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一直想把它寫完,但是因為顧及到其中一味藥,所以猶豫了很久,又花了一些時間考證及與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的一些同行,老師交流了一下,今天才謹慎地提筆。 在上一篇文章中,寫了兩個小方子,一個是麻黃加術湯,一個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都是治療風濕在表,身體重著,關節疼痛,患者肌膚腠理致密,結實,無汗,或者汗比較少的患者。 其中,麻黃加術湯,這個方子熱一些,所以適合于風濕在表,偏寒一些的證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其中薏苡仁比較涼,急性期可以用到半升,也就是70克左右,所以,比較適合風濕在表,偏熱一些,特別是下午3時正至下午5時正這個時候段感覺肢體比較熱的患者。 今天要談的這方子,也是一個治療風濕在表的方子,也是身體沉,關節痛,但是患者呢,身體比較虛弱,又汗出惡風。 這是一種風濕兼氣虛的狀態,由于衛氣不固,患者本身處于一種表虛的狀態,汗比較多,所以,你想單純通過發汗解表來祛濕,就沒有什么效果,患者的身體也受不住。 所以這個時候,從治則上來說,一要益氣固表,二要祛風止痛,利水消腫。 此時就不能再用麻黃,麻黃發汗是非常厲害的,虛人受不了,當然有一些醫師,采取麻黃配伍白芍,山茱萸,五味子等酸澀的藥物,一邊發汗,一邊收斂,即使長時間用,患者也能消受,這也算是一種比較巧妙的配伍技巧。 這個時候,該用什么呢? 用一個經典的方子:防己黃芪湯。 我們來看看《金匱要略》是怎么描述這個方子的:
你看經方真的是法度井然,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一分不差。 用了哪些藥呢?
防己一兩就是15.625克,甘草半兩就是7.8克,白術七錢半就是13.5克,黃芪一兩一分就是20克,這是挺小的量,因為是煮散法,所以適合慢性期慢慢服用。 辦法就是,把上面這幾種藥物,按照這個比例,混合,粉碎,然后每次取五錢匕,相當于9克那個樣子,再加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一盞就是一碗水,一盞半就是一碗半水。然后煮,去20%的水那個樣子。服后,就會有蟲在皮下爬行的感覺。然后再用棉被遮蓋一下,用被子繞腰一周,微微發汗。 如果是急性期,這個量是不夠的,尤其是白術和黃芪的量,應當取《外臺秘要》的量,當然外臺秘要中,防己的量又太大了一些:
這個時候,腰以下較腫的,關節疼痛屈伸不利。 這個量是急性期的量。風濕在表,兼表虛衛氣不固,汗出惡風。若癥狀輕一些,可以用桂枝湯加白術,如表虛的程度甚,則必須用大劑量的黃芪不可。黃芪在這兒益氣固表的作用。然后又用生姜鼓舞胃氣,甘草,大棗守護胃氣,守護氣津,守護人的氣血生化之源,同時甘草,大棗還可以預防防己苦寒傷胃。大劑量的白術自然是為了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了。 比較有爭議的是防己,防己在這兒量大了一些,到了60克,防己起到的是祛風止痛,利水消腫的作用。 大家知道,防己分為粉防己和木防己(廣防己),木防己長于祛風止痛,但是因為含有損傷腎臟的馬兜鈴酸,已經被禁用。 現在只能使用粉防己,但是粉防己也有一定的肝、腎毒性,有文獻認為粉防己可能會影響大鼠腎小管的刷狀緣和腎乳頭,同時導致肝功能中的ALT,AST先下降,后上升。 所以使用這味藥還是需謹慎,我一般用在10克左右,我聯系了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及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幾個同行,他們的用量也在10~15克之間,一個肝病方向的博士告訴我,這個量,她的一些病例,連續用了兩個月,暫時還沒有發現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所以,我們對于這個藥,還是多看,多觀察吧,密切全程觀察患者的肝腎功能變化情況。 在臨床上,防己黃芪湯有一些常用的加減之法,氣虛甚,可加黨參,人參;上肢疼痛甚,可加桂枝,桑枝;下肢痛甚,可加牛膝,木瓜;腰痛甚,可加桑寄生,杜仲;血虛甚,可加當歸,白芍。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一個堅持手工、慢速、思考中醫的地方 參考文獻: 梁琦,倪誠等.廣防己、粉防己的肝腎毒性及代謝組學比較研究.中國中藥雜志, 2010 , 35(21) :2882~2887. 延伸閱讀: |
|
來自: 古今芳草任我賞 > 《美味佳肴 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