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現場講座整理,篇幅較長 可收藏起來細細品讀 老師說,弄懂了會有很大收獲: 多活五年十年不是問題 而這五年十年可不是病怏怏的五年十年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個理念是道家的。 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呢? 我覺得至少部分是可以自控的,尤其是在腎。 我們從《黃帝內經》開始講。《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 《靈樞》這樣表達: 心為陽中之太陽(火) 肺為陰(陽)中之少陰(金)(原文是陰中之少陰,但是后來發現講不通,現在公認的是肺為陽中之少陰) 肝為陰中之少陽(木) 脾為陰中之至陰(土) 腎為陰中之太陰(水) 理解有困難,看圖 我是圖1,記住我,我很重要!! 講白了,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形容的是陰陽量的多少。 太陽,陽氣最多;太陰,陰氣最多,陽氣最少;少陽、少陰,陰陽各半。但是少陽的整個趨向是向太陽方向走,而少陰的整個方向是向太陰走,就變成了每個臟腑的構架是按照天地日月來的。同時也表明了每一個臟腑的陰陽量是不同的。 心為什么是太陽?陽代表光明、熱量、動力。心有兩個功能,一個是主血脈,一個是主神明。 ①主血脈:我們算一下,心跳每分鐘大概72次,那么一個小時多少次、一天多少次、一輩子多少次,中間還不能停,你需要多少動力。陽氣就是動力,所以在人體之中對動力的要求值最高的是心,你必須是太陽。②主神明的明,太陽的一個特征就是光明。 這兩個意象都能跟太陽發生關系。 還有一個我們看量,圖1上的橫線代表地平線,心的陽氣量都在地平線上,所以心的陽氣量是很大的。再看腎,腎是陽氣量很少的。 太極圖是可以轉動的,代表春秋冬夏。 代表夏天的太極圖,夏天陽氣都在地表上,地表很熱。 代表秋天的太極圖,秋天的時候陽氣彌漫進地里面,地里面的陰氣出來了,氣候轉涼。 代表冬天的太極圖,地面的陽氣基本上進到了地平線以下,所以地里面很暖,地面很冷。 代表春天的太極圖,到了春天陽氣出土。 跟意象一致,圖1就為五臟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奠定了一個基調。 我們把它們和五行掛鉤。 太陽陽最多,五行屬火;太陰陰最多,五行屬水;少陽是升起來的,木主生發,五行屬木;少陰是下降的,金主沉降,五行屬金;然后樞轉位就是土位,因為土在地平線。 陰陽:木火在地平線上,屬陽;金水在地平線下,屬陰。這個就是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四象。四象跟五行有機結合就變成了中醫臟象學的框架。 再看第一個字,心為陽、肺為陽、肝為陰、脾為陰、腎為陰,是什么意思呢? 這指的是位置高低,心肺在上屬陽,所以第一個字是“陽”;肝脾腎在下屬陰,所以第二個字是“陰”。 用圖解來解《黃帝內經》是很容易到位的,另外別忘了篇名——《靈樞·陰陽系日月》。什么叫陰陽系日月?——陰陽就從日月運作推導而來的。 西醫是以人體為框架,老老實實按結構來的;中醫不是以人體為框架,而是以天地為框架,把人放到之中去考察。所以“天人合一”四個字不是虛的,它要落到實處,就是一個對一個才能操作,每個臟有什么特征。 首先我們先講結構,中醫也講結構,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古代的位置描述跟現在的腎沒有兩樣,所以叫“腰者,腎之府”。 注意,以下是誤區 ○ 現在很多人看到某個人腰痛,就來一句你腎虛,這對不對?真的不太對! 腰痛不等于腎虛,但是你換一種表達就是了——腰酸軟,有酸軟感覺的是腎虛。哪種情況不是,比如說急性腰扭傷,還有寒濕腰痛(一刮風下雨就腰痛,不排除可能有腎虛體質,但不見得就一定有腎虛)。 ○ 現在一吃什么補藥都說補腎。中醫從來沒有這么粗糙的理念。補腎,比如六味地黃丸,我可以告訴你,現在七八成的人吃六味地黃丸是吃錯了。中醫的補腎一定要落到實處:你是補腎陰,還是補腎陽,還是補腎氣,還是補腎精。 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而大部分找六味地黃丸來吃的是性功能不好的人,性功能不好多數是腎陽虛,你腎陽虛吃補腎陰的藥物,越吃越不好。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腎藏精 腎藏精指腎具有貯存、封藏精氣以司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生髓化血、自和調節,促進臟腑氣化的功能。
