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論條目及學習筆記-80

     寂寞在繁衍 2020-10-07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簡句:傷寒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姜湯主之

    (1)、醫案:男,45歲。素有胃痛,時發時止,端午節食粽多只,且飲酒。醉后午睡,忽大呼胃痛,面赤,唇赤,舌紅苔黃,脈弦數,訴胸中煩熱疼痛,心煩急躁,腹痛欲便,便溏,手不溫,胸腹不拒按……苦寒清熱可用梔子,溫脾陽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殼,醒酒可用葛花,各9克,服后半小時,痛漸減,安然入睡。——《傷寒論方運用法》
    (2)、陸淵雷《傷寒論今釋》:……里已虛寒,表尚未解,上熱下寒,故身不去而微煩。梔豉湯之虛煩,系純以熱者,此條之微煩,乃寒熱交錯者,故以梔子清上熱,干姜溫下寒,與瀉心黃連等意。
    (3)、醫案:某,壯年體健。秋初患胃脘劇痛,診斷“急性胃炎”,多法予治,三日夜痛不稍止。脈象弦數有力,舌赤苔黃,心煩、口苦、時欲嘔,脘中劇痛不可按,火郁中脘,胃氣失和,治當清降:梔仁川楝各15炮姜3午后3時許進藥,黃昏痛減,午夜痛消。3劑——陳松筠醫案
    (4)、醫案:某,男,成人。夏病泄瀉,服抗生素,利止腹脹,食則更甚,時作嘔,口苦舌絳,苔微黃卻不渴,胸腹痞脹,發熱煩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泄傷脾胃,寒濕積中,故食入則脘腹脹。舌絳口苦苔微黃,肝膽之熱上擾胸膈,故發熱煩躁而嘔。方:梔姜各9。3劑痛減,6劑而愈。
    (5)、胡希恕:在這一段里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干姜干什么?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
    (6)、張長恩《傷寒論臨證指南》:傷寒表證未解,當以解表為先,即使兼有里證,若不急重,也當先表后里,不可妄用攻下。
    (7)、倪海廈《人紀》:干姜這藥完全是”溫中”的,”中”就是腸胃消化系統,干姜的溫就是讓腸胃的熱度恢復,所以腸胃的蠕動功能恢復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沒有溫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熱力比生姜大很多;開這處方的時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脈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時候代表是胃的脈,結果摸雖然是四至,但是脈形很細,很弱,彈起來沒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這時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單純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當上焦與中焦有虛寒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虛寒,就會用到附子。……
    傷寒論古今研究:【釋義】本條示傷寒下后上焦有熱,中焦有寒的證治。
    太陽傷寒證,應以汗解之,醫以丸藥下之,脾胃損傷,則中焦虛寒。表邪未解,乘虛內陷,留擾胸膈,則上焦有熱,故見身熱不去而微煩。微煩乃虛煩,煩熱之互詞。中焦有寒,當有腹滿或腹痛,或食少便溏等證。本為上熱下寒之證,故用梔子干姜湯清胸中之熱,而溫中焦之寒。方中用梔子苦寒,清熱除煩,干姜辛熱,溫中散寒,是以寒溫并用,藥性雖反,相反相成,功則合奏。
    【選注】張志聰:論中風曰丸藥下之者,乃假丸藥以留邪留于脾胃也。仲祖取意以脾胃屬土,形如彈丸,類相感爾。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則余邪下留于脾矣。身熱不去者,太陰外主肌肉也。微煩者,脾是動病則上走于心,故微煩也,用干姜溫脾而治身熱,梔子瀉心除煩。
    柯琴: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不懊儂,則非吐劑
    所宜也。用梔子以解煩,倍干姜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
    吳謙:傷寒表邪未解,醫以丸藥大下之,不至結胸痞硬,猶未成逆也。然身熱不
    去,表仍未罷也。微煩者,熱陷于胸也。表熱之在胸者,既輕且微,如不可下,亦不可清,惟宜以梔子豉微涌其熱,則微煩可除,而吐中有發散之意,身熱亦可解矣。
    橘南溪: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丸藥,蓋巴豆之丸。身熱不去,微煩者,以熱藥下之,故里陽不太虛,梔子干姜湯生之。微煩,故直加干姜。
    尤怡:大下后身熱不去,證與前同,乃中無結痛而煩,又微而不甚,正氣虛不能
    與邪爭,雖爭而亦不能勝之也。故以梔子徹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復下藥損傷之氣。
    唐宗海:身熱不去,是傷寒原有之證。故但云不去,非因下后傷脾而身始熱也。微煩,亦非因下所致,是因熱不去而煩也。陳注以為是太陰脾土之熱,發于形身,只因強就干姜之性而誤注,不知干姜是治大下之后,利尚未止,故急以姜溫脾,與寒熱原兩歧,故用藥有寒熱之異,解者幸勿推雜。觀下文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梔子湯,則此方用干姜,正是大下微溏瀉,故用干姜救之,而仍不廢梔子者,以原有身熱微煩之證也。(后學按:臨床家之言,確與理論家有異。)
    【討論】關于本證的形成,大多數注家認為是傷寒誤下,損傷中陽,表邪乘虛內
    陷所致。柯氏所謂攻里不遠寒,凡下藥類多苦寒,大下之后,形成上熱下寒之勢,于理似屬貼切。
    “身熱不去”的病機,有的謂表邪未去,有的謂脾虛而身熱不去。其實,此時的
    “身熱不去”的是余熱未盡,留擾胸膈致之。
    此外,本證亦有不同誤下而成者,即脾胃素虛之人,感受外邪,熱擾于上,寒在于中,亦可用本方治療。
    呂志杰《傷寒雜病論研究大成》:【提要】論熱擾胸膈及誤下中寒的證治。
    【簡釋】傷寒表證,醫以丸藥大下之,誤下之后表邪未解而身熱不去,邪熱內陷而致微煩。治用梔子干姜湯,清胸中之熱而溫腸胃之寒。因證有微煩,故用梔子;因大下腸胃必冷,故用干姜。此為寒熱并用的方劑。
    按:原文中所述的“醫以丸藥大下之”。“丸藥”為何藥?柯韻伯說:“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劉渡舟先生說:“漢代流行的一些瀉下藥,一種是巴豆制劑,為熱性瀉下藥,另一種是甘遂制劑,為寒性瀉下劑。”筆者以為,上述兩家見解都值得商榷。在《金匱要略》第23篇之雜療方,有一個“三物備急丸(大黃、干姜、 巴 豆)”,此丸是一個寒熱并用的峻烈大下之劑。
    以上五條,第76條論述梔子豉湯證之主癥特點及或然癥;77、78兩條論述梔子豉湯證之變癥,三條所述,病機相同,但病情有輕重,故證候有所不同,雖皆以梔 子豉湯主之,而劑量可酌情增減,或適當加味。第79、80兩條則病機有變,或為熱擾胸膈兼陽明氣滯,或為熱擾胸膈且太陰虛寒,故治法為之變,皆仍以梔子之輕苦清泄郁熱,或并用行氣之枳、樸,或并用干姜之溫中。試問,病因皆由表證誤下,何以有不同之變證?蓋成因有二:一是誤下之法有別;二為體質使然,如下文“病人舊微溏者"。
    【驗案精選】
    肝熱脾寒證黃某,男,成人。1977年夏病泄瀉,服抗生素后,利止而腹脹,食則更甚,且時作嘔,口苦,舌絳苔微黃,卻不渴,胸腹痞脹,發熱煩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分析病情,乃由泄瀉傷脾胃,使寒濕積中,造成食入則胸腹脹;舌絳,口苦,苔微黃,乃肝膽之熱上擾胸膈,而發熱煩躁致嘔。根據《傷寒論》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梔子9干姜9。水煎服。服3劑后諸癥減輕,又服6劑而愈。(《傷寒論通釋》第132頁孫溥泉醫案)
    陳慎吾《傷寒論講義》:【征引】
    山田宗俊:凡傷寒熱盛者,雖有可下證,不可以丸藥下之,何者也?凡藥惟蕩滌腸胃而不能除身熱也。今傷寒熱盛者,醫反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更加微煩者,內虛而煩也,法當以梔子豉湯主之。然以其煩微而無心中結痛及懊儂等證,去香豉加干姜,一以解熱,一以復虛。猶胸中有熱,胃中有寒者,黃連干姜寒熱并施之意。
    柯琴:或以丸藥下之,心中微煩,外熱不生,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伍梔子以除煩,用干姜逐內寒,此甘草瀉心湯之化方也。(后學按:皆臨床家言,可師可法。)
    【講義】凡藥服湯劑性急力促,服丸藥性緩力延,宜丸宜湯各因其證。傷寒屬陽明者應以湯下之。若誤以丸藥大下之,因藥力緩則身熱不能去,藥力延則泄利經 時,衰其腸胃,徒見其弊,未得其利也。微煩一證非陽氣重之發煩,亦非虛煩不 能眠之煩,乃61、69兩條之煩(后學按:61、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因腸胃衰弱,故用梔子、干姜清胸熱而溫胃寒,其證自愈。
    【附注】凡陰陽痞結,食道狹窄,噎膈,塞如梅核,久成翻胃者,多以本方主之。寒熱互見之證,施治頗不易也。
    【方劑】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治驗】
    《圣惠總錄》:治赤白利,無論新久,本方入薤白七莖,豉半合煎服。
    南涯:己未秋,疫痢流行,其證多似,大概胸滿煩躁,身熱殊甚,頭汗如流,腹痛下利,色如塵煤,行度無數,醫治皆無效,后取桃核承氣湯與本方互用皆救。
    【習題】煩躁略分數種,舉例以明之。何種痢疾適用本方?
