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立秋
七絕●立秋(新韻 四開) 2017.8.7 暑日高懸秋未來, 微風送爽釋心懷。 天宮何日甘霖降, 把酒吟詩醉露臺。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我國最古老的八個節氣之一。 今天是2017年8月7日,歲在丁酉,農歷六月十六,15時40分立秋。立是開始的意思,古代以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自立秋到立冬為秋季。 立秋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節氣,是氣候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后下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民間常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在歷朝歷代詩人心中,秋是蕭瑟、凄涼、衰敗的代名詞,節令之秋往往喻示著人生之秋、心情之秋,很多詩人都借景抒情,留下了不少悲秋之作。如唐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覽鏡》中自照深慨韶華不再,惆悵不已:“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全篇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體驗,構思精巧,頗有意趣。再如晚唐令孤楚《立秋日》詩云:“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心中舊氣味,若校去年時。”宋人楊齊《立秋后有感》云:“功名未了男兒事,爭遣心頭系得旌。”這些詩句所抒發的,都是光陰虛度秋意濃的悲涼。 唐代大詩人白樂天常在立秋日惦念遠方朋友,其懷念元稹的詩作《立秋日曲江憶元九》便是佐證:“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當然,也曾有朋友以詩回贈,如李紳的《奉酬樂天立秋日有懷見寄》。遺憾的是,詩人只能遙相憶念,只能獨自登高遣懷:“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蕭颯涼風與衰髩,誰教同會一時秋。”(《立秋日登樂游原》)有時他也忍不住,只好在詩中發發牢騷,其詩《立秋夕涼風忽至炎矛稍清陽奉泳懷寄汴州節度使李二十尚書》:“坪迎節又換,雁送書未回。君位日寵重,我年日催頹。無因風月下,一共平生杯。”自己的年華一天天老去,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李二十升官得志“忙”得連朋友的信都不回了,相形之下,更增添了詩人失意的惆悵。 然而,秋天并非都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涼。劉禹錫贊秋詠秋之作《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全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開闊遼遠而又富有生氣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昂揚向上的氣勢,引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沒有半點“多事之秋”的悲情。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以落霞、孤騖、秋水三個意象,組成了一幅流動著的壯美圖畫。那盈盈秋水,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有著一種說不出的自然的哲學之美。詩句中有遠有深,境界開闊,給人以強烈的秋天立體的美感,讓人多了一份深思和思考。 宋代劉翰的《立秋》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立秋圖:“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噸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睡眠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么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此詩帶有一絲空靈的味道,讀來逸趣橫生。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杜甫《立秋》詩云:“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也是寫梧桐落葉報秋聲。 立秋后下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民間常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在歷朝歷代詩人心中,秋是蕭瑟、凄涼、衰敗的代名詞,節令之秋往往喻示著人生之秋、心情之秋,很多詩人都借景抒情,留下了不少悲秋之作。如唐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覽鏡》中自照深慨韶華不再,惆悵不已:“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前兩句概括失志的過去,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遭遇和前途。再如晚唐令孤楚《立秋日悲懷》云:“清曉上高臺,秋風今日來。又添新節恨,猶抱故年哀。淚豈揮能盡,泉終閉不開。更傷春月過,私服示無缞。”一年一度秋風,吹動了詩人無限的愁懷。令孤楚的另一首《立秋日》則是無限感慨:“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心中舊氣味,若校去年時。”兩者雖大同小異,但后者更流露出詩人慨嘆空懷報國志,流落成游子的情懷。宋人楊齊《立秋后有感》云:“功名未了男兒事,爭遣心頭系得旌。”這些詩句所抒發的,都是光陰虛度秋意濃的悲涼。而沈括的侄子沈遘有句云:“自惜茂陵多病客,感陰惆悵盡孤吟”(《立秋書懷》),楊齊則更為直抒胸臆:“功名未了男兒事,爭遣心頭系得旌。”(《立秋后有感》) “風入昭陽池館秋,片云孤鶴兩難留。明朝獨向青山郭,唯有蟬聲催白頭。”唐代詩人武元衡的這首《立秋日與陸華原于縣界南館送鄒十八》寫了在立秋日送別友人時抒發的感慨。既然有送別,便有思念。所以也就多有在立秋日寫下思念親朋的詩作。唐代詩人白居易常在立秋日惦念遠方朋友,其懷念朋友的詩作《立秋日曲江憶元九》便是佐證:“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這是懷念元稹;“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立秋夕有懷夢得》)這是想起了劉禹錫。當然,也曾有朋友以詩回贈,如李紳的《奉酬樂天立秋日有懷見寄》:“深夜星漢靜,秋風初報涼。……吟君白雪唱,慚愧巴人腸。”遺憾的是,詩人白居易只能遙相憶念、獨自登高遣懷:“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蕭颯涼風與衰髩,誰教同會一時秋。”(《立秋日登樂游原》)有時他也忍不住,只好在詩中發發牢騷,其詩《立秋夕涼風忽至炎矛稍清陽奉泳懷寄汴州節度使李二十尚書》:“蟬迎節又換,雁送書未回。君位日寵重,我年日摧頹。無因風月下,一舉平生杯。”