我剛才講了太陰,太陰可以對應一天的半夜,也可以對應一年的冬天,肝是春天、心是夏天、肺是秋天、腎是冬天、脾有兩種對應:一是長夏,二是四季之末。 腎五行主水。水到冬天有什么特征——結冰;另外一年生的植物是這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你從水之象、從冬天之象,能得出一個結論:冬天是藏的,太陰系統也好、水系統也好,它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藏就是藏精華的東西。 所以,腎藏精的理念是從這里來的,跟解剖結構的關聯度不大。首先要搞清楚,中醫的五臟系統不完全按解剖來的,也就是說按五行的前定,人體的所有功能,必須歸到五個符號,就是心肝脾肺腎,而不是按照結構來分系統。 要歸五個系統,除了我們說的生理病理的聯系,其實還有一個很簡單的就是就近原則。就像現在的學位一樣,你附近是哪個學校,基本上就歸哪個學校。 比如說生殖功能,男性的生殖排精的通道就是尿道,尿道是腎管的,精道當然也是腎管的,位置就在哪里。而且還有一個很分明的地方,性生活太過了立刻就腰酸了。 什么是精? 精的概念,我們只管腎精,腎精的構成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后天之精為充養。后天之精講得簡單一點就是營養。我們攝入的飲食物在脾胃運化的時候叫作水谷之精,水谷之精運到了臟腑,供臟腑利用的時候,叫作臟腑之精。這兩個精就叫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是什么關系? 首先腎所藏的精肯定是以先天之精為主,注意先天之精不是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多半指的是來源于祖上,尤其是父母的那部分。精確表達在古代確實不容易,但是在現在比較容易,可以借助基因的一些理念,比如遺傳基因之類的叫先天之精。 生殖之精是本人的生殖之精,但帶有先天之精很重的烙印。 這就是他們的因果關系,但兩者不是一回事。 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出生后在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仍起促進與調控作用。 這里借一點我們較熟悉的現代醫學理念來說道,先天之精是祖祖輩輩,尤其是父母生殖之精帶有的先天基因,這個基因不單只影響你的出生,在你的整個后天生長發育過程中,還不斷地起作用,西醫叫作基因表達。 它表達不表達、表達得充分不充分、何時表達,與個體的內外環境關聯很大。這種東西也作用于個體生殖之精而起相傳作用。也就是說,每個人個體本身的生殖之精是帶有很濃重的先天之精的烙印,而且這個烙印可以傳給下一代,但每一代都有一點點變異。 后天之精:第一個就是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講白了就營養物質,水谷之精運到了臟腑,供臟腑用的時候叫臟腑之精。
這個臟腑之精去到的臟腑是化生氣血,變成氣血為用的。所以在功能出現異常的時候,我們一般說什么心氣虛、心血虛,不會說心精虛,也就是說臟腑之精是個過渡性的東西,化成氣血去了。化生不完還有剩怎么辦,那就存到腎。 生殖之精除了基因,還有你的津液、蛋白質等等,用現在語言表達,你還得從水谷之精來,所以生殖之精不純粹是先天的,也帶有后天提供的物質。 所以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首先告訴你腎有主水的功能,也受臟腑之精而藏。我剛才的邏輯前提是五臟六腑用不完存到腎,但五臟六腑不夠用怎么辦?從腎提取,腎就像是個銀行,先給你存起來,不夠用你就提取,那你說什么時候夠用,什么時候不夠用。 從現代人的平均壽命看,大概35歲之前你是夠用的,但我現在真不敢說這句話,現在未老先衰的太多了,我只是從理論上,35歲之前大概是夠用的,35歲之后五臟六腑都不夠用了。 