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述佛品 原典
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述佛品者,道①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為世則。
己勝②不受惡,一切勝世間,睿智廓③無疆,開蒙令入道。㈡
決綱無罣礙,愛盡無所積;佛意深無極,未踐跡令踐⑤。(二)
勇健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根斷無欲意,學正念清明。 ㈢
見諦諍⑦無穢,已渡五道淵;佛出照世間,為除眾憂苦。(四)
得生人道⑧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五)
我既無師保⑨,亦獨無伴侶⑩,積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㈥
船師能渡水,精進為橋梁⑾,人以種姓系⑿,度者為健雄。(七)
壞惡⒀度為佛,止地為梵志⒁,除饉⒂為學法,斷種為弟子⒃。(八)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舍罪作沙門,無嬈害於彼。(九)
不嬈亦不惱,如戒一切持,少食舍身貪,有行幽隱處,意諦以有黠⒄,是能奉佛教。(十)
諸惡莫作,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十一)
佛為尊貴,斷漏無淫,諸釋中雄,一群從心。(十二)
快哉福報,所愿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十三)
或多自歸⒅,山川樹神,廟立圖像,祭祀求福。(十四)
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我眾苦。(十五)
如有自歸,佛法圣眾⒆,道德四諦,必見正慧!(十六)
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十七)
自歸三尊⒇,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十八)
士如中正,志道不慳,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十九)
明人難值(21),亦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 (二十)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二十一)
注釋
①道:說、闡述。
②己勝:戰勝自我的人。
③廓:開闊恢宏。
④決綱:沖決世俗各種束縛、規范。
⑤踐:此句兩個踐字,前一踐字作踐履、實踐講;後一踐字可作歸依、歸順講。
⑥勇健:勇敢果斷。
⑦諍,《中華大藏經》,宋本《法句經》均作凈。
⑧得生人道:求得人生的大道,最高法則。
⑨我既無師保:佛教把此岸世界看作是苦海,「我」要脫離這一苦海,必須自駕航船,并沒有船師來保護你。師,指導師。
⑩伴侶:非尋常之伙伴也。人走進死亡時,是孤獨無伴的。生命是自足而又孤獨的。
⑾精進為橋梁:譬喻句,把自己努力向上的行為看作是救渡苦海的橋梁。
⑿種姓系:種姓,印度社會特有的等級制度,當時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等不同等級。系,即牽絆、附屬。
⒀壞惡:鏟除惡、消除惡。
⒁梵志:音譯婆羅門、梵士。意譯凈裔、凈行。即清凈之志。
⒂除饉:蔬菜無收曰饉,此處引伸為人生沒有獲得佛所揭示的要義。除謹,即是避免對人生意義的無知。
⒃斷種為弟子:人的煩惱皆由六根所生,斬斷六根煩惱便為佛門弟子。種,此處當指六根。
⒄黠:聰明、聰慧。
⒅自歸:即自我救度。
⒆圣眾:比眾教更高明,且方法更多。
⒇三尊:即三寶,佛、法、僧。
(21)難值:難以遇上。下文「比有」是對舉用法,不是比比皆是。感嘆世人的糊涂。
譯文
述佛品的大意是講,大道與佛的神威大德,沒有一樣不是方便救度的,明明白白可為世人行為準則。
戰勝自己(意欲)不受惡的折磨,所有一切世俗壓力均能承受;釵智遼廓無邊無際,啟開了蒙昧使之進入大道(境界)。㈠
行決(世俗)愛欲羅網之後就無所牽掛,(對世俗)恩愛已絕便無所滯執;佛(教)之意蘊高深無極,沒有踐行(佛法)之人可以使他歸依踐行。㈡
勇敢果斷地樹立專一心志,出家之後日日夜夜損減世俗(之念);斬斷世俗塵緣就不會有任何欲望,習學正念(必然)獲得清凈明朗。㈢
窺見了真諦(自然)凈潔了污穢,便會出離五道輪回的生死海。佛的出現普照世間,是要除去蕓蕓眾生的煩憂苦難。(四)