    姜春華《傷寒識義》:識義:喻嘉言說:“丸藥”凡下徒傷其中,而不能蕩滌其邪,故梔子合干姜主之,亦溫中散邪之法也。”
    《金鑒》說:“梔子干姜湯,當是梔子豉湯。斷無煩熱而用干姜之理。”按,此說非也,下后之虛煩虛熱,干姜不禁用。且梔子苦寒以除煩,干姜辛溫以調整胃腸,互制互用。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柯韻伯:梔子解煩,干姜逐內寒而散表熱。
    李翰卿《傷寒講義集要》:[丸藥大下]是用寒性攻下的丸藥,大大地瀉了一次。
    [身熱不去]言身熱的證狀沒有因誤下而內陷,仍然存在也。
    [微煩]是心中輕微的麻煩現象,這是邪熱在胸膈的表現。
    【按語】使用本方應該了解以下幾點意義:
    (1)有表熱證為什么不用解表的豆豉。(2)沒有用干姜的證據,為什么反用干姜。(3)如果用上豆豉,會不會有什么差錯。
    我的看法,使用本方著眼的地方在“大下之”三字,因為大下以后,表證不解,應該先顧里證,不必使用解表的豆豉,大下后利尚未止(后學按:同唐師宗海意。),所以需要溫中之干姜,即便因為身熱不去而加上豆豉,絕不會有什么錯誤,因為豆豉原是酵類,不同于其他表藥。
    倪海廈《人紀》:這是治療虛證,病后虛煩主要的處方。醫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氣湯證, 譬如午后潮熱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會用攻下的藥;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熱并沒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煩,代表里面虛掉了,通大便的藥都是寒涼的藥,寒涼的藥一下去,排東西以后,身熱還沒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來就是寒,再用寒藥下去,虛寒就更嚴重了,這寒一定在腸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讓他恢復加干姜就好了,干姜這藥完全是「溫中」的,「中」就是腸胃消化系統,干姜的溫就是讓腸胃的熱度恢復,所以腸胃的蠕動功能恢復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沒有溫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熱力比生姜大很多;開這處方的時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脈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時候代表是胃的脈,結果摸雖然是四至,但是脈形很細,很弱,彈起來沒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這時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單純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當上焦與中焦有虛寒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虛寒,就會用到附子。梔子干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干姜二兩,香豉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聶惠民《聶氏傷寒學》:【提要】熱擾胸膈兼中寒的證治。
    【闡論】太陽傷寒,治當解表,反以丸藥大下之,是為誤治,以致里虛邪陷。誤下損傷脾胃,使中焦虛寒;下后邪熱內陷胸中,形成上熱下寒之機。邪熱內郁胸膈,故見身熱不去、微煩,所謂“微煩”是較上述76、77條之心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及79條“臥起不安”之證為輕。因用丸藥攻下,而致寒邪留滯,中焦陽虛,運化失職,故見下利。熱郁胸膈,兼見脾寒,故治以梔子干姜湯,清除余熱,溫中散寒而止利。
    本方的梔子苦寒,清上焦之邪熱,則心煩可止;干姜辛熱,溫中焦之虛寒,則中陽可復。此即寒熱并用,上下同治,藥性雖反,功則合奏。
    漢代所用攻下丸藥有二種制劑,一為苦寒之劑,一為辛熱之劑。本條所用丸藥為苦寒之劑。誤下致寒邪留中,運化失職,故見下利,此為虛寒下利。104、105 條所用丸藥為辛熱之劑,誤下致熱邪留中,大便雖通,而熱實不去,故104條見下利、潮熱之實證,105條見下利譫語之實證。可見雖皆用丸藥攻下,但有寒熱兩種不同的病理機轉,不可不知。
    本方的古今應用
    1.古代應用150
    《太平圣惠方》:治赤白痢,無問日數老少,干姜散方。即本方入薤白七莖,豆豉半合,煎服。
    《楊氏家藏方》:載二氣散,即本方梔子炒用,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如梅粒。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反胃。
    《內經拾遺方論》:一笑散,治心疝寒痛,如神之劑,干姜炒黑,山梔子姜汁拌炒,上用酒二種,煎八分,不拘時服。
    2.筆者臨床應用
    本方可與瀉心湯合用,治療寒熱錯雜之胃脘痛如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肝炎等。也可酌加瓜蔞、香附、白梅花等理氣解郁之品,止痛效果尤佳。
    (1)慢性胃炎:胃脘痛,納呆,腸鳴脹滿,大便稀薄者,本方合半夏瀉心湯。
    (2)慢性膽囊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伴有胃脹灼熱感,具有寒熱錯雜證 者,宜本方加金錢草、香附、白梅花等。
    冉雪峰《冉注傷寒論》:陳蔚曰;梔子性寒,干姜性熱,二者相反,何以同用之?而不知心病而煩,非梔子不能消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溫之,有是病則用是藥,有何不可。且豆豉合梔子,坎離交垢之義也。干姜合梔子,火土相生之義也。……冉雪峰曰:按煩熱為梔子固有的證象。除煩除熱,為梔子適應療法。本條煩熱猶昔,無諸寒象,梔姜并用,含義極深,解人難索,所以各家不無異詞。金鑒謂:“梔子豉湯,當是梔子干姜湯,斷無結痛用香豉之理;梔子干姜湯,當是梔子豉湯,斷無煩熱用干姜之理”。故將兩條方治對換,義雖可通,殊嫌淺率。舒馳遠謂:“身熱不去,微陽外薄,里陽虧損,虛陽欲亡。法當溫中回陽,再一吐之, 則陽必從上脫而死。”似是而非,尤為害道。須知經旨弘深,易知不必言,所言均難知者,且多由常法,推到變法,由正面推到反面,原書自五苓以迄梔子,是推究化水化熱。本條是推究病是在虛煩虛熱階段的治療。反覆辨論,是審表的全罷未全罷,熱的郁成未郁成,氣機的或散或結,部位的或高或下,總之梔子證是熱證,梔子方是療熱方,更斷無內熱,突變內寒之理。或謂寒氣留中,已是臆度。或謂脾氣虛寒,尤屬強派。試將太條原文,連讀數通,問有一字涉及寒證否?問有一項義理,可證實寒證否?只緣干姜辛溫,強就牽釋。其實干姜是救下,不是回陽,是治下未止,不是治陽欲亡,于何見之?上兩條曰下后,曰大下后,此條但曰下之。下后是約力已過,下之是機勢未已,兩兩比擬,意義躍如。學者對此猛下一參,病機泄泄,熱未去,將必去而罷,煩已微,將更微而減,其趨勢變環,當至如何景象,此際安得不急為之所。干姜得梔子,可以和緩其辛烈,梔子得干姜,可以減少其寒泄,此猶不能體會,尚何呶呶不休,癡人說夢為。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劈) 干姜一兩(成本、玉涵,千金翼作二兩)
    上兩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三升半一升半,玉函并無半字,吐上有快。
    成友仁《傷寒論闡釋》:王肯堂氏說:“丸藥所謂神丹甘遂也,或作巴豆”。
    劉紹武《傷寒論闡釋》:闡釋:這里缺一個太陰證,因為方中用了干姜,而無干姜證是不行的,腸道寒了要用干姜,應當補一個“時腹自痛”證,這條也是一個合證,少陽核心證(心煩)與太陰的干姜證(時腹自痛)合證。
    李培生《傷寒論講義》:【注釋】丸藥:是指當時通行的具有較強瀉下作用的一種成藥,其組成不詳。
    【提要】傷寒誤下后,熱擾胸膈兼中焦有寒的證治。
    【分析】太陽傷寒證,醫以丸藥大下,是為誤治,因攻里不遠寒,因丸藥大下之,必損傷脾胃之陽,而致中焦虛寒。同時,下后外邪可乘機內陷,留擾胸膈,形成上焦有熱,中焦有寒之證,故用梔子清上熱,用干姜以溫中寒。
    上焦熱郁則身熱不去,微煩。中焦有寒之證雖未明言,但大下之后,脾胃受損,又用干姜以溫中散寒,似可推測或有食少、便溏、腹滿或腹痛等癥。
    還須指出,本證也有不因誤下而成者,如素來脾胃虛弱之人,感受外邪,熱擾胸膈,寒留中焦,亦可用本方治療。
    【選注】柯韻伯: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
    尤在涇:大下后,身熱不去,證與前同,乃中無結痛而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爭,雖爭而亦不能勝之也,故以梔子徹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復下藥損傷之氣。
    【治法】清上溫中。
    【方藥】梔子乾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義】梔子苦寒,淸熱除煩,以徹在上之熱。干姜辛熱,溫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二藥寒溫并用,藥性雖反,而功效各奏。