五臟六腑不夠用就從腎提取,所以那個時候腎就慘了,就像銀行遭到了擠提,大家都來要,腎怎能不虧?所以中醫有句話叫作“腎無實證”。什么叫“實”,多了什么叫實證,少了什么叫虛證,所以老是說腎虛,沒有說腎實(不過石頭的“石”倒是有)。 《素問·上古天真論》條文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上面這條條文凡是學過《黃帝內經》的人大概都不陌生,但是不見得聽課的每個人都看過,所以我把它翻譯一下,翻譯完了你們自己對號入座。 女性 首先“女子七歲,腎氣盛”。注意這是一個縮寫版,所謂“腎氣”是指腎中精氣。女子七歲腎中精氣不是真的很旺盛,這里漏了個潛臺詞,應是腎中精氣逐漸充盛。表現出“齒更,發長”,就是牙齒更換了,頭發生長速度變快了。 “二七”不是27歲,是14歲,“天癸至”。
但是,我覺得“天癸至”的“至”表達得不見得特別精確。因為“天癸至”表達的好像是到了14歲這個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東西,從天而降的感覺,但是按照“天癸”的命名不應該是這樣的。 “天癸”這個“癸”是從十天干來的,十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壬、癸”屬水,“癸”為陰水,陰水配陰臟配腎,所以“癸”的意思指代的是腎。 這個“天”的意思是什么?——先天的。學過《河圖洛書》的人大概這個意思是天一癸水,“一”代表最早。 既然是先天就不應該用個“至”字,我個人感覺比較準確的表達不是“天癸至”而是“天癸顯”。本來就有,它的功用跟腎精一樣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只是到了14歲左右,類似性激素的那部分功能才顯出來。
古人說話就有一個毛病,語不驚人死不休,不這樣說,提不起你的注意。所以讀《黃帝內經》要讀得活,不能死讀,不能把它理解為字字是真理。中醫學包括《黃帝內經》都是這樣,往往是只求方向正確而不求精確。 要注意,現在女性不是二七,現在往往是二六了,提早了,但是提早卻不見得是什么好事。 “任脈通,太沖脈盛”,任脈和沖脈都起源于子宮(男子起源于精室),任脈跟懷孕的關聯度大一點,沖脈跟月經的關聯度大一點,所以這個時候“月事以時下”,來月經了;“故有子”,不是自動有子,這里有一個潛臺詞,指具有生殖能力,假如男女交合就具有生育能力。 三七21歲,“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真牙”就是智慧齒,智慧齒長出來了發長極,那就頭發的問題。 然后“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這個很直白就不需要解釋了。 “五七,陽明脈衰”,精氣不夠,陽明經就在面部,面部最早衰。“面始焦”,憔悴了,“發始墮”,開始掉頭發。 六七42歲,陽明走在面部,少陽都在頭側,太陽走在后面,反正整個頭面“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49歲,“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絕經了,“故形壞而無子也”不具有生育能力了。 男性 男性表述比較好理解,也和女性相似,以下做個別解釋。 “丈夫八歲,腎氣實”,這個“實”是充實,也是一樣逐漸充實。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男性18歲開始排精,現在男性也提早了一點,大概十四五歲,“陰陽和”的意思是假如男女交配具有生育能力。 “七八,肝氣衰”,肝主精,“筋不能動”行動有點遲緩。 歸納一下:隨著腎中精氣的盛衰,那就是女子從出生到三七,男子從出生到三八,是腎中精氣逐漸充盛的上升期,所以他們外顯就是越來越強壯了。從女子三七、男子三八到女子五七、男子五八這個算平臺期,之后男女都開始走下坡路,最多說女的下坡路走的那條線比較陡一點,男的稍微和緩一點。 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延長的,其實你注意一下平均壽命是怎么來的,現在的平均壽命延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嬰兒的夭折率大大降低。平均壽命是從嬰兒開始算的,如果嬰兒的死亡率很高,那這個平均真沒多少。 