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哮喘——小兒哮喘發作期方(馬蓮湘方) 【組成】 炒紫蘇子、浙貝母、連錢草各9g,炒葶藶子、前胡、杏仁、橘紅、瓜蔞皮各6g,竹瀝半夏5g,炒萊菔子3g。 【功效主治】 小兒哮喘發作期。 【方解】 本方為馬老師多年臨床結晶,簡而不煩,療效也好,方中紫蘇子、萊菔子、葶藶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主藥;前胡、杏仁,味苦能泄能降,助三子降氣祛痰平喘,兼能疏表;浙貝母、竹瀝半夏,味苦性偏寒助三子化痰止咳;瓜蔞皮,橘紅行氣寬胸化痰;連錢草味辛苦,性質和平,馬老師常用于感冒、咳嗽多痰等證,可與解表藥,清化熱痰藥,溫化寒痰藥等靈活配伍,起到解表祛痰止咳之效。 【加減】 本方降逆平喘,止咳化痰療效顯著。若偏于風寒者,去葶藶子加炙麻黃、桂枝各6g,竹瀝半夏易姜半夏;偏于風熱者,加桑葉、白菊各9g;若見煩躁、發熱、舌紅苔黃者,加大青葉9g,炒淡芩6g;無外感表證而咳喘劇烈者,加廣地龍、五味子各6g;有過敏因素者,加鉤藤、苦參各6g;若喘促漸平、咳嗽痰漸輕者,去葶藶子加紫菀、款冬花各9g,以善其后。 【驗案】 張某,男,8個月。1979年10月25日初診。患兒感冒2天,昨晚突然咳嗽,氣急喘促,不能平臥,喉間痰鳴音,無發熱,指紋色紫,舌苔薄黃。擬降逆平喘,清肺化痰。炒紫蘇子、炒萊菔子各3g,化橘紅4g,竹瀝半夏5g,瓜蔞皮、浙貝母、杏仁、柴胡、葶藶子、廣地龍各6g,連錢草9g。3劑。 二診:藥后咳喘即平,咳痰減輕,喉中稍有痰鳴音,指紋淡紫,舌苔薄膩。擬化痰止咳健脾,處方:茯苓、炒白術、紫菀、款冬花、浙貝母各6g,懷山藥、連錢草各9g,橘紅、炙甘草各4g。5劑。 按:患兒首次發作,療效顯著。二診時除健脾化痰外,仍加用清肺化痰藥浙貝母、連錢草且增用紫菀、款冬花以止咳化痰,痰祛肺清,諸癥自愈。 【體會】 小兒支氣管哮喘發作時病變部位主要在肺,多表現為實證或本虛標實之證。肺為清肅之臟而主氣,以降為順,上升為逆。痰濁內壅,肺氣阻塞,奔迫上逆,發為喘促痰鳴。本著“既發時以攻邪為主”及“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采用平喘止咳化痰之法。 綜觀全方組成有兩個特點:一是所選藥物大部分味辛,辛者能行能散,兼能發表,小兒哮喘多由表邪觸引伏痰,本方諸藥配伍既能疏內壅之痰濁,又能散外感之表邪,痰濁清,表邪解,肺氣得以通暢而喘逆自平;二是方中諸藥寒溫并用而性偏寒者居多,意在以清解為主,因哮喘發作期每以痰濁內阻,肺氣上逆邪實為主,且小兒為純陽之體,外感之邪極易化熱,臨證表現往往寒熱錯雜而偏于熱者居多,又肺為嬌臟,喜清潤而惡溫燥,故組方藥味略偏寒涼,旨在清潤肺金而免傷津化燥之弊。小兒稚陰稚陽,陰氣未盛,陽氣柔弱,過用溫燥香竄,不僅傷陰,且易傷陽,此方組成體現了馬老師擅用清涼輕劑的學術思想。 【方源】 盛麗先.馬蓮湘老師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經驗.浙江中醫雜志,1980(5):22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34..哮喘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