為大家保健啊。 譚校長說,現在中醫比大熊貓還難請,一個是稀少,另一個是他們師帶徒或大醫院或診所里頭有大量的診務,不大可能到我們梧桐山來。 我說,原來是這樣,看來高新聘請,也請不到,世界上很多東西是金錢難以辦到的。 譚校長說,所以我請你爺爺推薦個中醫過來,想不到你爺爺把最得意的弟子給我介紹來,我們梧桐山孩子有福啊! 我說,不敢,不敢。 譚校長說,請個中醫來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孩子平時有病身體不好,不用那么焦急地送往外面醫院,可以先用自然草藥來調理。 第二平時我們還有保健養生課,希望指月大夫能夠給孩子們講講,保健養生知識,給大人們補補健康常識。 我點頭,方才明白這才是爺爺叫我來梧桐山的目的。 一邊研讀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一邊臨證,一邊傳播中醫文化,教育弟子。 我實踐的機會來了。 5、棗樹東平縣。 棗樹葉子隨著秋風慢慢飄落。 錢乙跟所有孩子一樣,到了上學的年紀,就到書院里頭跟孩子們一起讀書。 但錢乙跟所有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讀書之余,便開始接觸中醫,經常跟姑父一起出診。 姑父姓呂,名尚仙,姑父呂尚仙把錢乙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 錢乙從小就沉默寡言,不大愛說話,一派冷酷憂郁的樣子。 姑姑跟姑父都以為這孩子,從小失去父母,所以性格孤僻,真擔心他長大后,不能跟社會相融。 錢乙有一個古怪的習慣,就是喜歡翻翻姑父架子上的那些醫書,搬弄藥簍子里頭的草藥,還有拿著姑父的銀針,在一些樹木上扎。 姑父問,小錢乙,你扎著這棗樹干什么? 錢乙說,我看姑父在病人身上扎幾針,他就好了,這樹木落葉生病了,我在它身上扎扎,看看樹能不能再長出葉子來。 姑父笑笑說,傻孩子,現在是秋天,是降收的季節,萬物落葉是自然現象,不是生病,第二年春天它又會長出嫩綠的葉子。 錢乙哦的一聲,才把針拔出來。 望著大棗樹,長長舒一口氣,露出了微笑。 原來棗樹不是病了,而是要過冬。 看到別人病了,錢乙就感到難過,看到別人好了,錢乙就感到開心。 這孩子有點古怪,以別人苦為自己苦,以別人樂為自己樂, 姑父很開心,因為這顆心是做醫生最重要的,也是讀書人最重要的。 所以姑父平時帶錢乙出診,碰到一些疾病,姑父就將粗淺的醫理講明之,錢乙沒有不聽得入神的,他居然能聽懂一些。 這樣對學醫的熱情跟專注,漸漸替代了思念父母的悲傷跟痛苦。 姑父知道轉移注意力可以讓孩子成才,走出痛苦憂郁。 所以他選擇用一條最好的方式來讓這個小娃子盡快地轉移注意力。 那就是學醫。 6、流感
春天。 陽光明媚,萬物滋生,而病毒細菌也潛滋暗長。 所以春天最多各種流行性感冒。 整個廣東都刮起了流感的風潮,有些孩子因為救治不利,居然病重不治。 所以學校里頭老師們都擔驚受怕,家庭里父母們也受怕擔驚。 一個學校如果有一個感冒的病人,整個學校很容易就蔓延開來。 深圳梧桐山,苗圃國學書院。 譚校長說,指月,有好幾個老師都跟我反映,孩子們開始感冒發燒,并且有蔓延的趨勢怎么辦?你們中醫有沒有可以預防流感的辦法? 我說,要到現場看看。 譚校長帶我到各個課室去觀察。 我發現很多孩子困倦乏力,精神不振。 原來春天多雨濕風氣,孩子脾胃一不好,就容易感冒。 譚校長說,外面好幾家學校都放假停課了,因為感冒發燒的孩子越來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抑制住這種疾病趨勢,也該暫時停止教學了。 我說,譚校長,先不用擔心,我們可以用些保健的中藥,提高孩子正氣。然后把廣播體操時間延長,讓孩子充分曬太陽運動,強健脾胃。 譚校長點點頭。 我打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看到錢乙關于流感的一些論述。 