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蟬”是蟬科“Zammara屬”的俗稱。 Zammara屬下的蟬,大部分棲息于新熱帶界赤道地區的熱帶森林中,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翡翠蟬分布地區 什么是新熱帶界? 動物地理分區之一,涵蓋整個南美大陸、墨西哥低地及中美洲。 新熱帶界比其他地區擁有更多熱帶雨林,由墨西哥南部延伸到中美洲直到巴西南部,包括了全球最大的亞馬遜森林。這些森林保存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20世紀后期,大量砍伐樹木使動物品種不斷下降。 蟬的概述 Cicadidae 蟬(學名:Cicadidae;英文名:Cicada) 是昆蟲綱半翅目頸喙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蛭蟟)或借落子。生活于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已紀錄約2500種蟬)。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區的種類,當體溫過熱時,會從背板(tergum)排出多余的水分,進而達到冷卻及散熱的效果(原理與人類流汗類似)。 名稱 蟬的英文“Cicada”來自拉丁文,意指“棲息于樹上,像蟋蟀一樣會鳴叫的”,但有時蟬也會被稱為“locusts”,雖然與蝗蟲沒有確切關系;希臘文則稱為τεττιξ(音同tettix)或τζ?τζικα?(音同tzitzikas),兩者皆為擬聲詞。古人對蟬的稱呼有“蜩”、蜺、蝒、螓、蠽、五色、日暮、丕蜩、茅蜩、秋蜩、蚱蟬、寒蜩、寒螀、螂蜩、蜻蜻、蜓蛛、螗蜩、蟪蛄、螗蛦、馬蜩、螇螰等稱呼。 而在中文里,“蟬”一字帶有“極大聲響”的意涵。 特征 大多數蟬的體型通常不大,成蟲體長多在2至5厘米之間,少數種類,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蟬(Megapomponia imperatoria)翼展就達20厘米,體長約7厘米;同樣棲息于南亞地區的一種大型蟬(Tacua speciosa,有“青襟油蟬”或“婆羅洲巨蟬”等名稱)翼展也有18厘米,其體長則約4至5厘米。蟬的外骨骼很堅硬,雙翅相當發達,多為透明或半透明(雙翅完全不透明的種類通常翅面顏色較為鮮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熱帶的地區),上面有明顯的翅脈。 一般來說,蟬的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突出的額唇基;視力相當良好,復眼不大,位于頭部兩側且分得很開,有3個單眼。觸角短,呈須狀。口器細長,口器內有食管與唾液管,屬于刺吸式。胸部則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較長。3個胸部都具有一對足,腿節粗壯發達(若蟲前腳用來挖掘,腿節膨大,帶刺)。 蟬的腹部呈長錐形,總共有10個腹節,第9腹節成為尾節。雄蟬第1、第2腹節具發音器,第10腹節形成肛門;雌蟬第10腹節形成產卵管,且較為膨大。 發聲 蟬的發聲 來自動物世界 00:00 00:27 雄性蟬身體兩側有能夠發出很大聲響的發聲構造(也稱為“鼓室”),主要包括背瓣、腹瓣、鼓膜、發音肌(鼓膜肌)、腱盤、腱突起、腹面調節肌、鏡膜、褶膜(折膜)、第三氣門、共鳴室(氣室)等。為了發音,他們常趴在樹干上,向前或左右扭動腹部來調節發出的聲響;而發出來的響聲常被稱為蟬的“歌聲”,與一般以摩擦方式發聲的昆蟲(如蟋蟀)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