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陸老師的聰明作文法"↑訂閱本微信號 鏈接:1.讀后感怎么寫?就這么寫! 游記怎么寫?有新方法 文/陸生作 【一】 寫游記,是比較容易上手的。 最常見、最實用的,就是“以游蹤為線,移步換景”這個方法。只要腳在不停地走,眼睛看到的景就在變化。哪怕是同一個景,也因角度不一樣而發生變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又因游蹤是一條線,不論是曲是直,保證了游記的“有序”——有序,這一點很重要,不然別人看不明白。 把游蹤比喻為一條線,景點就是穿在這條線上的珠子。所以,在有序的基礎上,便有了景。有景,是游記的重要內容。 再高級一點,因為有了景色,看到景色,人會產生情感。比如,情不自禁地贊嘆:“哇,好美啊!”“你看,那塊石頭像一只猴子哎!”——這就有感了。 有序——有景——有感,之后,還可以有悟——講一點哲理嘛,比如:爬山,可以悟到“路在腳下”;拍照片可以悟到“時刻準備著”,因為有些畫面的轉瞬即逝的,不然怎么叫抓拍呢。 有序——有景——有感——有悟,這是我認為的寫游記的四部曲。 【二】 按游蹤寫,一不小心就會寫成流水賬。所以,要講究詳略得當,寫自己最喜歡的、最有感受的景,不必面面俱到。還是那句話,如果游玩的過程全部被一個攝像頭拍下來了,那么得剪輯一下,重新組合,鏡頭有切換,有好多片花就不要了。有舍才有得。 【三】 寫游記,不一定要游覽名山大川,家門口的小公園,一條小河邊,一座博物館……都是可以寫游記的。 寫游記,觀察很重要。 之前,我講過幾篇觀察的文章,可以找出來看看。 在這里,我想講兩點: 1、變化 觀察景物,有時間上的,也有空間上的。時間上,突出變化,比如:一棵樹的葉子,春綠秋紅冬天無。時間再長一點,小樹變大樹。空間上,主要是觀察的角度不一樣,仍屬于“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一范圍。多角度觀察,立體。 2、特點 在變化之中,已經有特點了。再來強調特點,是因為它很重要,只有有了特點,才有區別,才有價值。不然都是一個模樣,就沒必要寫了。一棵樹的葉子,春綠秋紅冬天無——這是特點。去游玩的時候,不可能體驗到四季變化啊,總不會在這個景點住上一年吧?但寫的時候,可以寫。比如,冬天去西湖邊看枯荷,想到它夏天的模樣:接天蓮葉無窮碧。這是小技巧,一讓景物更立體,二讓作文的字數多一點。 【四】 以上所談,是最常見的游記寫法。接下來要談一個新的寫法,先看例文。 絲綢博物館奇遇記 四(2)班 張智瑋 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我看見,在一個僻靜的角落里,躺著一塊紅色。暖暖的燈光撫摸著它,它是那么鮮艷。我情不自禁地走過去,目光穿過櫥窗的玻璃,出神地盯著它。這是一塊紅色的絲綢,不規則的形狀,上面繡著許多片淡黃色的樹葉,小小的樹葉連筋脈都非常清晰。我發出了贊嘆:“這塊絲綢好漂亮哦!” 突然傳來一個得意的聲音:“那當然啦!” “誰在說話?”我緊張地轉了個身,可周圍沒有人呀。這時,那個聲音又響了起來:“就是我呀!我就是你贊嘆的絲綢呀!” “啊?你竟然會說話!”我聳了聳肩,定了定神,好奇地打量著它,“那你能給我講講你的故事嗎?” “好啊! 我出生在明朝,今年快600歲了。我記得,小時候我曾被晾在一根光滑地竹竿上,陽光暖暖地照著我,風輕輕地吹著我,舒服極了。漸漸地,我睡著了。當我醒來時,我已經被馱在馬背上了,顛簸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我有些疑惑,這是怎么回事呀?我抬頭看看,長長的一排馬隊走在路上,路兩旁的景色很優美,山青青的,水嘩嘩的。我知道,我走向世界的旅程開始了! 一段時間之后,我下了馬背,上了大船。在大海上顛簸的感覺比馬背上更難受,幸好經常有海鷗飛來,唱著動聽的歌,雖然我聽不懂,但它能讓我好受些。終于,我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度,住進了一家服裝店。可是,旅途的疲勞還沒消去,我就被剪刀剪了,被針扎了,疼得我暈了過去。 在一陣又一陣贊美聲中,我醒了過來。我發現,我被掛在服裝店的櫥窗里,吸引著行人停下腳步,投來喜愛的眼神,從心底里發出贊美。原來,我已經變成了一件衣服,比以前更漂亮了。這時候,我深深地覺得,被剪刀剪、被針扎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有一天,服裝店里來了一位貴婦人。她一眼就看中了我,買下了我,還穿著我參加了一個十分隆重的晚會。那真是一個美好的夜晚,貴婦人成了全場的焦點,所有人都夸贊她的衣服漂亮,她非常高興,我也非常高興。 后來,貴婦人變胖了,再也穿不上我了。但是,她依舊小心翼翼地“照顧”著我,我就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她家的衣柜里。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也一天天老去。我沒有了年輕時完整、健康的身體,也沒有了年輕時美麗的容貌,但我收獲了很多很多故事。 我以為我會悄悄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可有一天,貴婦人的后代把我送回了祖國,送進了中國絲綢博物館。我很開心,在這里,我可以把我的故事、我們絲綢家族的故事告訴人們。不過,只有有緣分的人,才能聽到我親口講故事哦!” “哇!我真是太幸運了,聽了你的故事,我對你們絲綢家族有了很多的了解,沒想到,你們那么早就走出國門了,為祖國爭了光。而且你都快600歲了,可真是個老壽星了!” “哈哈,在這博物館里,我還算年輕的呢!戰國時期的絲綢也住在這里呢,它都2000多歲了呢!好了,我聽到有人走過來了,我要睡覺了,你再去其他地方逛逛吧!” “好的,我下次再來看你!” …… 走出中國絲綢博物館,我的心一直激動著,真是沒想到,小小的一塊絲綢背后,竟有這么大大的一個故事,它那奪目的紅色又一次在我眼前鮮艷起來,它是那么與眾不同。 點評: 文章切入點很小,只是一小塊絲綢,卻反映出了中國絲綢通過水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的故事。以小見大。 而且以奇遇的方式、第一人稱講述,使得故事真實可信。 例文題為《絲綢博物館奇遇記》,改為《游絲綢博物館》也沒啥不可以的,稍稍弱了點而已。 例文的寫法,即我說的游記的新寫法。 1.擬人化 把景物擬人化,與作者交談。這樣景物就活了,作者在寫的時候,有對象,有交流,不會那么枯燥干巴。 2.故事性 這樣寫,有故事性,把景物的時空特點輕巧地化在其中。 以上文字,純屬個人看法。 覺得有用,就轉發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