自己的年華一天天老去,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李二十升官得志“忙”得連朋友的信都不回了,相形之下,更增添了詩人失意的惆悵。 然而,秋天并非都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涼。唐代詩人司空曙留有詩作《立秋日》,云:“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風似雨馀。卷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詩作一掃愁緒,寫出了初秋時分,氣候轉變,秋景多姿的景象。而劉禹錫贊秋詠秋之作《秋詞》則更具正能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全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開闊遼遠而又富有生氣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昂揚向上的氣勢,沒有半點“多事之秋”的悲情。 立秋之后,農作物生長旺盛,極需水分,所以民間有“立秋雨淋淋,遇地是黃金”之說。在古代,倘若立秋遇到干旱,地方官就要張羅求雨。公元1073年立秋日,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奉知府之命帶領縣令周邠和徐疇求雨,《立秋日禱雨宿靈隱寺同周徐二令》詩云:“百重堆案掣身閑,一葉秋聲對榻眠。床下雪霜侵戶月,枕中琴筑落階泉。崎嶇世味嘗應遍,寂寞山棲老漸便。惟有憫農心尚在,起瞻云漢更茫然。” 立秋時近七夕,故多有詞人將立秋節與七夕節相提并詠。宋·秦觀《漁家傲(七夕立秋)》云:“七夕湖頭閑眺望。風煙做出秋模樣。不見云屏月帳。天滉漾。龍軿暗渡銀河浪。二十年前今日況。玄蟾烏鵲高樓上。回首西風猶未忘。追得喪。人間萬事成惆悵。”宋·京鏜《念奴嬌(七夕,是年七月九日方立秋)》云:“捫參歷井,恰匆匆三見,西州七夕。怪得驕陽回避晚,猶去新秋兩日。”明朝的狀元郎謝遷也寫過《七夕立秋》:“七夕人間值立秋,斗杓回指火西流。乍聞細雨隨風至,頓覺炎埃匝地浮。老我憂懷忘就枕,何人乞巧競登樓。天公肯借銀河水,一洗閭閻旱嘆愁。”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立秋次日所作的《立秋后題》以蟬鳴的無休無止和燕兒的即將離去,言將去夏,更是貼切恰當。詩云:“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跨過立秋這道柵欄,夏日的浮躁漸次內斂為深沉的美麗,秋日的草木搖響了季節的風鈴,一個金燦燦的季節正向我們悄悄地迎面而來……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杜甫《立秋》)跨過立秋這道柵欄,夏日的浮躁漸次內斂為深沉的美麗,秋日的草木搖響了季節的風鈴,一個金燦燦的季節正向我們悄悄地迎面而來……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爽病微瘳。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 《立秋夕有懷夢得》 [唐]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飚起,閑境入幽情。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所思渺千里,云外長洲城。 《奉酬樂天立秋日有懷見寄》 [唐] 李紳 深夜星漢靜,秋風初報涼。階篁淅瀝響,露葉參差光。 冰兔半升魄,銅壺微滴長。薄帷乍飄卷,襟帶輕搖飏。 此際昏夢清,斜月滿軒房。屣履步前楹,劍戟森在行。 重城宵正分,號鼓互相望。獨坐有所思,夫君鸞鳳章。 天津落星河,一葦安可航。龍泉白玉首,魚服黃金裝。 報國未知效,惟鵜徒在梁。裴回顧戎旃,顥氣生東方。 衰葉滿欄草,斑毛盈鏡霜。羸牛未脫轅,老馬強騰驤。 吟君白雪唱,慚愧巴人腸。 《立秋后自京歸家》 [唐] 李郢 籬落秋歸見豆花,竹門當水岸橫槎。 松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燈對絳紗。 盡日抱愁跧似鼠,移時不動懶于蛇。 西江近有鱸魚否,張翰扁舟始到家。 《寄華州周侍郎立秋日奉詔祭岳詩》(唐)李景讓 關河豁靜曉云開,承詔秋祠太守來。 山霽蓮花添翠黛,路陰桐葉少塵埃。 朱轓入廟威儀肅,玉佩升壇步武回。 往歲今朝幾時事,謝君非重我非才。 《酬李常侍立秋日奉詔祭岳見寄》(唐)周墀 秋祠靈岳奉尊罍,風過深林古柏開。 蓮掌月高珪幣列,金天雨露鬼神陪。 質明三獻雖終禮,祈壽千年別上杯。 豈是瑣才能祀事,洪農太守主張來。 《和王卿立秋即事》 [唐] 司空曙 秋宜何處看,試問白云官。暗入蟬鳴樹,微侵蝶繞蘭。 向風涼稍動,近日暑猶殘。九陌浮埃減,千峰爽氣攢。 換衣防竹暮,沈果訝泉寒。宮響傳花杵,天清出露盤。 高禽當側弁,游鮪對憑欄。一奏招商曲,空令繼唱難。 《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唐) 盧綸 嵩高云日明,潘岳賦初成。籬槿花無色,階桐葉有聲。 絳紗垂簟凈,白羽拂衣輕。鴻雁悲天遠,龜魚覺水清。 別弦添楚思,牧馬動邊情。田雨農官問,林風苑吏驚。 松篁終茂盛,蓬艾自衰榮。遙仰憑軒夕,惟應喜宋生。 《立秋日題安昌寺北山亭》 [唐] 孫逖 樓觀倚長霄,登攀及霽朝。 高如石門頂,勝擬赤城標。 天路云虹近,人寰氣象遙。 山圍伯禹廟,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涼風是日飄。 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覽古嗟夷漫,凌空愛泬寥。 更聞金剎下,鐘梵晚蕭蕭。 《立秋后一日與朱舍人同直》 [唐] 徐鉉 一宿秋風未覺涼,數聲宮漏日猶長。 林泉無計消殘暑,虛向華池費稻粱。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 徐鉉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日》 [唐] 劉言史 商風動葉初,蕭索一貧居。 老性容茶少,羸肌與簟疏。 舊醅難重漉,新菜未勝鉏。 才薄無潘興,便便畫偃廬。 《新秋》(唐)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露彩朝還冷,云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謾起悲。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齊己 葛衣沾汗功雖健,紙扇搖風力甚卑。 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 竹軒靜看蜘蛛掛,莎徑閑聽蟋蟀移。 天外有山歸即是,豈同游子暮何之。 詩話立秋:古詩詞里的24節氣 《重疊金(壬寅立秋)》(宋)黃升 西風半夜驚羅扇。蛩聲入夢傳幽怨。碧藕試初涼。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許雙鴛宿。又是五更鐘。鴉啼金井桐。 《秋夜雨(和韻劉制幾立秋夜觀月,喜雨)》(宋)吳潛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來正是雙絕。 雷公驅電母,盡收卷、十分袢熱。 三更又報初秋了,少待他、西風凄冽。 靈司話頭莫說。且唱飲、劉郎一闋。 《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觀國 不肯樓邊著畫船。載將詩酒入風煙。 浪花濺白疑飛鷺,荷芰藏紅似小蓮。 醒醉夢,喚吟仙。先秋一葉莫驚蟬。 白云鄉里溫柔遠,結得清涼世界緣。 詩話立秋:古詩詞里的24節氣 《宣府逢立秋》 清 計東 秋氣吾所愛,邊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慣,擁被五更殘。 風自長城落,天連大漠寬。 摩霄羨鷹隼,健翮爾飛搏。 《舟中立秋》清 施閏章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 陰云沉岸草,急雨亂灘舟。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 洊饑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立秋晚》 錢鐘書 枕席涼新欲沁肌,流年真嘆暗中移。 已產蟋蟀呼秋至,漸覺燈檠與夜宜。 一歲又偷兵罅活,幾絇能織鬢邊絲。 暮云不解為霖雨,閑處成峰只自奇。
