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泄瀉——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化裁(張繼澤方)
【組成】 炒白術10g,白芍15g,陳皮、防風各10g,醋柴胡5g,枳實10g,川楝子5g,煨木香10g,炒建曲12g,甘草3g。
【功效主治】 調和肝脾,抑木培土。用于慢性泄瀉。
【方解】 瀉分暴久,證有虛實,發生泄瀉的關鍵總在脾胃功能障礙。張老在脾虛濕勝導致泄瀉這一傳統認識的基礎上,認為對于久泄而言,其證多屬虛實兼夾、寒熱互見,而肝脾不調、肝郁脾虛乃是本證發生的主要病機。其癥狀表現:大便溏薄,日行2~3次,多則10余次;腹痛即泄,泄后痛減;脅痛腹脹,泄后腹脹不減;腹鳴漉漉,肛門墜脹,時有便意,矢氣頻頻;胸悶納呆,肢倦乏力;常因情志失暢而誘發或加重。舌苔薄白,脈弦。治以調和肝脾、抑木培土法。用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化裁為基礎方。
【加減】 脾虛見證明顯者,加太子參10g,茯苓12g,炒山藥15g;腹痛明顯,加延胡索、烏藥各10g;腹脹者,加川厚樸、香櫞各10g,脹甚則改加青皮、檳榔、大腹皮各10g;久泄不止、肛門作墜者,加煨葛根15g,炙升麻、桔梗各6g等升提之品。
在掌握肝脾不調、肝郁脾虛這一主要病機和證型的基礎上,張老同時強調兼夾證的辨證施治。經過長期實踐總結,概有兼濕熱、兼寒濕、兼腎虛三證而以兼濕熱為常見。
兼濕熱:多見于嗜食肥甘厚味,并肝胃之火素盛;或脾虛生濕,日久郁而化熱,而致濕熱之邪滯留腸中,引發泄瀉。癥見大便急迫或泄而不爽,色黃味臭,常帶黃色黏液,甚有膿血,肛門灼熱,里急后重,口有穢味,脘痞嘔惡。舌紅苔黃膩,脈滑。治宜清熱化濕,以基礎方合葛根芩連湯加減,藥用:炒蒼術、炒白術各10g,白芍15g,陳皮10g,醋柴胡5g,枳實10g,川楝子5g,煨木香10g,煨葛根15g,黃芩10g,黃連3g,炒薏苡仁20g,炒建曲12g。大便黏液較多者,加馬齒莧、紅藤、敗醬草;見膿血者,加失笑散、地榆、仙鶴草。清化濕熱當注意苦寒藥的用量,如需重用則每配炮姜5g,以防損傷脾胃陽氣而無力驅邪外出。
兼寒濕:恣食海鮮生冷或寒濕之邪侵犯脾胃;或脾胃運化失健導致寒濕內停,則脾胃功能障礙而生泄瀉。癥見大便清稀,完谷不化甚或瀉出如水,常帶白色黏液,腹痛腹鳴,脘腹怕冷,受涼加重,口泛清水,脘悶納呆。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治宜散寒化濕,以基礎方合理中湯或胃苓湯加減,藥用:炒蒼術、炒白術各10g,白芍15g,陳皮10g,醋柴胡5g,枳實、川厚樸、煨木香各10g,桂枝、干(炮)姜各5g,烏藥10g,小茴香5g,茯苓15g,炒建曲12g。寒重者尚可加熟附片、肉桂;大便如水則加炒山藥、炒薏苡仁、豬苓、澤瀉。
兼腎虛:多見于年高體弱或久瀉不愈者。腎陽虛衰或久病及腎,命火不足則不能溫煦脾土,運化失常遂成泄瀉。癥見五更泄瀉,腹痛隱隱,腹脹腹鳴,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治以健脾益腎、溫陽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藥用:熟附片5g,潞黨參、炒蒼術、炒白術各10g,炮姜5g,補骨脂10g,吳茱萸、煨肉豆蔻、五味子各5g,陳皮、煨木香各10g,炒建曲12g,炙甘草3g。年老體弱者,加黃芪、炒山藥;久泄不止、肛墜明顯者,加煨葛根、炙升麻;如無實邪見證,可加石榴皮、訶子肉、赤石脂等澀腸固脫之品。
【方源】 張子明.張繼澤治療慢性泄瀉經驗擷要.遼寧中醫雜志,2006,33(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