求得人生的大道頗為艱難,要想獲得生命長壽亦很難得,世間要想遇佛也很困難,(真正)的佛法也難(隨意)聽見。(五)
(生命之)我既沒有(船)師可以保護(渡過此岸),也沒有(真正)伴侶陪同,(而是)獨立無倚:恒守一道獲得佛法真諦,自然而然通向圣人之道。㈥
撐船的舵手能使船兒順利渡水;精進便是度脫塵世苦海的橋梁:人們因為種姓的羈絆牽連(不得脫身),(自我)救度之人便為人間強健的豪雄。(七)
鏟除了惡(念)自我救度便是佛,停止了(心念)之處便是清凈之志;除去了(對世俗欲望)的饑饉便是習學(佛)法,斬斷了六根煩惱便是佛家弟子。(八)
觀看人世所為「忍行」是第一等苦行,佛所闡揚的「涅槃」是人生最高境界:拋舍了罪惡愿作修行人,不要加害這種(悔過)之人。(九)
不惡罵也不惱怒,持之以恒奉守戒律,節制飲食舍棄對身體的貪戀,行走在幽靜隱蔽之處,心念真諦有所領悟,如此這般便能奉持佛之教誨。㈩
各種惡事切莫去做,各種善事堅決履行;自我凈化心中意念,這些均是佛的各種教義。(十一)
佛乃至尊至貴,(已經)斬斷煩惱除去淫欲,是救度世人領袖中的最偉大者,統領眾生歸依佛教。(十二)
多么歡快呀福報來臨之時,所愿之事終有所成:迅速理解最高寂靜,自我精進達到涅槃(境界)。(十三)
有的人為求自我救度,樹立山川各種神只,建立廟宇繪制圖像,祭祀諸神以求多福。(十四)
如此這般救度自己,并非吉利上等方法,這些神靈并不能來,救度我等眾生之苦。(十五)
如若有人自我救度,佛法之中上等之法眾多:僅是「苦集滅道」四圣諦,必然使人獲得正等智慧。(十六)
生死的極度痛苦,從真諦處獲得救度:救度世間的八種法則,這樣才能驅除各種苦(陽)。(十七)
自度憑依「佛法僧」三寶,最為吉利最為高明:唯獨擁有「佛法僧」三寶,能夠解脫世間一切苦厄。(十八)
上人如若中道直行,專志向道毫不畏縮,自心歸依佛法,這樣的人啊一定獲得大益。(十九)
明智之人難以遇見,也不能是比比皆是:他所生活之處,家族親人都能承受吉慶。 (二十)
許多佛出現令人快樂,述說恒常大道暢快,眾人和睦相處歡快,平和相處就能相安無事。(二十一)
附錄:南傳法句經 第廿二 地獄品(十四偈)
原典
第廿二 地獄品(Niraya Vagga)
306、
妄語墮惡趣(下三道:畜生、餓鬼、地獄),作惡言無作,
此二惡業同,死后墮地獄。
307、
雖身披袈裟,造惡不調御(Papadhamma惡法者,性惡者),
終因彼惡業,墮落于地獄。
308、
寧吞熱鐵丸,熾焰火焚身,
不以破戒身,食人信施物。
309、
放縱淫他婦,必遭四苦報,
獲罪不安寢,受嫌墮惡趣。
310、
驚怖淫男女,歡樂極短暫,
獲罪并惡趣,國王治重刑,
故男人不應,邪淫他人婦。
311、
不善握茅草(Kusa香草),則割傷其手,
僧人作惡行,則趨向惡趣。
312、
放逸不凈戒,狎習污道法,
模棱修凈行,此等無大果。
313、
應做之修行,堅定精勤修,
散漫云游僧(Paribbajika),徒增添欲垢(煩惱)。
314、
謹慎莫作惡,作惡將受苦,
勝妙行于善,行善無悔惱。
315、
如一邊境城,護衛內與外,
自當善護衛,勿失修行緣,
喪失人身緣,墮惡趣受苦。
316、
不羞恥而羞,應羞恥不羞,
以彼諸邪見,墮落于惡趣。
317、
不恐怖見怖,應恐怖不怖,
以彼諸邪見,墮落于惡趣。
318、
于無瘕見疵,于過見無過,
以彼諸邪見,墮落于惡趣。
319、
辨錯為過錯,辨對為正確,
以彼諸正見,得生于善趣(天界)。(316,317,318,319四偈合誦)
譯文
306·說妄語者墮入地獄;造惡后說‘我沒有做’的人也墮入地獄。他們兩者都是造惡者,死后來世同樣在(地獄)里受苦。
307·許多身穿袈裟覆蓋及頸的人,性格惡劣而不自制。由于自己的惡業,這些造惡者死后墮入地獄。
308·對于無戒行與不自制的人,吞下燒得火紅的鐵球,也好過食用人們供養的食物。
309·放縱自己而與他人之妻通奸者會遭受四種不幸,即:有惡業、睡不安眠、受到譴責與在地獄里受苦。
310·這是有惡業又會墮入地獄的。受驚嚇的男女之享受是短暫的,而且國王又會給予重罰。因此男人不應與他人之妻通奸。
311·如同不握好古沙草就會割傷手,胡亂的出家生活拖該比丘入地獄。
312·散漫的行為、腐敗的修行、可疑的梵行,皆無大果報。
313·有該做的即應當好好地做、穩健與精進地做,因為散漫的比丘生活會散播更多(煩惱)的塵埃。
314·最好別造惡業;惡業過后會折磨造惡者。最好是行善業;行善后不會苦惱。
315·比如邊界之城內外都需要防護,你也應如此防護自己。莫錯失這大好機會,錯失這機會的人去到地獄時就會悲痛。
316·對不應羞恥的感到羞恥、對應羞恥的不感到羞恥、及持有邪見的人,將會墮入惡趣。
317·對無險的視為危險、對危險的視為無險、及持有邪見的人,將會墮入惡趣。
318·把無惡的想成有惡,對惡的又不見其惡,及持有邪見的人,將會墮入惡趣。
319·知道惡的是惡、知道善的是善、及持有正見的人,將會投生至善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