他認為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 看來錢乙對于外感邪氣,也重視調脾胃,這跟《黃帝內經》的宗旨不謀而合。 《黃帝內經》講,四季脾旺不受邪。 你能夠保證脾胃一年四季不受到傷害,身體免疫力就強大,不容易得流感風寒。 錢乙這個重脾胃,防外感的醫學觀念,一直影響了。 金元時期的大家張元素、李東垣等人,甚至直接成為易水學派的學術源頭。 而張元素這大家,一般都不輕用古方,處方用藥不拘一格,唯獨對錢乙的湯方最為推崇,而且不輕易做加減。 這錢乙可是宋朝時期醫圣式的人物。 當我想通這個道理時,馬上開了一張調脾胃的湯方,里面有山藥、芡實、薏仁、山楂、麥芽、神曲。 原來這是脾三藥,加胃三藥。 胃三藥就是助胃消食的焦三仙,即山楂、麥芽、神曲。 藥膳房里頭,一派蒸氣繚繞。 原來他們馬上用這湯方配好藥物,煎煮了幾大桶藥膳,讓孩子們當成飲料來喝,每天都喝上幾次。 結果,這次為期一個月的流感,很多學校被迫紛紛放假,而苗圃國學書院,不單沒有放假,而且孩子們很少感冒,更沒有泛濫傳染的跡象。 甚至很多家長都打電話來反映說,怎么孩子以前胃口不好,吃飯不香的,這一個月一回家就如狼似虎,吃嘛嘛香,學校究竟用了什么好辦法,讓孩子胃口這么好? 譚校長笑了,我也笑了,大家心照不宣。 原來這次流感,我只出了三招,除了湯藥保健,跟運動鍛煉外,還叫譚校長下一道命令,禁止孩子吃零食。 這樣每個孩子都很精神,脾胃都很好。 保護脾胃,就等于保護了孩子的免疫力。 免疫力增強,普通感冒就靠近不了了。 7、立志錢乙十歲。 小學的灑掃進退應對,還有《論語》《孟子》入門的傳統經典,他都能夠掌握自如。 一天錢乙的一個玩伴叫小熊,他突然發高燒。 醫生用發汗解表燒不退,用清熱解毒,孩子一下子像花朵枯萎一樣,徹底沒胃口,吃不進東西,還拉肚子。 小熊家七八個醫生聚集在一起。 有的說要用理中健脾,有的說要用參附救逆,有的說要用風藥止瀉。 急性病,疾如風雨,就像作戰現場瞬息萬變,耽擱片刻,就容易貽誤戰機。 所以自古以來,都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說法。 可治病雖如打仗,一大堆醫生各說各理,該任命誰為治病將軍,家長完全沒有辨別能力。 后來孩子晚上抽風,翻白眼,就死去了。 錢乙大受震撼,看到自己的好友,就這樣沒了,人怎么這么脆弱,病魔怎么這么可惡? 錢乙拉著姑父衣服說,為什么小熊走了? 姑父低下頭說,因為病魔太兇了。 錢乙眼睛濕潤了,說,為什么病魔太兇了? 孩子腦子里總有一系列的為什么,有時問得大人都啞口無言。 姑父嘆了口氣說,因為我們的醫術不夠。 錢乙擦干眼淚說,那怎么提高我們的醫術,讓病魔兇不起來呢? 姑父摸著錢乙的頭發說,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錢乙說,古訓在哪里,眾方在哪里? 姑父從來沒有看過錢乙如此較勁認真。 然后姑父從書架上拿下一個木盒子,打開這木盒子,一股濃濃的香味飄出來。 姑父小心翼翼地把木盒子里頭的一部古籍請了出來。 錢乙看姑父莊重的樣子,就這部古籍價值非凡。 姑父說,這是快要失傳的《顱囟方》。 錢乙說,什么是《顱囟方》? 姑父說,《顱囟方》是自古以來,專治小孩子各種疾病的方書。如果好好研究這本方書,那么對小孩常見病就思過半矣。 錢乙說,為什么姑父不把這本書讀完呢? 姑父嘆了口氣說,世間的學問無邊,而人的才智有限,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皮膚,如果每一科要精通,即使姑父皓首窮經也做不到。 錢乙第一次聽到姑父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姑父說,如果有志于拯救這個世界的孩子,這部書就交給你了。 錢乙點頭。 那剛毅的目光,如黑夜中的一道閃電,不用語言,姑父都能感受得到。 8、橘皮蘿卜絲湯小乖,六歲,咳嗽半個月。 老師提問,他白天一緊張,憋紅著臉就咳嗽,跑跑跳跳,運動太劇烈也咳嗽,晚上吃飽點,半夜也會咳嗽。 