《立秋》 吳藕汀 檐果欄花落葉驚,瑤池仙種正滋榮。 立秋欲試鳴蟲候,硯北先聽蟈蟈聲。
在最美的古詩詞里,邂逅秋天
![]() 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2.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3.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籍《秋思》 4.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秋風詞》 5.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6.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王維《山中》 7.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8.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9.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0.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11.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12.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鄭思肖《畫菊》 13.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李商隱《霜月》 14.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15.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16.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李煜《長相思》 17.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曹丕《燕歌行》 18.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 19.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秋風引》 20.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張翰《思吳江歌》 21.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偶成》 22.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王安石《江山》 23.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24. 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司空圖《中秋》 25.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 26.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灞上秋居》 27. 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陸游《秋思》 28.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29.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杜牧《長安秋望》 30.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歐陽修《玉樓春》 31.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范仲淹《御街行》 32.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高蟾《金陵晚望》 33. 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孟郊《古怨別》 34.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 35.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韋應物《聞雁》 36.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楊萬里《秋涼晚步》 37.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王維《秋夜曲》 38.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李清照《鷓鴣天》 39.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40.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張仲素《秋夜曲》 41.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李清照《怨王孫》 42.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蔣捷《聲聲慢》 43.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張可久《清江引》 44.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王昌齡《長信怨》 45.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曹雪芹《秋窗風雨夕》 46.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歐陽修《秋懷》 47.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孟浩然《初秋》 48.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浪細生。——徐磯《秋行》 49.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李煜《謝新恩》 50. 八月長江萬里晴,千帆一道帶風輕。——崔季卿《晴江秋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