    承淡安《傷寒論科學化新注》:本條為「溫病」下後致上熱下寒之治法。
    解曰:「傷寒、溫病」,醫以丸藥大下之太過,致成上熱下寒之局勢,身熱不去而微煩者,宜以「梔子」清上熱,「乾薑」溫下寒以治之。
    「溫病」為上中下「三焦」內外皆熱,丸藥大下之,中下焦之熱去,且傷其陽,則成為虛寒,而上焦之熱與外熱則依然未去,故上熱則煩,外熱則身熱不去,故以「梔子」清上焦熱以治煩,「豆豉」清外熱以解身熱,「乾薑」則溫中下焦之虛寒。虛寒當有溏泄或腹痛證,文中雖未明言,於用「乾薑」上可以推而知之也。
    原文中「梔子乾薑湯」無「豆豉」。但自八十四條至八十九條,皆言「梔豉證」,應有「豆豉」,且身熱非「豆豉」不可,故本條應加「豆豉」,遜齋亦是此說。
    《金鑑》云:「『梔子乾薑湯』當是『梔子豉湯』,斷無煩熱用『乾薑』之理」。其實眼目在大下,大下則溏泄未已,故用「乾薑」,身熱則「豆豉」不可去也。
    古人用丸藥作下,取其峻。陳修園氏謂:「丸則緩留於中」,大誤。文中明言大下之,何嘗緩留於中?蓋泥於丸者緩也,湯者蕩也之義,食古不化,乃生誤解。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而虛;舌當為苔薄白。
    本條之針法:
    曲池Τ、合谷Τ、間使Τ、天樞Ⅸ(后學按:位于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建里Ⅸ(后學按: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即中脘下一寸。)、氣海Ⅸ。
    上三穴為退熱除煩。下三穴為溫其胃腸。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乾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豆豉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本方之主證:為身熱微煩而腹痛或溏泄者。
    《聖惠方》曰:「『乾薑散』方(本方加薤白七莖)治赤白痢,不問日數多少。」
    邢錫波《傷寒論臨床實驗錄》:【提要】本條論述誤下邪陷,中虛熱浮之證治。92
    【闡述】傷寒治療之大法,有表證的,當先解表,今表證未解,而以峻厲丸藥大下之,致中氣已虛,邪熱內陷,而現心中微煩,身熱未退之癥狀。曰丸藥大下,知非一般攻下之藥,必系峻猛攻瀉之品。峻烈之劑,不但損傷脾胃,而反使熱邪不解。大下之后,脾虛者,往往下利延續不止,釀成脾胃虛寒之證。今大下之后,而心中微煩,身熱不去,是邪已內陷在里,而不在表。故不用豆豉之宣郁,而用梔子以清熱止煩。《醫宗金鑒》謂此方,應有豆豉,以豆豉功能宣表請熱,今既因表不解,而身覺發熱,但用梔子以清熱,則表邪何由而外達,《醫宗金鑒》只考慮傷寒身熱,是仍有表邪,而未考慮大下之后,邪已內陷,熱郁而煩,故用梔子以清熱。中氣損傷,大便溏泄,故加干姜溫脾止瀉。惟丸藥二字,歷代注家,多指為巴豆一類猛烈峻瀉之藥,不知巴豆之性,辛溫燥烈,如服巴豆劇泄,而以干姜制止,干姜亦辛溫之品,辛溫燥烈致瀉又以辛溫止之,其瀉不但不止,反必加劇。故柯氏謂,攻里不遠寒,凡大下之品多苦,造成上熱,故煩。而用梔子。下寒故用干姜,當為仲景之原意。
    【方藥】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10克干姜二兩5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闡述】丸藥大下,徒傷其中,而不能滌蕩其邪,致熱陷胸中,而為微煩。梔子能消胸中之熱,熱退而心煩自寧。干姜健脾陽,而止溏泄,更兼其辛散之力,可以濟梔子之苦寒,以防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誡。故藥雖寒熱并用,而不相害。
    王占璽《傷寒論臨床研究》: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10克擘干姜(二兩)6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本條是上熱下寒證。
    “傷寒”五六日,醫不汗之,“醫以丸藥大下之”丸劑連藥渣服下去,藥力持久,里氣大傷。“身熱不去”是說熱邪未全入里。
    “煩者”說明熱邪已內陷一部分,另一部分仍在外表散亂。苦寒藥渣于里仍有作用,故形成了“上熱下寒”,治宜上淸內熱,下敗其寒(藥寒〉,用梔子干姜湯治之。
    方中的干姜溫中散寒;梔子以淸上熱。實際也是“辛開苦降”法,亦可謂治療上熱中下之寒。故余常將本方加入諸瀉心湯中治療濕熱或寒熱夾雜的腸胃病,如慢性遷延型肝炎,或急性肝炎、慢性胃炎、膽囊炎等均可加減使用。
    傷寒論現代解讀:詞解
    煩熱:心中煩悶而熱。
    胸中窒:胸中塞悶不舒。
    心中結痛:“心中”是指心下,相當于胃脘部即上腹部。“結痛”的意思是結塞且有痛感。
    提示 83條~89條是發汗法的禁忌癥
    解讀 76,77,78三條都是梔子豉湯證,盡管臨床表現不同,其病機都是熱擾胸膈;其病因都是誤用汗吐下法之后,余熱留擾胸膈而成。但這不是絕對的,也有未經誤治發生熱擾胸膈的,如太陽病表邪剛剛傳入里的初期,或者陽明病剛剛開始還沒有達到高潮時都會出現煩熱不眠、胸中窒悶等癥。雜病中熱郁氣滯也會出現虛煩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結痛等癥,因此在臨診時貴在掌握病機,不應拘泥于是否誤治。
    78條“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與熱實結胸證的主證和成因有相似之處,但病機完全不同。熱實結胸證為有形的熱與水結于胸膈,按之心下石硬,痛不可近;熱擾胸膈證為無形的熱郁氣滯,按之心下濡,即使按之痛也很輕微。說明二者的病位都在胸膈,只是病機不同。
    梔子豉湯證的臨床表現特點是: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沒有某一個器官感染的特異性的癥狀;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腸、肝膽等),包括膈在內。和痞證的病位不一樣,痞證主要是在胃腸道內的感染,還具有器質性的改變。
    從西醫的角度看,這一組癥狀可以發生在水電解質紊亂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發熱過程中,也可以是胃、十二指腸、肝膽等器官感染的輕型或早期病例,也可以是輕度腦功能障礙的表現。所以只要出現該組癥狀,就是梔子豉湯證(熱擾胸膈證),就是梔子豉湯的適應癥。該組癥狀是:中度發熱;煩躁不安;心中郁悶煩雜之甚(胃脘部即上腹部極度不適)難以忍耐,所以輾轉反側,影響睡眠。這些都是功能性變化,沒有某一個器官感染的特異性的癥狀。
    藥物藥理作用 淡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具有消炎、解熱、助消化作用。梔子具有保肝、利膽、退黃、降低轉氨酶和血清膽紅素含量的作用、促進胰腺分泌作用、對胃機能產生抗膽堿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顯著的瀉下作用;還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鎮靜、降溫作用。所以梔子豉湯的藥理作用與梔子豉湯的適應癥(梔子豉湯證、熱擾胸膈證)是一致的,與梔子豉湯的禁忌癥也是一致的。原來就有慢性腹瀉的病人,不要用梔子湯,因為梔子具有顯著的瀉下作用。
    陳亦人《傷寒論譯釋》:校勘  玉函經、脈經“丸”作“圓”。
    語譯  傷寒病,醫生治以峻烈瀉下的丸藥,以致身熱不退,發生微煩的,以梔子干姜湯主治。
    提要  上焦留熱,中焦虛寒的證治。
    淺釋  本條內容太簡,只提到身熱不去與微煩,與78條“身熱不去,心中結痛”相較,斷為熱郁胸脯,還于理可通,但斷為中焦虛寒,則毫無依據,惟一理由是方中用了干姜,以藥測證,干姜能溫中散寒,必然兼有腹滿時痛等中焦虛寒癥狀。至于所以會發生中焦虛寒,不外乎因誤用丸劑大下所致。果爾,78條也是大下之后,何以未發生虛寒證?由此可見,這些理由都不夠充分(后學按: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從兩味藥相伍來看,實際也具有苦泄辛開作用,梔子泄熱,以辛溫的干姜佐之,“火郁發之”,能加強宣泄郁熱效果,臨床用梔子干姜湯治熱郁氣滯的脘腹疼痛有卓效,可資佐證。當然,對上有郁熱,平素中陽不足的患者來說,在用梔子的同時,佐以干姜的辛溫通陽,不僅治中焦陽虛,又可防苦泄傷陽,確實也是很好的方劑。因此,應從多面去理解,庶可免于拘執片面。
    選注  柯韻伯;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不懊儂,則非吐劑所宜也。用梔子以解煩,倍干姜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
    喻嘉言:丸藥大下,徒傷其中,而不能蕩滌其邪,故梔子合干姜用之,亦溫中散邪之法也。
    尤在涇:大下后,身熱不去,證與前同。乃中無結痛,而煩又微而不甚,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爭,雖爭而亦不能勝之也,故以梔子徹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復下藥損傷之氣。
    汪苓友:太陽傷寒,醫誤以丸藥大下之,徒傷中氣,邪熱不解,所以身熱不去,邪熱乘虛客于胸中而作微煩也。與梔子干姜湯吐之,以散邪熱,扶中氣。