譚校長說,我希望在我這國學書院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學習,一有小病,就可以用食療的辦法解決,這樣既安全,又有用。 我說,校長,沒問題。 孩子就像幼苗,下藥重了,會傷到,用食療安全可靠,又有療效,是個好辦法。 小乖脈象弦急,我一想,難怪前面用那么多止咳的藥沒治好。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開篇,小兒脈法里頭就講到: 脈弦急,氣不和,脈沉緩,為傷食。 一般脈象弦硬偏急的,是氣機紊亂不順,好像沒有人指揮的十字路口一樣,車輛擁擠,容易堵塞,一堵塞大家都焦急,腦子經脈像弦一樣繃緊,脾氣就上來了。 而小孩子氣機一堵塞,最容易表現的就是咳嗽。 譚校長說,那這種咳嗽該怎么辦? 我說,很簡單,飯堂有不少橘子皮,就用橘子皮,要帶絲狀的。 譚校長說,為什么,因為橘子皮里頭,那些白絲樣的東西,叫做橘絡,橘的絡脈能夠通宣理氣,讓胸肺脈絡氣機順暢,起到理氣止咳的效果。 譚校長說,還要加點什么嗎? 我說,孩子吃飽脹后,也會咳嗽,家里條件太好,孩子就容易有食積,用點蘿卜絲,下下氣。 很快一碗熱騰騰的橘皮蘿卜絲湯,就在藥膳房里煮了出來。 苗圃國學書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孩子稍微有點不舒服,就有些食療小湯方,迅速從藥膳房端出來。 小乖吃了后,當天晚上沒咳嗽,連續一周,咳嗽都沒了。 小乖的母親打電話來說,學校給孩子吃了什么好東西,怎么孩子回家既有胃口也不咳嗽。 譚校長說,這是藥膳房的中醫生調治的食療小湯方。 小問題你不治,就會影響學習,一旦治好后,沒有后顧之憂,就像把道路的障礙搬開,車輛順暢行駛,大家都高興。 學習是一個身心兩把抓的過程,心智要發展好,身體更要好。 如果你一邊老是小病不斷,咳嗽,流鼻涕,頭暈過敏性鼻炎,一邊又想努力讀書,那多么辛苦。 在病苦中學習,是件累人的事。 知道一些中醫常識,就可以為你學業之路掃清不少障礙。 譚校長說,看來我們的兒童教育,還要加進一堂中醫養生保健課啊! 9、目標庭院靜悄悄。 天上有行云在飄,地上有河水在流,村里孩子們跳繩踢毽子,玩得開開心心。 錢乙到哪里去了呢? 他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桌上除了《顱囟方》,還有《黃帝內經》《傷寒論》等。 可以說錢乙認得大部分字是從醫書里來的,比如麻黃、桂枝、小青龍、上古天真論,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剛開始錢乙有些不解,直接去問姑父,姑父馬上把答案告訴錢乙。 可隨著錢乙讀的書越來越多,他提的問題越來越深刻。 有時姑父要想上大半天才能回答,到后來錢乙的中醫知識與日俱增,他再提出的問題,姑父很多都回答不上來了。 錢乙已經漸漸超越尋常醫師水平。 姑父笑了,錢乙不解。 姑父說,錢乙,你超越我了,不過醫學的提高,除了讀書外,還有兩關要過。 錢乙說,哪兩關? 姑父說,一是臨床,二是訪師。 確實讀書、臨床、訪師,一直被視為學醫三個不可缺少的步驟。 可是姑父所有的醫書都讓錢乙讀遍了,怎么辦呢? 要知道一個鄉村郎中,家中醫書再多,也是極其有限的。 姑父說,你將來想要成為一代大醫,必須進到國家圖書館去讀書,那里的書籍是全國最多最全面,而且很多書籍,是我們現在花錢也買不到的。 對于古代來說,書籍太珍貴了,不像我們現在到新華書店,或上個當當網就隨手買來了。 如果你懶惰的話,還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電子版,放在手機里看。 如果古人有這種便利的話,那么古代就不止出現一個錢乙了。 所以我們現在學醫,還有學習任何東西,都太幸運了。 想讀醫籍,整部四庫全書,醫部全錄,你可以全部購回家中。 想研究佛學,不用像唐僧那樣花很多年去西天取經,隨便去一些大的寺廟里頭就有大量經書流通,恭請回家。 