所以為什么古代壽命平均三四十歲,因為一個戰亂+一個吃不飽+一個嬰兒夭折率高,再外加一個很多瘟疫大流行。現在瘟疫也控制得差不多了,戰亂也沒有了,這是我們的壽命得以延長的一些基本保證。 但是壽命延長了還帶來了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發現男、女的衰老除了五七、五八那一段延后了幾年,然而真正的衰老期并沒有延多久,也就是說你的平臺期不長,你所有的壽命延長都是后半段病病歪歪的階段,這個有大意義嗎?你延長的主要是老年期,生命質量并不高。 所以我要講的就是如何延長平臺期 你已經不是平臺期那怎么辦? 那就減緩下坡的坡度! 能不能做到?我覺得至少部分能做到! (這部分內容會在第四點中展開) 髓包括骨髓、脊髓、腦髓、牙髓。你回憶一下剛才那些觀察指標,就是那條條文,講的都是牙齒、骨骼、頭發、生殖狀態,大概判斷腎中精氣盛衰最容易的外在指標就這幾個:骨頭、牙齒、頭發、生殖功能。 另外一個是骨髓有生血功能。有的人會說這是不是剽竊西醫啊?不是,西醫的骨髓有造血功能,古代中醫也這樣講,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所以人的血來源實際上是兩個,一個是脾胃化生的氣血,一個是腎藏精精生髓來的血,所以中醫的所有知識點在使用時是要貫穿的。 比如有人說,我喜歡經絡,你看經絡的命名,心經、脾經、腎經、腎經、肝經都是跟臟腑掛鉤的,假如你學過經絡,但是不明白經絡貫穿的臟是干嘛的,其實你的利用度并不高。最簡單的,假如血虛你知道除了用四物湯,還用了脾經(因為是氣血生化之源),但是你不知道腎藏精,精生髓,跟血的化生的有關,這個腎經你就沒用上。 所以中醫是一整塊,你學某一個片段是有用, 一般是短時有用,但是其利用度如何真的可疑。
為什么腦力有關?這個簡單,腎藏精,精生髓,這個髓包括腦髓。腦髓空虛、智力低下,跟腎虛有關。 另外“作強”是指體力。為什么體力跟腎有關?很多人直接就講,因為腎主骨,不對!比如說我們的身體結構,皮肉筋骨脈,假如我們第一時間想體力跟哪個關聯度最大,首先肯定是肌肉,你怎么想都是先想到脾,怎么會想到腎?其實不是這個意思,腎固然是主骨,但更重要的是腰。 ![]() 現在的很多人估計不明白 因為沒干過體力活 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得脊柱病? 干過體力活的人都有一個感覺,尤其是農民,插秧也好、挑東西也好、鋤地也好,全部都是以腰為軸運動的,全身性的運動必須以腰為軸。這個腰就腎所主的,而且全身性的發力我們基本上都有一個下意識,微微一蹲然后再往下、再往上。 微微一蹲是干嘛,武術家講的氣聚丹田,力發四肢。丹田是腎管的,腰是腎管的,脊柱也是腎管的,所有的全身性的力量的爆發靠脊柱。 為什么現在人脊柱病(頸椎、腰椎、胸椎)那么多?我們忘了一個動物的本能。脊柱是由關節構成的。脊柱長那么多關節是為了用的,是要你伸縮俯仰的,可是我們現在有伸縮俯仰這個脊柱嗎,你不用它就廢掉了。 所以現代人沒有腰椎病、頸椎病,那才叫沒天理,給了你你不用。四肢關節我們用的也不多,出門就坐車,見電梯就上。 人是動物,動物的基本生物特性只有一個字“動”,我們現在還是動物嗎?我們現在大概是半植物狀態,你在哪個地方不是一坐就是半個小時,而且是能躺著絕不坐。 作強的另一個意思是性功能,性功能好不好那是腎的,腎管生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男子當自強。女的這方面虛的不能說沒有,但是不多,沒有男的多。 所謂自和調節能力就是自我調節的能耐。比如說有些小災小病,我能不能自己調好,其實很大程度是靠元氣。至于元氣在這里可能衍生開來不太容易,所以我們這里稍微略略提一下,展開內容見下文。 養生的重心就在這里,能不能多活五到十歲 就是平臺期延長五到十歲 按照中醫的理念是這樣的 首先講“元”字,“元”就是先天的,比如元氣、元精、元神都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 什么叫氣化?氣化的理念很高,我們現在展開有點困難,但是你把它當成物質代謝跟能量代謝好了,盡管這翻譯不完全精確,但是你要完全精確化,花太多時間了。 首先是腎精化腎氣 這里就有點暈了,腎精主生長發育、生殖,是很重要的。我要告訴你在中醫里是越無形越重要。你不用說中醫,你就看武俠小說好了,武俠小說不是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嗎?