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周二,我們繼續學習《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梔子豆豉湯化裁課程 根據師門安排,從今天開始由我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梔子豆豉湯化裁。 咱們開始今天的課程吧 梔子豆豉湯可以說在臨床中運用非常廣泛 臨證中只要把握住病機,學會化裁靈活運用,其療效相當確切。 這類方的化裁加減呢我們分三幾次課講完,這節課和大家一起先學習梔子豆豉湯這張方子。 三次課 我們首先來看: 梔子豉湯 梔子(擘,十四個) 香豉(綿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劉志杰經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陰性藥:寒性藥--梔子2(除燥) 平性藥:無 陽性藥:溫性藥--豆豉3(除滯) 梔子豆豉湯一味寒性藥和一味溫性藥,從方劑對治方向來看是以豆豉為君,梔子為使藥。病機是寒熱錯雜,寒熱幾乎均等。 六綱屬厥陰病 師父在辨治學課程里面告訴我們: 用它對治熱多寒少的心煩也行,對治寒多熱少的心煩也行,都會顯效。 而實際我在臨床中也是這樣運用,其療效大多滿意。 并且,還可以隨寒熱的偏盛而化裁加減。 如: 寒多而嘔的,加生姜的梔子生姜豉湯 寒多而脹的,加厚樸的梔子厚樸湯 熱多而食積氣滯脹滿的,可加枳殼的枳實梔子湯 虛乏少氣的,可加甘草的梔子甘草豉湯等等。 下面來看看劉志杰經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豆豉3(主癥) 臣:無 佐:無 使:梔子2 (溝通陰陽) 君藥: 豆豉 溫 辛微咸酸甘滋 《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使藥: 梔子 微寒 微酸苦 《神農》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別錄》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 豆豉性溫,治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梔子性寒,清內外上下之熱,止煩。 這兩味藥,也是寒熱近乎均等。 按藥癥主治,豆豉更符合君藥的確定條件。 有人說,梔子做君藥行不行? 也完全說得過去。 師父說:在這種“模棱兩可”的實際情況下,我們都可以直接的歸入“屬厥陰”的特殊范疇中,避免了這種無法定性歸屬的問題。 在方劑的光用上,從藥癥上來看,這個方子,還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 光 ——廣 尤其是一些寒熱夾雜的皮膚病。 也可以治療寒熱夾雜的哮喘。 如,豆豉的“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梔子的“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等。 更能治療虛乏煩熱而外感風寒的發熱惡風寒,乃至水土不服導致的寒熱夾雜出現的皮膚病和胃腸不適等。其里面根據藥癥的不斷組合可以治療諸多疾病,大家課后可以不斷進行推導。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與梔子豆豉湯相關條文: 351、脈經:傷寒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下懊,屬梔子湯,若少氣,梔子甘草湯;若嘔,梔子生姜湯;若腹滿者,梔子厚樸湯。 “傷寒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這個傷寒,還是多指太陽傷寒說的,少陰傷寒要是這么折騰,多會亡陽的。傷寒后,發汗不解,就給用了涌吐或攻下法,導致了表證入里。太陽表證攻下等,如果內陷的話,一般多入陽明,也多入上焦和中焦。可以出現里實的結胸證,輕的,出現里熱的煩證懊憹或者協熱下利。 那么,病人經過吐下后,出現了“虛煩不得眠”,什么叫虛煩?“虛”就是沒有里實的意思,也指胃中津液虧虛,“煩”,是陽明熱的一個表現。胃中津液虧虛而里熱致煩,造成了失眠。虛煩里熱,干擾神明而失眠了。 “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輕的是一般失眠,重的呢,就要“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反復顛倒,指的是躺下則輾轉反側,或者一會兒起來,一會兒躺下,坐臥不寧,煩的很厲害了。有的人,甚至是要打開窗戶深吸外邊的空氣,才覺得心里舒服,甚至屋里熱一點都難受,有的還直冒熱汗的。“心中懊憹”,這句要注意,是泛指胸中與胃中。“懊憹”,發音為“懊惱”。也包含有“懊惱”的意思,煩躁發脾氣。但是,更主要的,還是指“心中嘈雜”。 什么是心中嘈雜?公認的說法,指的是煩熱悶亂,似饑非饑、似痛非痛、似辣非辣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常與胃脘痛、噯氣、惡心、干嘔、吞酸等癥狀同時出現。這個滋味,十分難受,多數都伴有惡心欲嘔等癥狀出現。喝酒喝多了,要吐還吐不出來,就是這個樣子。這個癥狀,和厥陰病提綱說的“氣上撞,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之不肯止”也很相似。 陽明里熱,沒有結成實邪,就多為濕熱。在下焦的,就是那個熱利,葛根芩連湯證等。在中上焦的,一般就是梔子湯證。里面是有水濕參與的,因為是陽明病,因此叫濕熱。治療上,他用了梔子湯。《脈經》管梔子豉湯叫梔子湯,不過是簡稱而已,都是一個意思。 353、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宋77) 傷寒發汗不解,又給攻下,導致表邪內陷陽明,造成煩熱不安,陽明上焦濕熱阻滯。 也就是說,在梔子湯的證候基礎上,還有個“胸中窒”。 這個“胸中窒”,是指胸骨后,胸中的感覺,感覺滯澀,窘迫而伴隨疼痛,類似于胸痹,或者真心痛,兩者要分辨開。 有時很不好分辨,尤其這個西醫說的食道潰瘍的那個疼,很難和冠心病心絞痛分辨。 這個臨床要注意。 對于西醫的食管炎、食管潰瘍,疼痛而有發噎的癥狀,屬于上焦里熱的,用梔子湯可以解決。 354、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宋78) 傷寒五六天,表證不解,估計是有了陽明里證出現了,醫生給用攻下藥,并且大下,傷了胃氣了,不解的表證,會內陷胸中。里面呢,表邪內陷而濕熱互結在胸中,上條是“胸中窒”,這條進一步說“心中結痛”。這個“心中結痛”,大家要注意,絕不是說的“結胸證”。結胸證,是大實痛啊,而梔子湯證,是虛煩而痛,虛,意思是沒有結實。這個要注意。并且啊,陷胸證,多為心下結硬堅痛,和梔子湯的“心中結痛”,是有分別的。 書里面,對“胸中”、“心中”、“心下”這幾個用詞,有時很模糊。這條說的“心中”,當指胸中。“胸中窒”,以堵塞不舒為主,疼痛次之。而“心中結痛”,則明確為既堵塞又疼痛,以疼痛為主。他說了,還是用梔子湯治療。梔子解陽明中上焦的濕熱,也解表熱的。豆豉解表,更能去胸中痞澀滿悶。 從上述幾條,大家就看出了,梔子湯的主治,不單是可以治療虛煩不眠而懊憹,還可以治療在此病機基礎上的“胸中窒”和“心中結痛”。臨床,不要小看這個方子,很管用的。有很多頑固失眠的,符合病機,用了就靈。很多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符合病機,更是療效滿意。梔子湯,多針對于上焦心胸癥狀去的。 355、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宋228) 這條說的是陽明病,攻下后,造成了梔子湯證。陽明病,里實的話,該用攻下法的,但是,為什么攻下后,反而出了問題?一個,是因為里面沒有結實,結果給用攻下法,導致在表的熱邪內陷胸中,形成了虛煩懊憹。一個是陽明里熱,沒有結實,用了攻下后,造成水飲上擾,與上焦里熱夾雜,出現了虛煩懊憹。 “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其外有熱,手足溫”,說明外熱還是不解。“不結胸”,是還沒形成里實。 “心中懊憹 ,饑不能食”,是梔子湯的主證。“但頭汗出”,這句要注意,這是陽明上焦有熱的典型癥狀。饑不能食,是胃虛不能食,但是胃里還有內陷的邪熱,熱就有饑餓感。 這個熱,是外來的客熱,不是胃家本身的津液不足的燥熱,本身的燥熱就會能食消谷。這個時候,以心中懊憹為主,有是證用是方,可以用梔子豉湯主之。解煩去濕熱。津虧有熱,夾帶些許水飲,便會造成濕熱,這個要記住。“但頭汗出”,指的是頭汗,別的地方,如胸背部也出汗,但是沒有頭部多。凡是上焦有熱,多會有這個現象。有很多人,吃飯的時候,就是頭部汗出,這都是上焦里熱的表現。 