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江蘇 劉 杰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語文學科來說,通過適當的活動途徑,倡導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牛津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取長補短,運用正確度評價機制來提高學習效率,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主動性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我調控,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是進行有效學習的較好途徑。 【關鍵詞】合作分組探究評價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圍繞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運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交流的環境中,獲得體驗,獲得知識。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不僅可以達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夠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一、目前語文課堂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一)學習活動重形式、輕方法,表面熱鬧,收效甚微。合作學習中,教師常常采取小組合作形式,總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表面上看,討論非常熱烈,而實質上小組內有些學生不知所云地亂嚷一氣;有些學生為了迅速完成教師布置的合作任務,投機取巧,沒有認真思考。 (二)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筆者通過觀察發現課堂小組學習活動中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參與的機會明顯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次數較多。而另一些學生卻習慣于當聽眾,很少或從不發表個人意見,漸漸地他們對一切語言活動表現得漠不關心。 (三)學生的合作不充分,活動不夠深入。有的教師怕深入下去無法繼續學習活動,給學生很短的活動時間,在此時段內學生實際不能完成任務,當然無法充分思考討論。在一陣熱鬧之后就要求學生進行陳述,個別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教師就匆忙結束任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致使問題的討論僅停留在表層理解而缺乏深度。 二、高中語文課堂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一)分組不合理。成績較差的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合作學習當中來。根據學生的習慣、學習能力和效果,學生可以分為A、B、C三類。A類學生成績優秀,但是少數。B類學生占學生總數的比例偏重,精力尚能集中,只要教師方法妥當,講解細致,他們也能學會新授知識,只不過帶有較大的被動性。C類學生成績差,上課吃到的多是“夾生飯”,其實,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其他學生差,正是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才導致知識鏈條上的斷裂和缺漏。如果有人在他們上課“走神”時給以提醒和幫助,他們是能超過B類甚至趕上A類學生的。 (二)教師監控不力。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師對合作學習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掌握程度還比較低,對學習活動的時機、深淺、分寸、生成與互動的關系,教學的溫度與深度,知識學習與實際語言運用,學生自主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調控掌握得不好。另外,教師所掌握的相關知識也有限,對學生間的學習討論過程掌控不力,很容易造成放任自流,不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三)評價機制不合理。教學評價、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作為語文教學過程的三個重要因素,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但在現實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作用往往被忽視。有的教師輕易給學生下最后的結論,有的教師不重視評價的靈活性與彈性。正因為教學評價未被重視,或是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激勵與導向的功能,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與發展的機會,同時,也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無所創新。 三、高中語文課堂應采取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措施(一)合理分組。一要合理搭配。小組成員的組成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既可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有利于開展學習小組間的學習競賽。學習小組的成員構成應好、中、差有機搭配,并且還要照顧他們的性格差異,避免造成學生盲目的自信或過度自卑。小組討論時,人數過多一是造成有的同學參與不進去,二是造成討論時間過長,教學任務完不成;人數過少則形不成討論氣氛,同時也達不到同學之間互相探討、互相交流學習的目的。三要就近組合。學習小組成員在教室里的座位相對集中,不要過于分散。四要設置競爭。設法在各個小組之間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如展開比賽等,從而更好地發揮小組的群體功能,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學習小組之間的整體水平基本相同,便于各小組之間公平競爭。 (二)教師加強對活動的組織、監控。合理布置教學任務。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應當有明確的小組任務,合作學習小組內部應當根據小組任務進行適當的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個人任務。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主動巡視和監控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并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把握合作學習時機。當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了合作學習的愿望的時候;當一定數量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疑難問題,而通過個人努力無法解決的時候;當需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向深入的時候。就是合作的時候。 (三)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教師在實施評價時,要用科學的發展觀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個學生的情緒狀態。《語文學習評價手冊》是按照形成性評價的思路設計的,每個單元通過聽、說、讀、寫學習和學習技能等方面的評價活動。筆者每一周或兩周對學生成長記錄袋進行一次展示,內容主要包括:語文課堂上參與課堂表現記錄,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業、個人感到最滿意的特色作品,教師、家長對學生語文學習情況的觀察評語、學生個人反思與評價以及同伴間的評價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創新教學思維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之中,大膽地進行學習體驗,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黃遠振.論合作學習的定位、實現與意義.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 [3]高向斌.我國中小學合作學習教學中的若干誤區.廣東教育.2002年第12. [4]孫錢兔.語文課堂教學“合作學習”模式研究與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華沖中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