你怎么不倒過來煉氣化精,因為越無形的東西越容易分布,越容易分布它的功能就越廣,你越有形的東西,可能功能越集中,但是它分布不廣。 所以人體的化生按中醫是,有形化生無形,但是統御則剛才反過來,無形統御有形,神御氣,氣御形。所以你看為什么古代各種養生越是初級階段越是練形體的,越到上層階段越是煉神的,就這個原理。 《黃帝內經》不是用腎精來表達的,而是用腎氣來表達的,但是腎氣包含了精化氣,所以腎中精氣逐漸充裕那就是上升期,保持一段時間是平臺期,然后腎中精氣衰減就是下坡期。 按照這個邏輯 你腎中精氣保持得越久,你的平臺期就越久 腎精化腎氣,怎么化? 先搞清楚腎陽和腎陰。按照陰陽分類,陽氣具有溫煦推動作用,按照日光曬到的地方屬于陽,就是光明的、溫暖的屬陽。陰的代表物體就是液體,所以腎陰是具有滋潤濡養作用。 由于它們都化生在先天,所以就可以叫元陽、元陰,既然是元,這個元也可以叫作起源的源,所以全身臟腑的陰陽都跟腎陰、腎陽有關。 但是都有關就出問題了,我們要排序。 想一想 腎陽重要還是腎陰重要 腎陽重要。首先物以稀為貴,腎為陰中之太陰(陰多陽少),腎不缺陰,你本身就是主水的,你缺的是陽。 第二從位置來看,腎的位置最低,火曰炎上,火是從下往上溫煦的,也就意味著火越低位,溫的范圍越大。假如你心火旺,心在上部,你溫不就是上火了嗎?腎在下部,所以位置好,位置很重要,從下往上溫五臟六腑,但要命的地方在哪里呢?你量不夠,很慘的。擔負的功能很大,把守的位置很重要,但是兵力卻不夠。
腎精是怎么化上去,靠腎陽,怎么靠?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把陽理解為火,把精理解為液體。液體下面有把火,液體就化氣了。 所以腎中精氣多不多由兩個原因決定。 1 腎精資源夠不夠 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腎虧。現在發明的小玩意(避孕套之類)幫助你腎虧,有了這種東西,人的娛樂性提高了很多,但也荒唐了很多。 中醫不主張禁欲 因為禁欲其實也很憋屈的,肝主疏泄,禁欲就意味著疏泄不利,讓人很憋屈。 所以中醫講的是節欲,節制節奏,即量力而行。沒有規定說性生活一個禮拜該多少次,當以個人舒適為度,比如說性生活之后沒有明顯的疲憊感,精神沒有受到影響,當時略微有點腰酸不要緊,第二天能恢復,那不算過。 但假如性生活完了腰酸神疲,有頭暈、耳鳴、精神不振,那你就過了。 如果你想活得久一點,那你就節約一點。怎么節約呢?假如明明四天一次的你比較舒服,你現在就五天一次,那么就節約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2 將腎精煉化 原料有了,我現在要能源,把它煉化,那靠的就是一把火了,那把火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練功。你不是腎的陽氣不夠嗎,簡單,借人家的。問誰借,問心借(心為陽中之太陽,陽氣太多了)。怎么借?——意守丹田。 意念屬火,你意守丹田,心火就下去了,心火下去就幫助了腎陽,腎陽一充裕就煉精化氣。 心那把火下去還有一個好處,治失眠。心火旺才失眠,下去了那把火,你心火不旺了,失眠也就好了。 但對現代人來講,練功可能有點難,那就不一定練功,可以用第二種方法。 第二種,艾灸。你要增加腎陽,那就艾灸,艾灸神闕、關元、氣海、命門、腎俞。這個效果肯定沒有練功好,因為練功是利用自身的東西。古人有一句話叫作“人身本有大藥,何須外求”。 你要會艾灸,艾灸到腎跟丹田,最好是暖而不是熱。《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作“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暖就是少火。 艾灸的時間你自己把握。但是一定要暖,即皮膚是溫跟熱之間而不應該是熱,熱的灸法我感覺最終結果會是外焦內嫩。 有的人艾灸容易上火,上火就灸涌泉穴(詳見《艾灸上火? 你忘了灸這里!》)。涌泉引火歸元,而且涌泉就在在腎經上。 什么叫涌泉?水往低處流,你艾灸一蒸發,腎水又可以往上升,火往下降,水往上升。 還有一種方法,吃藥。你說艾灸沒時間,那就簡單了,吃藥,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之類的也行。金匱腎氣丸既補腎精也補腎陽,一舉兩得。