    按語  諸家對于本證病機,都認為是誤下傷中,邪熱不去,然大多比較浮泛,惟尤氏的分析扼要細致,藥味作用的說明也頗確切。柯注干姜作用為逐內寒而散表熱,喻氏認為是溫中散邪法,就整個方劑來說,都不夠準確。汪氏仍泥定吐劑,尤失之牽強。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校勘  玉函經,三升下無半字。吐字上有快字。
    方解  王晉三:煩皆由熱,而寒證亦有煩,但微耳。干姜和太陰在里之傷陽,而表熱亦去,梔子清心中之微熱,而新煩亦除。立方之義,陰藥存陰,陽藥和陽,是調劑陰陽,非謂干姜以熱散寒也。
    陳古愚:梔子性寒,干姜性熱,二者相反,何以同用之?而不知心病而煩,非梔子不能清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溫之,有是病則用是藥,有何不可。且豆豉合梔子,坎離交媾之義也,干姜合梔子,火土相生之義也。502
    柯韻伯,大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劑;惟豉之腐氣上熏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劑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此梔子干姜湯去豉用姜,是取其橫散,梔子厚樸湯以枳實,厚樸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舊本兩方后概云得吐止后服,豈不謬哉!觀梔子柏皮湯與茵陳湯中俱有梔子,俱不言吐,又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則梔子之性自明。
    按語  王氏調劑陰陽一語,極有理致。陳氏從兩藥相伍意義說明梔豉合用與梔姜合用的區別,亦有發揮。柯氏直接指出本方與梔子厚樸湯方后“得吐者止后服”的謬誤,理由充足,頗令人信服。但是仍把豆豉作為吐藥,尚嫌不盡允當。
    本方應用范圈  1.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楊氏家藏方》名二氣散)2.治赤白痢。(圣惠方,本方加薤白)3.郁火胃痛。4.膽石癥急性發作。5.膽道蛔蟲并發感染引起胃痛。
    醫案選錄  肖某,工人,壯年體健,秋初患胃脘劇痛,先服中藥無效,后住西醫院,診斷為急性胃炎,經注射鎮靜,鎮痛藥及配合針灸治療,三日夜痛不稍止,診其脈象弦數有力,舌赤苔黃,心煩口苦,時欲嘔,脘中劇痛不可按,此火郁中脘,胃氣失和,法當清降。擬方:梔仁、川楝子各五錢,炮姜一錢,水煎服。午后三時許進藥,黃昏痛減,午夜痛全止,二劑獲痊愈。(錄自《中醫雜志》,(3),24,1966)
    按語  筆者原按“于原方中加川楝子一味,增強清火止痛之力,以之治郁火胃痛,但見脘痛拒按,口苦心煩,苔黃脈數者,投之屢效。如系虛寒胃痛,則不可擅用此方。方中既用梔,楝之苦寒以清泄郁火,又佐以少量辛溫之干姜者,因痛由郁火而致,火郁則發之,有協助梔、楝而起反佐的作用;同時又恐苦寒戕傷脾胃,因佐少量辛溫以制苦寒之偏弊。”對于使用本方的審證要點,與本方的配伍意義,都交待得頗為清楚,極有參考價值。同時也足以糾正注家膠執上熱中寒說的偏頗。
    李克紹《傷寒論語釋》:【提要】梔子湯證兼下寒的治法。
    【語釋】梔子湯證是以心煩為主證,輕者亦能影響睡眠。若傷寒大下之后,只是微煩,不是不得眠,更不是反復顛倒,這就很不典型,往往被人所忽略。但是下后的梔子湯證,還有一特點是熱內連于胸,外連于表,因此,如果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即使微煩,也屬于梔子湯證。不過既然經過大瀉大下,煩的程度又輕,就當去豆豉加干姜,以防梔子有寒中致瀉之弊。去豆豉有里虛忌汗的涵義。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而本證已用過丸藥大下之,出現微溏或其他里寒的癥狀是可能的。故梔子與干姜并用,使清熱而不致寒中。即使未出現里寒證,本方對于梔子苦寒敗胃或寒中致瀉也有預防的作用。
    賀有琰《傷寒論縱橫》:錢天來:以峻厲丸藥大下之,宜乎陷入而為痞結矣。而身熱不去,是邪未全陷,尚有留于表者,微覺煩悶,乃下后之虛邪陷隔,將結未結之證也。……醫案:蔡某,男,40歲。患膽石癥,服排石湯瀉下月余,復查結石雖去,但微煩而不了了,食欲不振,舌質黯淡,苔薄黃白相間而膩,脈略數。此苦寒傷中,余熱上擾之證,方用梔子干姜湯加味,溫脾而涼膈。干姜10蔻仁10炒梔子10克淡竹葉4.5克,水煎,分二服。服五劑而證平。(賀有琰醫案)
    程昭寰《傷寒心悟》:【提要】本條論虛煩而兼中寒證治
    【心悟】本條先述其因,繼述癥,再論治。若僅從述證來看,尚構不成梔子干姜湯的適應證。全條分析應著眼于“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本為傷寒,其病在表,治宜汗法,但醫者不察,徒以丸藥而大下之,結果徒傷中氣,表邪內陷而“身熱不去”。熱擾胸膈而“微煩”。這里“微煩”,既非結痛而煩,又非胸中窒,只較心煩不得臥,心中懊儂,反復顛倒之煩略輕。因為見于大下,脾胃之氣必傷。若以藥測證,又用干姜,當有下利之證(后學按:干姜為下利要藥?),文中沒有提及。是證因治略的省文(后學按:經論特點之一,證因治略。)。治以梔子干姜湯既清熱除煩,又溫中止利。梔子干姜湯可用治陽明痞結,咽膈噎塞,或寒熱氣結等病證。因方中以梔子清解郁熱,以干姜溫中,行寒熱并行之法。 與下條合看,干姜救大下微溏瀉,仍不廢梔子。故大便溏瀉而懊儂者,用之極為恰當。
    新世紀傷寒學:【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身熱不去,微有心煩,或有腹滿時痛,食少下利等。
    病機:胸膈有熱,中焦有寒。
    治法:清上熱,溫中寒。方用梔子干姜湯。
    湯證辨析:梔子干姜湯證與梔子豉湯證,皆有心煩身熱,但前者為胸膈郁熱,中焦寒留,故可見腹滿時痛,下利納差等證;后者為單純性胸膈郁熱,且心煩程度較前者為甚。
    【疑難點擊】
    對本條"身熱不去”的理解,注家有謂邪留于表者,有謂邪熱不除者等。如錢天來曰:“傷寒表邪未解,醫不知而以峻厲丸藥大下之,宜乎陷入而為痞結矣。而身熱不去,是邪未全陷,尚有留于表者;微覺煩悶,乃下后之虛邪陷膈,將結未結之征也。大下之后,既不可復發其表,又不可再攻其里,邪之猶在胸膈也,速宜以梔子干姜湯涌之,則煩悶之胸邪,得上越而出,身熱之邪,亦因吐而汗解矣”。汪苓友云:“太陽傷寒,醫誤以丸藥大下之,徒傷中氣,邪熱不除,所以身熱不去,邪氣乘虛客于胸中,而作微煩也”。李培生曰:“今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是在表之熱,尚未盡除;微煩,是在上之熱,而仍遺留;既用大下之法,則寒氣留中,自有腹痛下利等里寒之證存在。故用梔子干姜湯,取梔子清上熱而除煩,干姜溫中而止利,是清上溫中、寒熱并用之法”。
    【現代研究】梔子干姜湯證屬上熱中寒,故凡上熱之心煩,身熱,并中寒之腹痛,下利者,可用本方加味為治。近年來本方常配合瀉心湯方,治療某些濕熱或寒熱挾雜的病證,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膽囊炎、腸炎下利等。
    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利膽、解毒抑菌、促進消化等作用。
    陸淵雷《傷寒論今釋》:丸藥,蓋漢時俗醫習用之劑,有巴豆者,雖制為丸,吐下之力仍劇。傷寒大法,有表證者,當先解其表。今以丸藥大下之,里已虛寒,表仍未解,成上熱下寒之局,故身熱不去而微煩也。梔子豉湯之虛煩,系純于熱者,此條之微煩,乃寒熱交錯者,故以梔子清上熱,干姜溫下寒,與瀉心黃連等湯同義。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楊氏家藏方》云:二氣散(即本方用炒梔子),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淵雷案:二氣散證候,顯然為食管狹窄病,其用梔子,蓋從梔子豉湯之胸中窒,心中結痛悟出,其用干姜,當有里寒證耳。
    《圣惠方》云:治赤白痢,無問日數老少,干姜散方,即本方,入薤白七莖,豉半合,煎服。
    《成績錄》云:己未之年,疫痢流行,其證多相似,大抵胸滿煩躁,身熱殊甚,頭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塵煤,行數無度,醫雖療之,皆入鬼簿。先生取桃仁承氣湯梔子干姜湯,以互相進,無一不救者。
    李心機《傷寒論通釋》:本條論述傷寒以丸藥大下,傷脾邪陷,火郁胃脘,表邪未盡,惡心下利身熱的證治。
    本條承前幾條而言。微煩,同前證虛煩,只是略輕微而巳。本證病人至仲景診治 時,其癥狀是以下利為主,同時伴有微熱和輕微虛煩。仲景通過問診得知本證病人發病之初,是傷寒發熱、惡寒,后經“醫以丸藥大下之”,才引發下利、微煩等現癥。“醫以丸藥大下之”,是通過問診,病人所言。病人只知道服用“丸藥”之后出現大泄,而并不知道是什么藥,故僅告之曰“丸藥”。實際上,仲景也不確切知道“丸藥”中含有什么藥。后世王肯堂言,丸藥“所謂神丹甘遂也,或作巴豆”,似無的據。(后學按:以大醫案論述經論,李師之解可謂獨到。)
    本證系傷寒表不解,醫以丸藥大下,一方面,大下傷脾,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邪內陷,火郁胃脘,胃脘攪擾不舒;同時表邪將盡未盡,身尚有微熱。故仲景寒熱并用,以治里為主,用梔子清泄胃脘郁火,安中和胃,用干姜溫脾止利。郁火得泄而胃安,脾得溫和而利止,殘留之浮游表熱則不散而得散。
    【啟示與范例】
    (一)肖某,工人,壯年體健。秋初患胃脘劇痛,先服中藥無效,后住西醫院,診斷“急性胃炎”,經注射鎮靜、鎮痛藥及配合針灸治療,三日夜痛不稍止。診其脈象弦數有力,舌赤苔黃,心煩、口苦、時欲嘔,脘中劇痛不可按,此火郁中脘,胃氣失和,治當清降。擬方:梔仁川楝子各15g炮姜3g。水煎服。午后3時許進藥,黃昏痛減,午夜痛全止。2劑獲痊愈。(陳松筠醫案)