現在還有很多人說自己沒條件,這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對于修學而言,古代信息閉鎖,其實古人條件更差。 錢乙說,怎么進國家圖書館呢? 叔父說,兩條路子,第一條是通過科舉,成為皇帝身邊的大官,可以直接出入國家圖書館。 那第二條路是什么? 姑父又說,成為一個最厲害的名醫,最后由民間推薦,或官員選拔,直接進入朝廷,成為太醫,服務于朝廷,這樣也可以讀到國家圖書館里頭的書籍。 兩條路子,不管哪條路子都難如登天啊! 一個窮鄉僻野里頭的孩子,沒有名師教導,沒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憑什么能直接享受到最高的待遇呢? 姑父以為自己跟錢乙講的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不到錢乙卻把這個夢當真,而且當成自己奮斗的目標。 他沒有跟叔父說,但是他卻用功得比以前更厲害了。 必須先臨床,成為名醫,然后再走出去,訪師問友,進入國家圖書館,讀盡世間醫書。 10、中道生日。 喜氣洋洋,孩子高興,因為能吃上平時最向往的生日大蛋糕。 可第二天孩子感冒了,頭暈怕冷咳嗽不想吃飯。 生病,一家牽掛,父母擔憂。 為什么快樂過后總是病苦呢?因為你放縱了欲望。 欲不可縱,樂不可極。 縱欲大吃一頓,就會吃傷了脾胃,就會生病,因而樂極生悲。 我摸這孩子的脈,雙關部沉緩。 錢乙小兒脈法上講,脈弦急,氣不和,脈沉緩,為傷食。 譚校長說,這孩子現在感冒怕冷,頭暈咳嗽,怎么辦? 我一看,確實以前孩子臉色紅潤有光澤,怎么一個疾病過來,立馬變得病怏怏,像田里禾苗沒管理好,葉子都耷拉下來了,變成萎黃色。 孩子一邊咳嗽,一邊說大夫我覺得很悶,什么都不想吃。 我說,你昨天吃了什么? 孩子說,我吃半個生日蛋糕。 爽口味多終作疾,快心事后每為殃。 所以好吃不可多吃,小孩多吃了嬌嫩的臟腑,承受不起。 于是我隨手開了個香蘇散,香附、紫蘇、陳皮、生甘草。 譚校長說,就這四味藥行了嗎? 我說,外感風寒,內傷食積氣滯,這香蘇散,既能解表散寒,又可行氣寬胸,消化積滯。 一劑藥下去,孩子不咳嗽不怕冷了。 兩劑藥下去,孩子胃口開,憔悴的神情,立馬變精神了。 譚校長說,指月,中醫怎么這么快,我都沒想到,我還以為,一般感冒用西醫快呢?想不到中醫也這么快。 我笑著說,只要對證用藥,中醫西醫一樣快,而且孩子生病有個特點。 譚校長說,什么特點? 我說,孩子臟腑嬌嫩,所以稍微風吹草動,飽食過度,就容易不舒服。 但孩子臟氣輕靈,隨撥隨應,你只要不讓他亂吃東西,注意防寒保暖,然后稍微用點對證中藥,很快就調過來。 譚校長說,原來是這樣,看來蛋糕是好東西,但過量服用,卻會導致生病,我們要注意給孩子灌輸這個健康常識,好吃不可多吃啊! 我笑笑說,就像我們花園里種的小花小草一樣,為什么園丁不一下子把大量肥料倒進去呢? 譚校長說,大量肥料一倒進去,馬上就燒根了,這是種莊稼花朵的常識啊,所以要每次用一點點,莊稼花朵就能長得很茂盛。 我笑笑說,孩子過吃美味,就像莊稼過量施肥一樣,旺盛之勢都會變得萎黃病怏怏,所以父母真的疼愛孩子的話,就不能讓孩子亂吃東西,或者吃撐吃飽。 譚校長點頭說,中醫太有趣了,不僅生病時有藥物可以調理,還能抓住病因去預防,在飲食上面注意節制。 我笑笑說,譚校長你知道中醫的中字是什么意思嗎? 譚校長說,不是指中國的醫學嗎? 我笑著說,既是指中國的醫學,更是指符合中道的醫學。 譚校長說,什么是中道的醫學? 我說,就像園丁給花草施肥,無過無不及,是為中道。 又像父母給孩子喂養,不飽不餓著,是為中道。 更像醫生給病人調理,中病不霸道,是為中道。 本文節選自《小郎中學醫記之錢乙》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27.中醫普及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