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釋義 地:胃為太倉(1.古代京師儲谷的大倉。2.胃的別名。本以太倉喻胃,后徑稱胃為太倉。)三部脈法中兩頰之脈為“地”。 倉:倉廩,即儲藏米谷的地方。 這個穴位在口角旁邊,閉口時這個地方會有個凹陷,就像一個小倉庫一樣,所以稱為地倉。 取穴 面部,在口角旁邊0.4寸(按下面同身寸的圖量)。 夾口旁四分,如近下是。《針灸甲乙經》 夾口旁四分。《千金要方》等。 網上很多這樣的取穴圖片,即是瞳孔直下與口角的相交點,但是這樣取穴是會有誤差的,因為每個人口角的寬度會因人而異,經過瞳孔的垂線或許剛好和口角相交,也可能落到口角內側,所以新版的國標定位不再用瞳孔作為定位標志。 這個圖片里的取穴方法是有一定誤差的。正確的應該是如下圖,直接在口角旁開0.4寸。 比如中指同身寸即是中指的第二節手指的長度是一寸,0.4寸即是一半回來一點點,把手指橫著往嘴角邊一放就能知道穴位在哪了。 功能主治 1、主口緩不收,不能言語。《黃帝明堂經》 嘴巴張開久久不能收起來,說不出話。一般是中風后或寒風吹面后的面癱。 2、治偏風口歪,目不得閉,失喑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中。 這個也是指治療中風口唇歪斜,眼睛閉不上,說不出話來,連吃飯都艱難,喂粥水進去,水漿從口角旁邊漏下來,雙眼跳動不止。這種病癥在中風后的老人身上很常見,一人中風,全家跟著受難,喂飯無比艱難,如果不及時治療,治愈率較低。 有時面癱不一定是因為中風,剛剛做了激烈的運動,滿身大汗開摩托車吹上一兩個小時,也會得面癱。我在醫院待的時候,除了中風患者,見得最多的就是這些在運動后將自己暴露于寒風中的人。特別是行房后馬上出門吹寒風的,即使不得面癱也會得頭痛之類的疾病,只是不會那么快表現出來。 《針灸大成》里曾說過這方面的內容:口眼?斜:頰車、合谷,地倉、人中。問曰:此癥從何而得?答曰:醉后臥睡當風,賊風串入經絡,痰飲流注,或因怒氣傷肝,房事不節,故得此癥。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正是一個男人行房后吹寒風,結果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故事,大家可以從歷史信息那里查看《男人那啥之后的那些事兒》,一定要引以為戒。 治面癱時一般都是用地倉透頰車,效果會很好。在《玉龍歌》、《雜病穴位歌》等許多古著作都有“地倉透頰車治口眼歪斜”。 口眼?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左瀉右依師正,?右瀉左莫令斜《針灸玉龍歌》 面癱口眼歪斜時,歪向左邊就瀉右邊,歪向右邊就瀉左邊。這是針灸治療里的一個原則,右病治左,左病刺右,目的是使陰陽平衡,平衡則病愈。 臨床應用 灸風中脈,口眼?斜,其狀?向右者,謂左邊脈中風而緩,宜灸左,?左灸右,炷如麥粒,各二七壯,頻灸取盡風氣。聽會、頰車、地倉各二穴。《針灸資生經》卷六 這個是用灸法。與上面說的一樣,歪右的灸左邊,歪向左的灸右邊,每一柱艾絨就像麥粒那么大,也叫麥粒灸。用手將艾絨搓成小小的一粒,放在穴位上拿香點著,燒完一粒拿起放一粒,即使有疤痕也不算得太大。 有需要的話可以在家里為家人做艾灸,可以省很多醫療費。 證口眼?斜是經非竅辨:一長吏病此,命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倉,俱效。茍不效者,當灸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氣邪所陷,故宜灸。《儒門事親》 這里寫的是目斜的灸承泣,不過我在學承泣的時候很多文獻是說承泣不可灸的。所以這個先保留意見。這里說如果灸了承泣和地倉都沒有效果,可以灸人迎。 中風口眼歪斜:針人中,灸七壯;次針地倉、頰車。?左灸右,?右灸左,先灸后針。無病處補之,有病處瀉。《針灸集要盤石金直刺秘傳》 這條是我最為認可的,先灸后針,不歪的地方用補法,歪的一邊用瀉法,把風邪瀉掉。 當然,面癱不單單有口眼歪斜的癥狀,還會有流涎,口角不由自主地跳動,眼瞼也是一直在動,這些可以看作是面癱帶來的兼癥,在地倉上治療同樣可以。 操作 刺入三分。《針灸甲乙經》卷三 灸三分。《外臺秘要》卷三十九 這個穴位在下針的時候,針的方向斜向頰車穴,針3-7分,如果是治面癱,可以從地倉穴直接透向頰車穴。 用手指指腹按揉地倉穴,然后向頰車方向輕撥,每天堅持按揉可以改善嘴角下垂。 ★(更多中醫學習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igeyuexuezhenjiu(一個月學針灸),個人微信號:xuejiufa)網址:http://www./131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