    (二)黃某,男,成人。1977年夏病泄瀉,服抗生素后,利止而腹脹,食則更甚,且時作嘔,口苦舌絳,苔微黃,卻不渴,胸腹痞脹,發熱煩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分析病情,乃由泄瀉傷脾胃,使寒濕積中,造成食入則胸腹脹;舌絳、口苦、苔微黃,乃肝膽之熱上擾胸膈,而發熱煩躁致嘔。根據《傷寒論》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應用此湯:
    梔子9g干姜9g。水煎服。服3劑后諸癥減輕,又服6劑而愈。(孫溥泉醫案)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論述虛煩兼中寒下利的證治。
    .丸藥.,就是漢朝流行的一些瀉下丸藥,一種是巴豆制劑,為熱性瀉下劑,另一種是甘遂制劑,為寒性瀉下劑。這兩種瀉下制劑的力量都很強烈,所以說.大下.之。傷寒在表,大下徒傷中氣。太陽之邪在表不解,故見.身熱不去.;邪熱已有入胸中之勢,故見.微煩.;大下之后,脾陽受傷,運化失職,故當有續自下利之證。針對這種情況,應當用.梔子干姜湯主之.。方中梔子清熱除煩,干姜溫中止利。這是寒熱并用的方法。
    胡希恕《傷寒論通俗講話》: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藥,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藥。所以經過大下之后,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藥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里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干姜(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于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所以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那么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里頭有干姜,由于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里頭,在這一段里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干姜干什么?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干姜,寒熱并用,兩個藥,那么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干姜證。這個干姜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于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干姜都可以治療的。那么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所以經過誤治之后,寒熱錯綜,那么這個藥也是寒熱并用,這是不相悖。現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這沒關系的,他只要有這種證,你這么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干姜證,你當然不能用干姜,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么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干姜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里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藥,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藥配伍,意思不過如此。
    張長恩《傷寒論臨證指南》:證象:身熱不去,微煩,下利,食少,腹痛。證質:熱擾胸膈,中焦虛寒。治則:清胸膈熱,溫中焦熱。治方:梔子干姜湯(梔子6克干姜6克)。醫案:白,男,66歲。2002年5月12日初診。前日赴朋友宴,飲冷乘涼,次日發燒,面赤心煩,胸滿憋悶,腹痛而瀉,日行3次,大便溏稀,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弦細。上熱中寒,治以清上溫中。梔子12克干姜12克。服3劑后諸癥減,繼服2劑愈。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簡句:凡用梔子湯,舊微溏者不可與
    (1)、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病人平素脾胃虛寒,大便經常稀溏者,禁用苦寒之梔子豉湯,可參梔子干姜湯用之。
    現代應用:1)主要診斷見癥:心煩、失眠、發熱、納呆、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數滑弦浮,參考指標:胸中痞悶、心中結痛、腹滿、嘔吐。治則:清熱除煩。輔以健脾開胃、疏肝理氣之品。青壯年多見,春季多見,如心肌炎、心包炎、肺炎、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腎炎、膀胱炎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癥;2)精神失常,常以此方為基礎,加化痰,安神、通腑導下之品。
    (2)、陸淵雷《傷寒論今釋》:此為梔豉湯之禁例,也為一切寒涼藥之禁例。里虛而下焦寒者,雖有心煩懊儂心煩之梔豉癥,不可與梔豉苦寒藥,當先以溫藥調其里,成氏引內經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其調之,后乃治其他病”,是也。九十四條之急當救里,即是此意。
    (3)、劉渡舟:這是因為中醫治上者必顧下,治熱者必遠寒,梔子豉湯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腎陽氣受損,所以不能服用。我個人的體會,實在要用梔子豉湯,要注意兩點:其一,量要小;其二,援梔子干姜湯例,加入溫補脾腎的藥物,寒熱并用。
    (4)、胡希恕: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藥都不用梔子,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藥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里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藥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藥,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藥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藥。
    (5)、張長恩《傷寒論臨證指南》:其方介于太陽與陽明之間,不在太陽,未入胃腑,中是熱邪郁結于其間,所以是太陽病后陽明病轉化的中間階段。故柯韻伯列為“陽明起手三法”之一。云其善治陽明未成實的半表半里證,若與(221)、(228)條合看,其理更明。
    (6)、倪海廈《人紀》:溏就是很稀,像泥巴漿一樣,拉出來有水的,大便溏的人,大多是寒濕,里面有寒濕,梔子本身是寒涼的藥,遇到這種寒濕的病人,再開寒涼的藥,寒濕會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越虛,大部份這種癥狀的時候,加點干姜進去,或加白朮去里濕,加茯苓讓濕從小便排掉,加在梔子豆豉湯里面無所謂,所以中醫在看病的時候,是以寒熱為主,后面還有一些情形很特殊,有的病人上焦很熱,摸脈有很細很沉,下面是冷的,小便是白的,處方的開法,如何讓熱藥往下走。寒藥往上走,這就是開處方的技巧。
    傷寒論古今研究:【釋義】本條示梔子豉湯的禁忌證。
    梔子證為熱證,梔子豉湯為治療熱在胸膈而設。“舊微溏”,是平素脾胃虛寒,
    雖有煩證,不得從熱論治。因梔子苦寒,服后脾胃更傷,必泄下不止。因此,用梔子豉湯對,當守此戒。故曰:不可與服之。“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先泄之本,先泄則中土先虛,既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他病,所以重其中土也。”  (《素問直解》)人以胃氣為本,凡百治療,均當顧護脾胃。
    【選注】成無已:病人舊微溏者,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
    子湯。內經日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后乃治其他矣。
    方有執:梔子酸苦大寒而涌泄。病人舊微溏者,里氣本虛而臟腑寒也。里氣虛則易涌,臟腑寒則易泄,故揭示禁止如此。
