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們說到在金剛寶座南側須彌座的束腰上,雕刻了 東方阿閦佛 的坐騎:大象,由此引發出五方佛方位與地理方位不統一的疑問。今天,我們就來一邊看實物,一邊查資料,嘗試著解開這個“謎團”。 首先,我們要明確,五塔寺金剛寶座如此布置五方佛坐騎,并非隨意之舉,這背后有著嚴密的密宗理論邏輯。當然了,顯而易見的是,類似五塔寺金剛寶座這種建筑,可以說,其每一個細節都會暗含相應的宗教理論。所以當我們見到這個現象時,不會下意識地對其進行否定,只會探究其背后那個隱藏著的宗教意義。 同時,密宗的理論體系,到了明成化年間,已經基本定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是元明之際從今天西藏地區傳入的“藏密”。在此之前,密宗理論在印度就早已產生,并且經由西域路線傳入了中原漢地。大約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在佛教藝術中有所反映,比如陜西扶風法門寺的文物,此時謂之“唐密”。日本在那時將之東傳,稱為“東密”)。并且在此金剛寶座建成之前,正統年間的智化寺及法海寺等寺廟建筑,也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藏傳密宗元素,可作為參考。 在具體探討之前,先要糾正一個在上一篇出現的錯誤,即“五方佛示意圖”。當時并沒有研習到這一步,故而在繪圖時出現了錯誤,把東方阿閦佛直接放置在了地理東方的位置?,F在,讓我們看一下正確的示意圖吧: 如果我們對比智化寺的轉輪藏及天花彩繪、法海寺的天花彩繪,就會發現,這幾處藝術形象,都是如上圖所示的方位處理。 在說明了探究思路之后,我們就開始進行論證。過程如下: 1,釋名; 2,釋形象; 3,解方位; 4,探可能潛藏的理論。 1,釋名 毗盧遮那佛
阿閦佛
寶生佛
阿彌陀佛
不空成就佛
以上定義,皆截取自 任繼愈 主編的《佛教大辭典》。而上圖我所使用的名稱,并非按照此順序。這是因為,我在參考了 前者文獻,及 丁保福 編纂之《佛學大辭典》、唐代僧人兼佛教翻譯家 不空 所譯之《金剛頂經》和《菩提心論曰》后,決定使用《金剛頂經》中所使用的五方佛名號。一則該經典系闡述密宗金剛界五佛較為權威的文本,二則該文獻中更涉及到后面講要分析的五佛方位問題,故而使用其中所用名號,似乎更容易在行文中進行統一。 根據密宗理論,金剛界的這五佛,乃是五智所成之五如來,又分屬于五方國土之上,其對應關系如下: 毗盧遮那佛 —— 法界體性智 —— 華藏世界 不動佛 ———— 大圓鏡智 —— 香積世界 寶生佛 ———— 平等性智 —— 歡喜世界 無量壽佛 ——— 妙觀察智 —— 極樂世界 不空成就佛 —— 成所作智 —— 蓮華莊嚴世界 2,釋形象 在金剛界五佛造像中,他們都有著基本固定的形象。這一形象通常首先以各自的手印作為區別。下面我們就根據文獻整理,配以五塔寺金剛寶座諸佛龕中的眾佛雕刻,來將之梳理出來: 毗盧遮那佛 之 智拳?。?/p> 不動佛 之 觸地印: 寶生佛 之 與愿?。?/p> 無量壽佛 之 禪定?。?/p> 不空成就佛 之 施無畏印: 以上圖片,左側皆為 木頭 所拍攝; 右側 截圖自 《佛教造像手印》 3,解方位 這一環節,就是本文最核心的部分。 其實,只要找到了最關鍵的參考文獻,就可以很清晰地確定金剛界五方佛所處方位了。只不過這個過程對于本文研究,是一個逆向的過程。而我又是初次接觸藏傳佛教及密宗理論,故而用了不少時間查閱可以觸及的資料,最終才得以確定所需要使用的文獻。 五佛所指,系 “密教中以大日如來為首的五尊佛,有金剛界五佛與胎藏界五佛之別”(《五方佛及其圖像考察》),而對于金剛界來說,《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是最為核心的一部經典。就在這部經典中,我們發現了(可以說是最早)明確描述五方佛方位的文字:
其中,“遍照”應即是 毗盧遮那 之意譯,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大日如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以 毗盧遮那佛 為中心,則 東方不動佛(阿閦佛)在其前;南方寶生佛 在其右;西方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其后;北方不空成就佛 在其左。而因漢地傳統建筑皆為 坐北朝南,則 毗盧遮那佛 作為主尊,其方向亦為 坐北面南,此時,以禮佛者的視角來看,就是 毗盧遮那佛 在中央,禮佛者左手方向為 寶生佛,右手方向為 不空成就佛。這也就是一般環形排列時,五方佛所處位置。 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 五塔寺金剛寶座 的五層佛龕(包括五座密檐塔每一層周繞的佛龕),會發現其上五佛的排列也有一定規律。但由于年代久遠,更民國之后履遭破壞,后期修補時或并未按照其規律雕刻,故而個別位置的佛像可以認為有誤。但總體而言,其基本的循環單元為: 寶生佛 —— 不動佛 —— 毗盧遮那佛 —— 無量壽佛 —— 不空成就佛 南 —— 東 —— 中 —— 西 ——北 這一排列順序,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在環形排列的基礎上, 東方 不動佛 及 西方 無量壽佛,均以順時針(右旋)做 90° 旋轉 而成。 但對于五座密檐塔,根據現有的資料,及前期有關專家老師登塔拍攝記錄的資料來看,無法確定究竟哪一座塔,代表了東西南北四方佛。