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生活中的標本虛實和大方向,有選擇、有放棄,拿出時間,安排好自己的飲食起居,別太忙,盡量別太累,這叫“調柔身心,放松生活”。每天不求結果,只問耕耘地練習靜坐、站樁或者太極。如果有老師指導更好,每天認真練習,自然就知道了。但是你如果每天都忙得兩眼冒星,事務繁忙,迎來送往,還要應付各種腦筋急轉彎,我只能告訴你:你沒有準備好,現在學不會。 關于診斷,我們都知道“以表知里”,《黃帝內經》里還有一句話,現在教材不講了,叫“以我知彼”,這個需要訓練感知精微的能力,扁鵲就是這么知道的。 “以我知彼”在太極拳里面也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臨戰時,對手不知道我的狀態,要做什么,但是對方身形還沒有動,念頭一動我就已經知道了,怎么做到的? 其實就是前面講過的,“持脈有道,虛靜為保”。當你虛靜放松,沒有那么多念頭、思想、情感、欲望、計劃和各種煩心事、動心事涌動圍繞時,自己的心像一面相對干凈的鏡子,自然就能照出對方的身心狀態、氣血運行和經絡流通情況。 你能知道什么,取決于自己經絡的通透度、內心的虛靜度和意識的清晰度。 認清生活中的標本虛實和大方向,有選擇、有放棄,拿出時間,安排好自己的飲食起居,別太忙,盡量別太累,這叫“調柔身心,放松生活”。每天不求結果,只問耕耘地練習靜坐、站樁或者太極。如果有老師指導更好,每天認真練習,自然就知道了。但是你如果每天都忙得兩眼冒星,事務繁忙,迎來送往,還要應付各種腦筋急轉彎,我只能告訴你:你沒有準備好,現在學不會。
扁鵲是怎么學到的?《史記》里面有記載,“少時為人舍長”。他年輕的時候是個小旅店的管理員,有位叫長桑君的住客經過這家旅店,每次扁鵲都很認真恭謹的服務。長桑君亦知扁鵲不是常人。 這樣往來出入了十多年,長桑君叫扁鵲來單獨坐下,輕聲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恭敬地答應了。長桑君拿出懷中的藥給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 長桑君告訴扁鵲,把這個藥用“上池之水”送服,三十天后就“當知物矣”,于是拿出他的所有秘方全部交給了扁鵲,然后忽然不見了,他也不是平常人啊。 扁鵲照著長桑君的話飲藥三十日,就能隔著墻看見另一邊的人了。“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有了這個能力,病人五臟的癥結一覽無余,只是用診脈為名罷了。 疑問又來了,怎么可能呢?
打個比方,大家在游樂園玩過山車,過山車快速飛旋的時候,有人站在下面和你說話,能看清楚、聽清楚嗎?不行吧。大部分人都在頭暈眼花地慘叫呢,根本顧不上看人。 但是,有人只是在旁邊坐著,扇著扇子,喝著涼茶,他就能把對面的人看得清清楚楚,還能告訴你們周圍發生的事情。這個很正常吧。你不會認為:哇,厲害,特異功能啊!我們看不見,你怎么能看見? 如果每天的生活都在坐過山車,自然很多東西都看不到,也聽不到。
2009年,雅克爺爺來上海做第二次針灸無國界志愿者培訓,有一個晚上我們一起去看望同事的爸爸,他得了肝癌,剛做完化療,很痛苦。 雅克爺爺先把脈,人迎寸口先別陰陽,然后再把手腕的寸關尺、浮中沉三部。把完之后發現有幾個脈和其他各部不協調,或是跳得特別強的,或是特別弱的,這提示有幾條經脈、臟腑有虛有實,他讓我也把了一下,然后雅克爺爺就用手指代針,在不同的穴位輕輕放著,不用力,每調一下再把一次脈,同時讓我也把脈再感覺一下。 每調一次,脈就平了一點,所以《黃帝內經》里對治療的目的叫“以平為期”。做個平常人,其實是最健康的。 第二次是斯理維老師治療,雅克爺爺在旁邊指導,我也在旁邊。做完之后,病人神氣有變化,然后再把脈,需要補太溪。然后斯理維老師正準備補,覺得不對,她就看了一下雅克爺爺,笑說:你這個壞蛋。雅克爺爺微微一笑。 當時的情景很像武俠小說,因為雅克已經看到病人需要什么地方補瀉,他用心念完成了這個操作,雖然沒有說,但斯理維老師已經感覺到了。 這也是前面提到的:“形氣榮衛之不形于外,而工獨知之”,“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
我們普通人熟悉的是依靠感官獲得信息,對這部分不熟悉。關于超越感官的覺察力這個部分,大家可以參考潘定凱老師的《全像宇宙投影》,一共三本。 關于經絡、穴位、針灸、按摩、導引、祝由、神農時代啊、感而遂通啊,沒什么好多解釋的,這些需要你自己花時間去練習、訓練,然后自然能漸漸知道。 自己去深入,這才是重要的。否則這些東西,對大家來說就是神話故事,嘩眾取寵,我不希望起這樣一個作用。講這些,只是為了打開大家的思路,然后希望你去嘗試,深入學習,真實體驗。 二十幾歲的時候,曾有幾年和一位國家特二級廚師共事,做藥膳顧問,這位大廚倪師傅起初是在同仁堂工作,熟悉藥材,后來學習廚藝,還被派到日本工作過幾年。他在1998年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以后的餐飲趨勢是復合味、重味、厚味、刺激的會流行。大家的舌頭越刺激越麻木,嘗不出本來的味道。 做出食物本來的味道,在烹飪過程中,就需要先熟悉食材,減少人為的過度的操作與調味。就像長期清淡飲食的人,對食物的感覺就會清晰很多。當你長期站樁、靜坐時間長了,體會到身體放松了、心靜了,才知道平時身心內外的混亂與不安。 站到一定時候,有人經過也會有感覺,有人用力看你一眼,閉著眼也能知道,因為你比原來干凈、均勻了。就像如果海浪波濤洶涌,扔石頭是看不見影響的,而平靜的湖面就很容易看到。 《黃帝內經》里講針刺的時候“一羽不能加”,這是多么清晰微妙的感覺。所以要花時間,少一些思考、辯論、附會,讓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往回退、往回收,然后你就自然會有所體會、有所感受。 你自己有所體會、有所感受的東西,這個叫做“真知”。這也是古人的觀點。你看書啊,聽老師啊,查百度啊,那些都是知見、資訊,有時也是雜訊。雖然可以參考,但“真知”是中心,是有能力合理運用所有咨訊的關鍵。 所以傳統文化常常講做功夫,要老老實實地花時間,在自己身心上用功,別那么重視文字概念、理論體系,原因就在于此。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用自己的身心去體會到,而且這么做,是超越時代、超越民族、超越語言、超越國土的。只要你愿意花功夫,都可以體會到。 主講人:李 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