    張志聰:此言梔子而言豉者,申明梔子之苦能下泄,故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程應旄:凡治上焦之病,輒當顧慮中下。梔子為苦寒之品,病人今受燥邪,不必其溏否,但舊微溏者,便知中稟素寒,三焦不足。梔子之涌,雖去得上焦之邪,而寒氣攻動臟腑,坐生他變,困輒難支。凡用梔子湯者,俱不可不守此禁,非獨虛煩一證也。
    黃元御:梔子苦寒之性,弛脾胃而滑大腸,凡用梔子諸湯,設病人舊日脾陽素虛,大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也。
    尤怡:梔子湯本涌泄胸中客熱之劑。舊微溏者,中氣不固,與之恐藥氣乘虛下泄
    而不能上達,則膈熱反因之而深入也,故曰不可與之。
    討論:對本條應辨證地看待,  “不可與服之”,只不過示人:凡脾胃陽虛者宜慎用。如虛寒證與梔子豉湯證并見,又當寒溫并用,攻補兼施。如梔子與厚樸,梔子與干姜同用,雖寒溫異性,而運用之妙,能使寒溫同化,梔子之寒,并不礙于厚樸干姜之溫,這正是仲景獨具匠心之處。
    呂志杰《傷寒雜病論研究大成》:【提要】梔子湯的禁忌證。
    【簡釋】梔子為苦寒之藥,易傷脾胃而滑大腸。上述第76~80條等五條諸梔子湯證,若病人舊日脾陽素虛,大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之,以免梔子之類的苦寒藥更傷已虛之脾陽。如此上有郁熱、下有脾寒之病情,單純梔子湯不可用,但可仿用上條的梔子干姜湯寒熱并用之法。
    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梔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濕下陷。故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今人動以梔豉湯為吐劑。夫探吐之劑,當從口出。豈有反能下瀉者。其謬一。第一節言汗吐下后之余邪。豈有吐后虛煩而更吐之理。其謬二。況嘔逆者。加和生姜以止之。豈有吐劑而反能止嘔者。其謬三。蓋舊本方治后。有得吐止后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張隱奄本刪之。具見特識。為標出之。
    陳慎吾《傷寒論講義》:【征引】程知:凡治上焦病者,輒當顧及中下。梔子苦寒,舊微溏者中稟素寒,恐寒動臟腑生變。用本湯者,倶應此禁例也。
    【講義】《內經》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后乃治其他病。舊微 溏者,本病也,故雖有梔子豉湯證,不可與之也。
    【附注】本條“不可與”總承以上梔子豉湯及各加減方而言。蓋梔子為寒藥,恐下利不止也。本條較上條為重,但同屬腸胃虛寒證也。
    【習題】梔子豉湯之禁忌證為何?試述其理。
    李翰卿《傷寒講義集要》:[舊微溏]言平素大便微溏也,乃腸胃虛寒之證。
    [不可與服]是絕對禁忌之意,特別是腸胃之寒證,因為本方是清熱之方也。
    【按語】根據本節,可以聯想到使用任何方劑,都必須知道它宜于什么證,禁忌什么證,這樣兩相對照,不但效力可以準確,而且能夠避免更多錯誤。
    倪海廈《人紀》:凡用「梔子豉湯」其病人舊有腸胃虛寒,大便微溏者, 不可與服之。溏就是很稀,像泥巴漿一樣,拉出來有水的,大便溏的人,大多是寒濕,里面有寒濕,梔子本身是寒涼的藥,遇到這種寒濕的病人,再開寒涼的藥,寒濕會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越虛,大部份這種癥狀的時候,加點干姜進去,或加白朮去里濕,加茯苓讓濕從小便排掉,加在梔子豆豉湯里面無所謂,所以中醫在看病的時候,是以寒熱為主,后面還有一些情形很特殊,有的病人上焦很熱,摸脈有很細很沉,下面是冷的,小便是白的,處方的開法,如何讓熱藥往下走。寒藥往上走,這就是開處方的技巧。
    聶惠民《聶氏傷寒學》:【詞解】舊微溏:指病人素有大便稀溏。
    【提要】梔子湯的禁例。
    【闡論】“凡用梔子湯”一句,概括了上述諸梔子豉湯證,“舊微溏”,乃指宿疾,即素日脾陽虛或脾腎陽虛之人,大便經常溏泄;“不可與服之”,因梔子豉湯為清熱除煩之劑,藥性苦寒走泄,對便溏之人實非所宜,故必須慎服。若誤服之,則導致中氣更虛,便溏更甚,甚則產生變證。
    本條提出中陽不足者,因本湯是苦寒之劑,當禁服之。也可將“不可與服之”理解為不可單純用梔子豉湯,可仿上條梔子干姜湯,寒熱并用之法治之。
    小結151
    梔子豉湯證,因火熱郁擾胸膈而致,故稱為熱擾胸膈證;又因內無痰水實邪糾結,而以心煩為其主證,故亦稱“虛煩”證。
    梔子豉湯的主證:(1)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2)煩熱、胸中窒;(3)身熱、心中結痛。都用梔子豉湯清宣火熱之邪。若其人兼有少氣的,為熱邪損傷中氣,故加甘草,益氣補中;若兼嘔吐的,為胃氣不和,故加生姜,以降逆和胃。
    梔子豉湯的變證有二 :其一,若因胸中郁熱下及影響于胃,證見心煩腹滿、臥 起不安,用梔子厚樸湯淸熱除煩,寬中消滿;其二,若因上焦有熱,中焦有寒,證見身熱不去、微煩、腹滿痛或便溏下利的,用梔子干姜湯,清上溫中,寒熱兼顧。
    梔子豉湯為苦寒之劑,若脾腎陽虛,平素大便微溏的,切勿使用,以防傷陽。
    梔子豉湯演變網絡
    梔子豉湯 組成:梔子、豆豉。功用:淸宣郁熱。主治:熱擾胸膈虛煩證。
    梔子甘草豉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甘草。功用:清熱宣郁益氣。主治:虛煩兼少氣證。
    梔子生姜豉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生姜。功用:清熱宣郁降逆。主治:虛煩兼嘔逆證。
    梔子厚樸湯 化裁:梔子豉湯去豆豉,加厚樸、枳實。功用:清熱除滿。主治:虛煩腹滿,臥起不安。
    梔子干姜湯 化裁:梔子豉湯去豆豉加干姜。功用:清上溫下。主治:虛煩身熱兼便溏。
    枳實梔子豉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枳實。功用:清泄濕熱。主治:差后勞復,心下痞塞。
    梔子柏皮湯 化裁:梔子豉湯去豆豉加黃柏。功用:清泄濕熱。主治:濕熱發黃,三焦熱盛。
    梔子大黃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枳實、大黃。功用:清熱泄實。主治:酒癉心中懊儂、熱痛。
    羌活梔子豉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羌活、獨活。功用:宣發太陽。主治:虛煩心中懊惱。
    干葛梔子豉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葛根。功用:宣發陽明。主治:虛煩心中懊惱
    柴胡梔子豉湯 化裁:梔子豉湯加柴胡。功用:宣發少陽。主治:虛煩心中懊惱
    冉雪峰《冉注傷寒論》:成無己曰:病人舊微溏者,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
    內經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先調之,后乃治其他矣。
    柯韻伯曰:向來胃氣不實,即梔子亦禁用。用承氣者,可不慎之歟。今人不審本源虛實,一派攻下,所以善全者鮮。
    金鑒曰:若汗吐下后,懊儂少氣,嘔逆煩滿,心中結痛者,皆宜以梔子等湯吐之。以其邪流連以胸胃之間,或與熱與虛與飲與 氣與寒,相結而不實,則為勢向上,即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也。若未經汗吐下,而有是證,則為實邪,非梔子湯輕劑所能治矣。又當以瓜蒂散重劑主之也。若病人舊微溏者,雖有是證,但里既又虛,不可與服。若與之,即使客邪盡去,亦必正困難支。蓋病勢向下,涌之必生他變也。本草不言梔子為吐劑,仲景用之以為吐者,何也?梔子本非吐藥,以其味苦能吐,故用之涌其熱也。193
    陳元犀:梔子下稟寒水之精,上結君火之實,既能啟水陰之氣而滋于上,復導火
    熱之氣,而行于下,故以上諸證,仲師用之為君,然惟生用之,真性尚存。今人相沿炒黑,則反為死灰無用之物矣。
    冉雪峰曰:按此總結上一系列梔子證,梔子證為熱證,梔子豉湯為療熱藥,既用梔子豉湯,則其證的為熱可知。熱在上焦,輕用梔子,重用黃連,輕用梔子豉湯,重用黃連瀉心湯,水熱并結,用大小陷胸湯。大祗病在外,不可使傳之內,病在上,不可使傳之中,邪郁胸中,熱未全罷,仍有外出機勢,即當促助外出。梔子豉湯,用具酵母作用香豉,融入梔子,俾資定發,含義極深。然如邪已深入,則香豉無再用必要。所以本梔子證欄,前四方均梔豉并用,后二方則用梔而不用豉,本條總結上文,亦祇言梔而不言豉,可見本方重在梔子。香豉則在用舍取考慮之列,一般療法,治上焦勿犯中下二焦,最低額當照顧中下,進一步當培育中下,利賴中下。本條上文梔子干姜湯,即是顧中,本條下文真武湯,即是顧下,一氣連讀,意義昭顯。便溏非梔子本證,此必另有他故,一則誤下傷中,一則中氣素弱。上條大下仍用梔子,此條微溏又禁用梔子(后學按:冉師之解,確有非凡之見。),前為藥物的新病,此為正弱的舊病。舊微溏的舊字當著眼,此與太陽篇,病人舊微溏,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則減之一例,成注無當經旨。至引靈素病本篇,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卻是心得。經文先泄的先字,即是此“舊微溏”的舊字,經文先治其本,即是此條不可與服,人以胃氣為本,凡百洽療,均當顧胃氣,學者當體會斯旨。