一則塔基須彌座,除了中央塔南方為 佛足+八寶 等雕飾外,其余皆為: 南側: 大象 --- 金剛杵 --- 獅子 --- 水晶 --- 獅子 --- 金剛杵 --- 大象 西側: 寶瓶蓮花 --- 金剛杵 --- 奔馬 --- 十字金剛杵 --- 奔馬 --- 金剛杵 --- 寶瓶蓮花 北側: 孔雀 --- 金剛杵 --- 獅子 --- 法輪 --- 獅子 --- 金剛杵 --- 孔雀 東側: 寶瓶蓮花 --- 金剛杵 --- 迦陵頻伽 --- 法輪 --- 迦陵頻伽 --- 金剛杵 --- 寶瓶蓮花 而須彌座之上,四個方向的佛龕中,皆為 一 右手結 觸底印 之佛,或許是單獨出現時的 釋迦牟尼 形象(參見《五方佛及其圖像考察》)。故而,暫未找到能夠明確顯示四角密檐塔所對應其余四佛的圖像。 4,探理論 最后,就是探討一下五方佛如此布置背后的理論了。 第一,金剛寶座塔本身就是一個 曼荼羅。所謂曼荼羅,梵語 Mandala ,舊譯 “壇”或者“壇城”。意為本尊佛、菩薩和周圍環繞的眷屬等聚集的地方。曼荼羅用形象表現佛智與道果功德,這是密教的特色。(《佛教大辭典》) 也就是說,整個 金剛寶座塔,象征了 釋迦牟尼 得道時菩提樹下所坐區域。這一片區域就是后世所言的“金剛”,寓意佛法不受外物所侵,能破萬物,并以此紀念釋迦牟尼佛在其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真覺寺金剛寶座》) 所以,其五方佛的布置,便按照密宗金剛界曼荼羅所要求的方位處理。 第二,有的理論認為,密宗曼荼羅理論,承襲了印度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太陽崇拜等。大家可以先參考《藏傳佛塔與寺廟建筑裝飾》一書《曼荼羅探秘》章節。此處我只針對太陽崇拜一說提出更多的想法。按照其理論,五佛崇奉的中央位置,給的是象征(意為)“大光明”,即太陽 的 毗盧遮那大日如來。而如果我們讓 大日如來 面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時,根據 上面 第3部分 引用的文字來解讀,則正好 大日如來 “額” 上的 不動佛,處在東方。這樣,五方佛中的 “東方佛”,就與 地理東方 吻合了?;蛟S,這可以作為一套完整的邏輯鏈條,解釋五方佛方位“錯位”。 也就是說,最初的狀態下, 象征太陽的 大日如來 面朝向日出的 地理東方,此時,金剛界中的 不動佛 便處于 東方。而后期,由于禮佛的需要,大日如來 做了90°的右旋,面朝向 地理南方。這樣,東方不動佛,便轉到了 地理南方。 但是,關于這個理論,我還需要對其進行更多地論證,或者尋找既已完成、但我尚未研究到的成果。這里只是一個“大膽假設”! 關于五塔寺金剛寶座塔中五方佛方位的問題,就簡單討論到這里。由于我剛剛接觸密宗知識,恐怕在文章組織的過程中,免不了出現問題和錯誤。希望更為專業的讀者朋友,可以為我指出,以便在日后進行查漏補缺和修誤確正。 參考資料 : 1)孫磊. 北京五塔寺金剛寶座塔造型與造像研究[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2)周晶,李天. 雪山中的曼荼羅——藏傳佛教大型佛塔研究[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3 3)滕艷玲. 真覺寺金剛寶座[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10 4)楊清凡. 五方佛及其圖像考察[J]. 西藏研究,2007(2):31--36 5)羅炤.略述法門寺塔地宮藏品的宗教內涵[J]. 文物,1995(6):53--62 6)苗天娥. 淺談法海寺曼陀羅的深刻內涵[J/OL]. 北京文博. http://www./2006/4-12/10949.html . 2006.04.12 7)羅伯特·比爾. 藏傳佛教象征物與器物圖解[M]. 向紅茄譯.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4 8)唐普氏.法門寺塔地宮的唐密曼荼羅之我見──兼與羅炤先生商榷[J]. 佛學研究,1997(00):98--108 9)吳慶洲. 藏傳佛塔與寺廟建筑裝飾[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0 10)龍珠多杰. 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4 11)李鼎霞 白化文. 佛教造像手印[M]. 北京:中華書局,2011.9 12)昂巴. 藏傳佛教密宗與曼荼羅藝術[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 橋塔[M]. 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9 14)陳捷,張昕. 漢藏交融化凈土——智化寺神圣空間的意義塑造[J]. 美術研究,2017(1):51--62 15)釋不空 譯.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M]. 北京:線裝書局,2000 16)丁福保 編纂. 佛學大辭典[M].北京:文物出版,1984 17)任繼愈 主編.佛教大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 18)不空 譯.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19)不空 譯.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http://www.cxbdf.cn/content/10/0415/17/1064184_23209941.shtml |
|
來自: 木頭1018 > 《北京—歷史 文化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