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樹為吉祥之樹,梧桐木是名貴之木。《詩經·大雅·卷阿》云: 鳳凰鳴矣,于彼高崗。 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鄉諺也說:“栽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早年,鄉人于房前屋后常要栽植幾株梧桐樹,圖的是吉祥如意,能帶來祥和安寧。春日,梧桐樹綴滿一串串紫色的花朵,飄落一地紫金鐘似的花瓣,就像唐代詩人李商隱所吟誦的: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夏天,它們枝枝葉葉交覆,遮蔽一方綠蔭,給人們帶來片片清涼,宛如南宋詩人陸游所贊美的: 入戶桐陰漸覆床,乍敷笛簟北窗涼。 而到了秋天,梧桐成了這個季節最典型的標志。農諺云:“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小時候,母親常在深秋的小院里,清掃梧桐樹下層層疊疊的桐葉,曬干后垛起來,留作燒火做飯的干柴。她邊掃邊念叨:“一層落葉一季秋,一場秋雨一場寒。老秋了,天涼了,該穿秋褲小棉襖了!”我們知道,梧桐的秋天到了,梧桐別樣的美麗來了,我們挑選一葉葉、一幀幀,留作書簽,留取歲月的記憶...... 梧桐在古詩詞里有多種意象,最為典型的它是報秋的使者。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安徽宣州登上謝脁樓,望見橘柚深碧,梧桐微黃,感念秋天來了,不由發思古之幽情,吟道: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北宋文學家晏殊倒是貪戀桐葉旋舞的涼風,他在一首《清平樂》寫道: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金風送爽,梧桐飄葉,暑氣消遁,涼氣怡人時節,正宜把酒小酌,倚窗午睡。南宋詩人劉翰喜歡晚間枕涼早睡,他在《立秋》詩寫道: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小烏鴉叫著,小涼風吹著,詩人睡得很愜意。睡醒了,他想去尋覓秋色,臺階上鋪陳的梧桐葉,在月光中閃現熒熒秋光。南宋末詩人王镃想尋佳人、覓秋涼,找到了嗎?他在《喜涼》云: 吹笛何人在小樓,夜深不下玉簾鉤。 涼風敲落梧桐葉,片片飛來盡是秋。 佳人在悠悠飄來的笛聲里,秋涼在片片敲落的桐葉中...... ![]() 秋風起,桐葉飄,飄來的還有思鄉之情。南宋詩人蘇泂枕著枕著秋霜明月,夜不成寐,吟誦一首《秋聲》,詩曰: 枕邊無寐骨毛輕,露欲為霜月正明。 一葉梧桐如喚客,起來搔首聽秋聲。 這清霜沒有家鄉的甜,這明月沒有故園的亮,這一葉葉異鄉的梧桐像在聲聲召喚,詩人夜起獨坐,聽著秋聲,想著故鄉。南宋晚期權相賈似道口碑不佳,寫詩卻有韻味,他有一首《于潛道中》云: 數家煙火深村里,幾處牛羊落日中。 客久不歸心事遠,梧桐葉葉是秋風。 詩人在旅途中看到散落的幾戶人家,看到落日余暉中回家的牛羊,不由萌動了心事,梧桐葉葉旋秋風,詩人也想歸家了。 ![]() 秋風寒,桐葉黃,天涼應添衣,該準備御寒的衣裳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寒閨怨》雖然是一首著名的閨怨詩,可也能從凌凌凄寒里感受到些許溫暖,詩云: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新婦在月光映照的寒窗下,給遠征的夫君做寒衣,珍珠窗簾上映著梧桐斑駁的清影,也映襯出她煢煢孤影。為了趕制寒衣,盡早寄去,新婦不畏秋霜寒、剪刀冷,想著夫君穿上暄軟暖融的棉衣,心里分外溫暖。清代詩人方彥珍的《憶王孫·新秋即事》里也提到了梧桐,梧桐樹被秋風吹得嘎吱嘎吱作響,預示秋意漸濃了: 忽訝鏦錚響遠空。 戛梧桐。一半砧聲一半風。 這梧桐嘎吱聲是有通感的,我寧愿相信這是老母親從梧桐的嗚鳴中,聽到了遠在千里之外從軍的兒子,身上鎧甲碰擊的聲響,于是寒風中小河邊,傳來邦邦邦邦的搗衣聲,那是慈母憐子的心曲啊! ![]() 梧桐落葉之聲在古詩詞里,還能聽到許許多多的“愁”。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更漏子·玉爐香》說: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南宋文學家周紫芝在《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吟: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這是離別之愁;五代詞人李煜在《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云: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這是亡國之愁;北宋晏殊在《踏莎行·碧海無波》曰: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這是香閨中小女子之愁;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聲聲慢.尋尋覓覓》言: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南宋另一女詩人朱淑真在《秋夜》說: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這是大才女的悲秋之愁;元代散曲作家徐思遠在《水仙子·夜雨》感嘆: 一聲梧葉一聲秋, 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后。 這是羈旅異域的懷鄉之愁......梧桐之美,在這飄飄零零,點點滴滴,氤氳而起的秋愁之中。 ![]() 只須三兩葉,便可作秋聲。 ——清·屈大均《梧桐》 梧桐葉落,秋意愈濃,我們盡可以像唐人白居易那樣: 秋庭不掃攜藤杖,閑蹋梧桐黃葉行。 踏著簌簌的桐葉做一次秋天的遠足,看秋景、賞秋色,放飛心情。因為秋天是美,美了你也美了我,美了這個世界,那個屢屢遭受貶謫的“前度劉郎”放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作者- 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