    劉紹武《傷寒論闡釋》:闡釋:凡用梔子湯的人,平常就有一個太陰病(微溏),這種情況下不可用梔子豉湯,平常溏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水不被吸收,存在胃腸道里,也就是吸收不好,造成溏稀,吸收不足是太陰病,吸收過多是陽明病,方中蒼術可促使水分從胃腸道里吸收出去,水分吸收出去就到了血液里,這里用梔子加茯苓蒼術湯,讓蒼術吸收水濕,茯苓利尿通過利小便把血液里的水分排出去,如只是心下滿,小便利,加蒼術即可。
    這條在證治上存在—個狹義和廣義的問題,狹義的證治,梔子干姜湯(第81條: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和梔子厚樸湯等等,是個合證,也算用梔子,只限于兩個證,腹部一個,胸腔一個,梔子豉湯本身解決少陽病是狹義的了。另一個病,舊微溏,是常溏,就是說太陰本質就不好,出現一個完整的少陽證,微溏是一個多見的太陰證,按狹義的來治,只有一個溏就是加些蒼術、茯苓便可。從廣義講而現在是構成太陰的本質不好,實際是少陽病合太陰病,治法上應梔子豉湯合蒼術湯,部位兩個部位,性質具備兩個病廣義性,由此來說得用合方,這樣在辨證上就不呆板,而靈活性也得到提高了。
    李培生《傷寒論講義》:梔子豉湯類證歸納
    梔子豉湯 主證:(1)虛煩不得眠(輕);(2)心中懊儂,反復顛倒,臥起不 安(重);(3)煩熱,胸中窒(更重);(4)身熱,心中結痛(最重)。病機:熱郁胸膈,擾亂心神,氣機阻滯。治則:清宣郁熱。治方:梔子豉湯。兼證:少氣。病機:邪熱損傷中氣。治則:清宣郁熱 益氣和中。治方:梔子甘草豉湯。兼證:嘔。病機:邪內擾 胃氣上逆。治則:清宣郁熱 降逆止嘔。治方: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豉湯類證:(1)心煩,腹滿,臥起不安。病機:邪熱內擾胸膈,氣機阻滯于腹。治則:清熱除煩 寬中消滿。治方:梔子厚樸湯。(2)身熱,微煩(食少,便溏,腹滿痛)。病機:上焦有熱 中焦有寒。治則:淸上溫中。治方:梔子干姜湯。
    禁忌證:脾胃虛寒,大便舊有微溏者,禁用或慎用梔子湯。
    張橫柳《傷寒論解讀及臨床運用》:本條述梔子豉湯之禁忌證。
    上條誤下傷中,因有身熱不去,微煩等余熱未清之征,故梔子與干姜同用;此條是中氣素虛,故禁用清熱之梔子豉湯。人以胃氣為本,梔子苦寒敗胃,故舉“舊微溏”作為方禁。
    《傷寒論》載梔子豉湯加減凡七方,其所治之證為心胸煩熱不適,起臥不安、甚則胸中窒塞,或疼痛,胃脘部柔軟無壓痛,或少氣或嘔逆,或腹部脹滿,或身有微熱,或心下痞,或大便溏、舌苔微黃、脈數。
    仲景對本方的運用
    1.傷寒發汗吐下后,火郁不伸,熱擾胸膈,癥見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或“煩熱胸中窒”或“身熱不去,心中結痛(第76、77、78條)
    2.陽明病下之后,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癥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第228條)
    3.厥陰熱利后,余熱郁于胸膈,癥見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第375條)
    4.若兼中氣虛之少氣者,加炙甘草。
    5.若兼胃氣上逆之嘔吐者,加生姜。
    6.若兼中焦氣滯之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去豆豉加厚樸、枳實,名為“梔子厚樸湯”。
    7.若兼中寒,癥見身熱不去,微煩者為上熱下寒之胃氣不和者,則去豆豉加干姜,為梔子干姜湯。(第80條)
    8.若傷寒大病初愈,因調護不當、過早勞作、飲食不作等使病情復發者,癥見:心中懊儂,胸脘痞悶,食少納呆,舌苔黃,脈滑數者,加枳實,名為“枳實梔子豉湯。(第393條)
    9.若陽明濕熱郁滯,熱重于濕,癥見:身黃、目黃如橘色,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小便不利而色黃,舌苔黃、脈數等,立梔子柏皮湯主治。(第261條)
    10.若里(胃)熱太甚之“酒黃疽,心中懊儂或熱痛”其治又宜去豆豉,加大黃、枳實,名“梔子大黃湯”。《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古、近代醫家對本方的運用
    1.宋朱肱《南陽活人書》以梔子、黃芩、炙甘草、柴胡、炒烏梅肉,名為“梔子烏梅湯”,治療傷寒后余熱未盡之虛煩不眠,心中懊儂。
    2.金張璧《傷寒保命集》以芍藥、當歸、梔子、豆豉,為芍藥梔豉湯,治療產后虛煩不眠。
    3.明童養學《傷寒六書纂要辨疑》以枳殼、肥梔子、豆豉、大黃,為枳殼梔子加大黃湯,治療食后發熱。
    4.清張璐《張氏醫通》以黃連、黃芩、大黃、梔子、豆豉,為三黃梔子豉湯,治療熱病時疫,頭痛壯熱。
    5.日本丹波元簡《傷寒論輯義》引《小兒藥證直訣》方,以大梔子、豆豉,為梔子飲子,治療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引楊氏家藏方,以炒梔子、干姜為二氣散,治療陽明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阻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者;引《太平圣惠方》以梔子、干姜、蔥白、豉,為干姜湯,治療赤白痢。
    現代醫家對本方的運用
    1.陶氏等用梔子豉湯等方,以辛燥濕,以苦泄熱,治療傷寒、副傷寒中后期患者,癥見:熱盛不退、胸脘痞悶、惡心嘔吐、渴不多飲或渴喜熱飲、舌絳、苔膩等,呈濕熱并重、邪盛正實的局面,投之輒收卓效。車氏以“清宣濕熱”四字來概括本方的功用,認為本方不僅對“虛煩不得眠”患者療效確切,還可用于濕溫、黃疸、出血諸癥。
    2.俞長榮《傷寒論匯要分析》載,葉氏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急性食道炎,1~2劑收效;以梔子豉湯,治療夏季消化障礙引起的急性卡他性胃炎,獲良效。陳氏用梔子生姜豉湯,治療胃痛效果明顯;陳氏用梔子干姜湯加川楝子,治療郁火胃痛。癥見:脘痛拒按,口渴,心煩,苔黃,脈數;還用梔子干姜湯加味,治療膽石癥急性發作、膽道蟈蟲并發感染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證屬實熱者,投之屢效。
    【按語】梔子豉湯證的病機為熱擾胸膈,“虛煩不得眠”為其主要癥狀。梔子苦寒,能燥濕清熱,入心、肝、肺、胃經,故現有人將本方及其類方用于治療多種胃腸道疾患。車氏認為,本方之“虛煩”,不是一個虛性證狀。“心中懊儂”乃由胃病及心,兩經證并見的一個證候。陶氏則不拘于本方“熱郁胸膈”病變的部位,化裁本方治療腸傷寒、副傷寒,證屬中焦濕熱者,頗具啟發。
    承淡安《傷寒論科學化新注》:本條說明「梔子豉湯」之禁忌。
    解曰:凡用「梔子豉湯」,其病人舊有胃腸虛寒,大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舊微溏,其人胃腸素有虛寒,縱有心煩懊儂,不能再用苦寒劑重損其陽,故提出禁戒之。然則其人胃腸虛寒而有「梔子證」者將奈何?則上方之「梔子乾薑豉湯」可用也。
    邢錫波《傷寒論臨床實驗錄》:【提要】本條論述用梔子豉湯之禁例。
    【闡述】本條固為梔子豉諸湯之禁例,同時亦為一切寒涼藥之禁例。舊微溏,謂平素大便微溏之人,舉微溏,以明其中氣虛寒。如平素脾胃虛寒,雖有心煩懊儂之梔子豉湯證,亦不可遽用梔子豉湯苦寒之葯,以損傷其脾胃。當先以溫藥調其內,然后再治其煩。如魯莽使用,往往誘起新的病變。《內經》“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此說明泄下里虛,可以轉生他病。素有溏泄者,應防止其下泄。以阻止疾病演變和發展,已下泄而生他病者,先止泄而后治他病。此為本條主要之內容。
    以上六條,是論梔子豉諸湯之證,在心煩懊儂的基礎上,隨患者機體之不同,現證之不同,用藥上不得不稍有變化。此外在陽明篇,尚有梔子豉證二條,厥陰篇有梔子豉證一條, 可以參看。
    梔子豆豉湯證五方之分析
    主要癥狀: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
    主要方劑:梔子豆豉湯
    少氣者:中氣虛,梔子甘草湯。
    嘔吐者:熱邪犯胃,梔子生姜湯。
    心煩,腹滿,臥起不安:食水壅滯,梔子厚樸湯。
    身熱不去,微煩:丸藥大下之,梔子干姜湯。
    禁忌證:大便溏者不可與之。        
    虛煩證小結:傷寒在汗吐下之后,氣虛津傷,熱邪乘虛陷入胸中,而現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之癥狀。梔子豉湯,能清熱益陰,治虛煩止懊儂。若在虛煩懊儂的同時,有中氣不足,氣短的現象,可用梔子甘草湯,清熱止煩,補益中氣。若嘔加生姜以止嘔。若脾陽不足,而溏泄者可加干姜扶脾陽,以止溏泄,即論中之梔子干姜湯,若虛煩內有停滯而腹滿,又宜在止煩之外,加宣滯袪滿之品,如梔子厚樸湯。
    王占璽《傷寒論臨床研究》:本條是梔子湯的禁忌癥。
    凡用梔子類湯藥,病人舊微溏者中氣虛,當禁之。“病人舊微溏者”,多中焦陽氣虛,或中虛濕盛之候,因梔子苦寒淸熱,雖謂其能淸三焦遊熱,但苦寒傷折中陽為甚,故除上述諸條適應癥之外,對中焦脾胃虛寒者,尤當慎用。本書自76條至81條,重點討論了梔子豉湯類的用法,最后以其禁忌證為本類方作了小結。
    吾驗之,對中焦虛寒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肝炎、肝硬變、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但見苔膩、腹脹、便溏或先堅后溏者,尤當禁用為當。以防重犯虛虛之戒!