不好意思,剛剛來了病人 饑不能食,是胃虛不能食,但是胃里還有內陷的邪熱,熱就有饑餓感。這個熱,是外來的客熱,不是胃家本身的津液不足的燥熱,本身的燥熱就會能食消谷。這個時候,以心中懊憹為主,有是證用是方,可以用梔子豉湯主之。解煩去濕熱。津虧有熱,夾帶些許水飲,便會造成濕熱,這個要記住。“但頭汗出”,指的是頭汗,別的地方,如胸背部也出汗,但是沒有頭部多。凡是上焦有熱,多會有這個現象。有很多人,吃飯的時候,就是頭部汗出,這都是上焦里熱的表現。 356、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宋375)(《金匱》下利篇41) “下利后更煩”,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攻下后,出現煩證。或者是理解為陽明里熱下利后,上焦里熱沒清,或者陽明里濕熱未清干凈,上擾心神了,所以會有心煩懊惱,睡眠不好等癥狀,有水飲上逆而形成上焦濕熱,造成了梔子湯證的病機。 他只提了個“更煩”,意思說,下利后,出現了煩證,“更煩”,更有煩的很厲害的意思。關鍵是后面一句話,“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對于梔子湯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診斷法。怎么證明是虛煩啊?用手按按心下硬不硬,軟的,就是虛煩!硬的,就要考慮痞證或者結胸證了!確定是虛煩了,并且還兼有其它部分梔子湯證,就用梔子湯去對治。 357、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宋221) 這條重點在于“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胃氣不足,會有水飲上逆,或者表邪內陷其中,或者津液被傷而胃燥。這個病沒有陽明里實的那么嚴重,給用下法,要傷胃氣,表邪也容易內陷,下焦水飲也要上逆,合成濕熱,心里煩躁,胃里不舒服,要吐不吐的樣子。出現了心里煩躁,胃里不舒服,要吐不吐,舌苔厚膩黃,梔子豉湯主之。 根據以上對梔子豆豉湯的解析及條文的學習,由此總結如下: 六綱:屬厥陰病 五證:煩證 病機:寒熱夾雜(寒熱近乎均等) 常見癥狀:虛乏少氣,心中懊憹或結痛,按之心下濡。身熱心煩郁怒,但頭汗出,反復顛倒不得眠,饑不能食者 常見體征:舌苔厚膩黃 最后我們來看一則醫案: 劉某,女,52歲,初診時間:2017年3月28日 主訴:胸中煩熱、心煩失眠3天 刻診:3天前患者因食火鍋后開始出現胸骨柄燒灼感,胸中痞塞,口腔灼熱,唇干、口干苦,舌熱痛,胃中嘈雜,煩悶不安,心煩失眠,徹夜難眠,患者自訴大量飲水后胃中嘈雜加劇,口腔里“起火”癥狀更顯,默默不欲飲食,心下痞,按之不硬,大便偏稀,一日兩次,自行在家口服口炎顆粒、阿莫西林膠囊療效欠佳,患者這是老毛病了,這里吃火鍋把老毛病給惹發了,既往西醫檢查示慢性糜爛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平時不愛服藥,服中藥更是直搖腦袋,怕苦啊,也怕扎針,余無特殊。 舌象:舌紅苔膩薄黃 脈象:雙脈寸關浮滑尺沉緩。 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討論下 湖南永州 李松 中醫學生 2017/05/02 21:26:47 半夏瀉心合梔子湯 湖南永州 李松 中醫學生 2017/05/02 21:27:52 太陰陽明合病 重慶-李明國-漢傳講師 2017/05/02 21:29:08 沒有了嗎 廣東 曾慶揚 中醫愛好者 2017/05/02 21:29:29 干姜梔子豆豉湯 山東孔征醫學生 2017/05/02 21:30:21 甘草瀉心湯 河南—李筱—中醫學子 2017/05/02 21:32:45 加柴胡石膏 重慶-李明國-漢傳講師 2017/05/02 21:33:09 沒人響應了,我們下面就用劉志杰經方辨治法式來解析下 這只是當時我診治時的思路,不一定完美對治,大家共同討論學習。 1 搜集全部癥狀和舌脈體征 主訴:胸中煩熱、心煩失眠3天 刻診:3天前患者因食火鍋后開始出現胸骨柄燒灼感,胸中痞塞,口腔灼熱,唇干、口干苦,舌熱痛,胃中嘈雜,煩悶不安,心煩失眠,徹夜難眠,患者自訴大量飲水后胃中嘈雜加劇,口腔里“起火”癥狀更顯,默默不欲飲食,心下痞,按之不硬,大便偏稀,一日兩次,自行在家口服口炎顆粒、阿莫西林膠囊療效欠佳,患者這是老毛病了,這里吃火鍋把老毛病給惹發了,既往西醫檢查示慢性糜爛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平時不愛服藥,服中藥更是直搖腦袋,怕苦啊,也怕扎針,余無特殊。 