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思路李東垣根據升降浮沉之理,針對脾胃內傷之脾胃氣虛、清陽下陷、陰火上沖三個環節,尊崇《內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在“火郁發之”理論指導,提出補益脾胃、升發元氣、潛降陰火等治療方法,形成了以下特點。 甘溫除熱 李東垣尊崇經旨:“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指出凡病生于內,起于元氣傷者,可有兩個方面:飲食居處,傷及脾胃,致使元氣不充亦不暢;另一方面情志變化可直接傷及元氣之運行。人身之元氣不充或不暢,皆會導致陰火上僭,而出現火熱亢盛證候。在臨床上應將此類發熱與外感發熱相鑒別,脾胃氣虛失樞、陰火上沖之證頗與外感風寒所得證候相似,都有怕冷、發熱、上氣、頭痛、口渴、心煩等癥狀,癥狀疑似但實大有差異。飲食勞倦內傷,乃傷脾胃的元氣;外感風寒所傷,乃傷形體的肌表。 風寒外傷,是客邪有余之證,有余之證當瀉其實,用【麻黃湯】、【葛根湯】等發汗,是瀉其有余的方劑;脾胃內傷,是元氣不足之證,不足之證當補其虛,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湯】等益氣,是補其不足的方劑。臨床上需將二者鑒別清楚,勿犯虛虛實實之戒。《內經》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李東垣謹遵經旨,創制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甘溫除熱。《古今名醫方論》對補中益氣湯的方解如下:
升陽散火 “脾陽不升,陰火上僭”是本法形成的根本原因,東垣認為“脾陽不升,陰火上僭”是以脾氣升清失調為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證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火郁則發之。李東垣將補中益氣湯去黃芪、白術、當歸等補益之藥,加陳皮、生甘草、防風、葛根、二活、白芍藥以加強其散火之力,而組成升陽散火湯,其補益之力減而散火之用強。乃東垣根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郁發之”的原理,制得此方,以矯正見熱投涼的時弊。與河間著眼于外感,風寒郁而化熱之發火郁而清里熱之法有所不同。在此應當注意鑒別。 升陽除濕 本法主要為“脾為濕困,陽氣不升”所設。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一書中提到:“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 指出太陰濕土,陽明燥土,胃燥之證沒有脾濕之證多,而臨床大多以濕困脾陽為主。正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到:“在陽旺之體,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而其化熱則一。”指出濕困脾胃是脾胃系統疾病的一大病理現象,因此升陽除濕是其另一大治療特色。東垣以補中益氣湯化裁制成升陽除濕湯,使得該方補益氣血之力弱而除濕升陽之功倍增。 結 論 通過對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的應用思路,探析東垣的學術思想,對臨床醫家診斷治療內傷雜病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提高經典方劑在臨床中的應用地位亦有著重要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