    陳亦人《傷寒論今釋》:淺釋  臨床治病選用方劑,除必須與證情符合以外,還須注意病人的體質狀況(后學按:體質學說,中醫特色。),做到因人而異,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梔子豉湯盡管不是太寒的方劑,但畢竟偏于苦寒,因此遇到脾陽較虛的患者,雖然是熱郁胸膈證,也應當慎承使用,否則,就會損傷脾陽而增加新的病變。所謂病人舊微溏,就是對脾陽素虛的舉例,因此,本條不僅是梔子豉湯的禁例,而且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按語  成氏認為虛寒體質,雖煩則非蘊熱,這種說法不夠正確,因為體質與病情并非完全一致,虛寒素質可以患實熱證,實熱體質也未嘗不患虛寒證,應當具體分析,靈活看待,才可避免偏執一面。
    邊正方《傷寒論語注》:以上六條,前五條為梔子之主證,后一條為忌證。梔子非吐藥,曹氏再辨之甚明,且贊隱庵刪之有特識。余以為,究不若河間之言為通澈也。學者當細玩河間之言,即知刪之亦為多事矣。然須知得吐是自吐,非探之而吐也。若郁熱壅盛,則必自吐,若微者,則不吐,藥后亦能解病也。若探之,何藥不吐耶?成氏以梔子為吐劑,更誤矣。
    李克紹《傷寒論語釋》:虛煩一證,多見于下后,但不限于下后,發汗催吐也能促成。它是邪熱乘宗氣之虛陷于胸膈,但未與有形之痰水相結,不硬不痛,故稱虛煩。
    虛煩證雖是表熱內陷,但不是全陷,其熱內連于胸,外連于表,表里俱熱。所以除了能出現“不得眠”或“反復顛倒” 這樣內煩的癥狀之外,還多兼見身熱不去,舌苔黃白兼見。應清里透表,以梔子豉湯主治。
    由于梔子湯證多見于發汗、吐、下之后,所以多兼少氣、嘔吐、腹滿、便溏等氣虛或胃不和的癥狀。用梔子湯就當隨證加減:少氣加甘草,嘔加生姜。里寒便溏加干姜,腹滿加枳樸,俱去豆豉。
    和昭寰《傷寒心悟》:【提要】本條論梔子豉湯的禁忌。
    【心悟】虛煩為熱擾胸臈,病在上焦,梔子豉湯才是對癥之方。若“病人舊微溏”,或因平素脾胃虛寒,大便溏瀉或三焦陽氣不足,皆不宜用梔子豉湯。因梔子若寒之品,易更傷脾胃之氣而變生他證,放“不可與服之”,但寒熱平調之法,配伍得宜,亦存乎其人。仲景已有梔子厚樸湯、梔子干姜示例在前面說明寒熱并用、能使寒熱之邪同化,故配伍得當,仍可應用。
    綜合76—81條而觀,梔子豉湯是主治虛煩懊儂的主方。因邪的兼挾,體質從化不同,故可兼少氣、嘔吐、胸中窒,心中結痛、腹痛、臥起不安、中寒不利諸證。這些兼證,有上至胸心,下達脘腹之異。因其方介于太陽與陽明之間,不在太陽,未入胃腑,只是熱邪解結下其間,所以是太陽病向陽明病轉化的中間階段。故柯韻伯列為“陽明起手三法”之一。云其善治陽明未成實的半表半里證。若與221、228條合看,其理更明。(后學按: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新世紀傷寒學:【原文析義】本條論虛寒便溏者當慎用梔子豉湯。凡用梔子豉湯,當總括上列梔子豉湯類證。梔子豉湯是治療熱郁胸膈的有效方劑,然梔子畢竟為苦寒之品,宜于熱證而不宜于寒證,若素來脾胃虛弱,大便經常稀溏者,則應慎用或禁用。不惟梔子如此,其他方中如有苦寒之品,如芩連大黃等,亦可仿此類推。否則,服后必致中陽更衰,瀉利更甚,故戒之曰“不可與服”。本條中焦有寒者,不可用梔子湯,上條則為上焦有熱、中焦有寒者,可用梔子干姜湯。前后互參,可知其所謂不可用者,系指不可單純用梔子湯,若其病屬寒熱錯雜,則亦可仿梔子干姜湯之例,隨證加減,寒溫并投。
    陸淵雷《傷寒論今釋》:此條為梔子諸湯之禁例,亦為一切寒涼藥之禁例。舊微溏者,平日大便微溏也。舉微溏,以明其人里虛而下焦寒。里虛而下焦寒者,雖有心煩懊儂之梔豉證,不可與梔豉苦寒藥,當先以溫藥調其里(后學按:以溫藥先調之,或寒溫并用?)。成氏引《內經》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后乃治其他病。是也。本論九十四條急當救里,亦是此意。
    以上六條,論梔豉諸湯之證治。陽明篇有梔豉證二條、厥陰篇有梔豉證一條。當參看。
    李心機《傷寒論心釋》:本條指出,梔子苦寒,傷脾滑腸,平素大便溏薄者,雖虛煩、懊儂,不可徑用。 本條承前幾條而言。“病人”是指具有梔子豉湯證的病人。“舊微溏者”,是指既往大便溏薄的人。平素大便溏薄者,往往脾虛不運,這樣的病人盡管也可能具有虛煩、懊儂等梔子豉湯證,但由于梔子苦寒瀉火,傷脾滑腸,故不宜服用梔子豉湯。前條梔子干姜湯可參。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論述梔子豉湯的禁忌證。
    .凡用梔子湯.,包括第C79條到第C85條,如果.病人舊微溏.,脾胃陽虛之人經常出現溏便,即使出現了煩熱證,也不要用梔子豉湯。這是因為中醫治上者必顧下,治熱者必遠寒,梔子豉湯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腎陽氣受損,所以不能服用。我個人的體會,實在要用梔子豉湯,要注意兩點:其一,量要小(后學按:一得。);其二,援梔子干姜湯例,加入溫補脾腎的藥物,寒熱并用。
    胡希恕《傷寒論通俗講話》:梔子是苦寒去熱的藥,所以用梔子為主藥的這種方劑,這個病人舊微溏,有習慣性的大便溏瀉,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這個梔子是萬萬用不得的,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藥都不用梔子(后學按:此段,學劉師渡舟得量須小之經驗,此處,又得胡師希恕梔子與芩、連之不同。),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藥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里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藥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藥,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藥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藥。(后學按:此說存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一区|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国产福利社区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精品| 色一情一乱一伦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片欧美片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大香萑太香蕉AV人|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不卡无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最新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精品|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人妻|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APP下载|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A做受大片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天堂|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手机观看|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