舌象:舌紅苔膩薄黃 脈象:雙脈寸關浮滑尺沉緩。 該患者,胸骨柄燒灼感、胸中痞塞、口腔灼熱、唇干、舌熱痛、胃中嘈雜、心煩失眠、徹夜難眠,為陽明里濕熱,自訴大量飲水后胃中嘈雜加劇,口腔里“起火”癥狀更顯,默默不欲飲食為胃氣不足,水飲上逆所致,心下痞,按之不硬,大便偏稀,一日兩次,中下焦水飲。胸中痞塞,氣滯明顯。 2 定六綱,定病位病理 病位:在里 病理:寒熱夾雜,寒熱幾乎均等 六綱:屬厥陰 3 定五證,求寒熱輕重 病理:寒熱夾雜,寒熱幾乎均等 五證:陰痞證 這位患者不適癥狀和體征不多,歸納來講,體現寒熱夾雜、寒多熱少的陰痞,五證為陰痞證。 4 明病本,求病理產物 氣滯、痰飲 5.知類方,確定選方范疇 綜合六綱五證屬性,當在陽旦湯類方中選擇方劑。 6 抓主癥,求君藥 豆豉 溫 辛微咸酸甘滋 《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7 立兼癥,求臣藥 橘皮 微溫 辛苦《神農》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口臭,下氣通神。 師父曾經在《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專著里告訴我們“大家臨床運用梔子豉湯的時候,見到胸中痞塞的,經驗上看,加個陳皮,效果不錯,還能開胃。” 8 固中氣,求佐藥 患者主癥突出,甚是痛苦,嚴重影響休息、生活,急需解決問題,暫且往主治方向考慮。 佐藥:無 9 夾雜癥,求使藥 梔子 微寒 微酸苦 《神農》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別錄》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 10 遴選對治方,求方證基本相應 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下懊,屬梔子湯。 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使藥里面加了一味:烏梅 烏梅 涼 酸 《神農》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 烏梅酸涼,涼能清“煩溫”,酸能斂降。能夠清熱,降熱邪上逆,酸能斂降,又能收澀腸道之水熱下利。師父在漢傳經方辨治學里面告訴我們:梔子豉湯證,如果熱象偏多,也可以加用烏梅,療效倍增。 患者舌紅苔膩薄黃 所以熱偏重 在此基礎上加了一味烏梅 12 確定處方,完成辨治 處方:梔子30 豆豉45 陳皮100 烏梅30 一劑, 一日一劑,分三次,水煎服。 這個患者因為來時甚是痛苦,就診所樓上居民,其孫子經常來看病,來時想盡快解決問題,所以開始給她開中藥不愿意 再三做工作后先扎針,如果緩解不了還得吃中藥,當時學了師父講解的《漢傳醫經學》,正在興致上,就讓患者先扎針。 患者不想吃藥,運用師父漢傳粗針留針一小時治療后患者口腔癥狀緩解不少,心下痞也明顯緩解。 這下患者主動要求我開一副中藥,于是開了上面的方子。具體《漢傳醫經學》相關運用這里暫且略過,有想進一步學習的等待二期吧 開完中藥后叫患者第二天繼續來扎針。 第二天患者是上午10點多來診所,當時來的時候是喜笑顏開,精神狀態可,說昨晚上睡得踏實,相關癥狀幾乎緩解,唯覺得胃中稍有不適,于是再運用漢傳粗針對應治療,之后患者至今未在來診所,我想也許針藥并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療效吧。 這個醫案中,湯藥辨治中并不完美,但是在辨治過程中只想求簡,對治患者最痛苦的,急需為患者解決問題。有不足的地方望大家多多指正。 最后我修正下剛剛對梔子豆豉湯的總結 六綱:屬厥陰病 五證:陰痞證 病機:寒熱夾雜(寒熱近乎均等) 常見癥狀:虛乏少氣,心中懊憹或結痛,按之心下濡。身熱心煩郁怒,但頭汗出,反復顛倒不得眠,饑不能食者 常見體征:舌苔厚膩黃 梔子豉湯在臨證中確實運用太廣泛了,希望大家好好消化,靈活運用。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里,下周二我們繼續學習梔子豆豉湯化裁 我先關門回家,有疑問回到家中給予解答。 謝謝大家的參與。 (李明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