你說吃金匱腎氣丸會上火,那怎么辦,還是艾灸啊,艾灸涌泉。 其實人健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保持兩個地方暖的就行了,腎是暖的,腳板是底暖的。這就意味著你的陽氣是在下半身,可自下而上溫臟腑,同時又可將水分蒸騰上去再從上而降如甘霖普施。 女的還多一個地方,女的不一定強調腎暖,女的是宮要暖,子宮位置是暖的,至少子宮位置是不冷的。如果來了月經要用暖寶寶、熱水袋敷,那是宮寒,子宮是腎管的,宮寒還是腎系統的毛病,所以暖宮也有近似于暖腎的作用。 腎的主要病理 腎精虛的表現,按《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條文(詳見上文),主要體現在牙齒、頭發、骨骼、生殖狀態等方面。常以三組表現呈現: 1 小孩的腎精虛 小孩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 一般表現:比如骨骼萎軟,表現為S型腿、O型腿(羅圈腿),肋骨外翻,囟門遲閉,雞胸龜背。還有一個中醫的專有名詞術語“五遲五軟”。 “五遲”:行、立、說話、牙齒、頭發生長速度跟正常小孩比較,慢于正常小孩就是遲了。小孩應該六到九個月出牙齒,九個月會站,一歲到一歲半會走會說話。 “五軟”:就更麻煩了,頭項、口、手、足、肌肉軟,全身軟綿綿的,像沒骨頭一樣。 還有小孩表現為頭發黃而稀疏干枯,智力下降,癡呆(腎藏精、精生髓通于腦),比如那種先天性愚型。 2 青壯年的腎精虛 腎精的重要作用——生殖。在青壯年腎精虛主要表現為生殖功能的下降,男子叫不育,女子叫不孕。我沒看過女性的統計數據,但是男性的可憐,男的生殖能力不是一般的下降,是直線下降,下降得很厲害。 我指的是客觀數據。男的精子數量、活動力數量跟50年前比,歐洲下降了一半以上;女性的生殖能力至少也不見好轉,但是下降率可能沒有男的那么高。 20年前的女性很冤,一生不小孩自己就心虛了。現在的女性才不會,她們會說:大家一起查,估計男性出問題的概率會更高。
3 腎精虛的早衰表現 早衰表現未骨脆易折、骨質增生;還有頭發,頭發易脫易白;很早牙齒松、掉牙齒;還有智力下降,反應遲鈍,老年性癡呆;還有生殖性功能,人家很老了還可以生,而你很年輕就已經生不動了。還是這幾個指標,這是腎精虛。 ![]() 氣虛其實還比較容易理解,中醫的氣雖然跟能量不盡相同,但是作為初學者可以把它理解為能量類的東西,這樣比較容易理解。氣虛基本上就是能量不夠、功能減退。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疲憊感,有兩個疲憊感,一個是體力的疲憊感,一個是精神的疲憊感。 所以我教學生就是八字箴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但僅僅有這個基礎,只能叫氣虛,還不能叫腎氣虛,你必須加上腎的功能概念進去以定位,也就是腎的功能減退了。腎有個功能叫腎主納氣,納氣是跟呼吸深度有關。所以假如腎氣虛除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呼吸的時候很淺,一般叫作呼多吸少,動則氣喘。這個叫腎不納氣。 氣有很多功能,推動、溫煦、防御、氣化、固攝,所謂固攝是對本臟所管的液體有控制作用,腎氣虛控制不住本臟的液體,最常見的就是小便清長、量多、夜尿、遺尿、尿失禁,或尿有余瀝。 男的滑精、遺精、早泄,控制不住。女的也有,長期帶下清稀,這里要注意:如果說時間不算太長的帶下中醫一般算寒濕或者濕熱,但是長時間的帶下清稀則跟男的滑精意義差不多。所以教材中腎氣虛通常表現以兩組癥狀為主,一個是控制不住本臟液體,二是影響呼吸。如果從機理看,還可以有第三組,就是影響水液代謝,比如說水腫。 陽虛則寒,陰虛則熱。其實陽虛跟氣虛有點重疊。陽虛也有功能下降,也就是腎氣虛出現的所有證候,腎陽虛都會出現,但是腎陽虛多了一項寒象,比如說這個人比常人怕冷,或者干脆是腰膝酸冷。 講得簡單一些: 所以補氣藥和補陽藥不太一樣,但是你說可不可以互用,基本上是可以的。比如說人參是補氣藥,你說我陽虛吃人參行不行,可以,雖然對你寒象影響不太大,但是至少你的功能減退部分可以解決。 除了腎氣虛中所列的癥狀外,腎陽虛還有一個最出名的男的癥狀:陽痿。但是要注意:陽痿不一定就是陽虛,陽痿有很多原因,只能說腎陽虛是主因之一,但只是主因。女的跟男的陽痿有個對應癥叫作陰冷,所謂陰冷是性欲淡漠,但是女的陰冷原因比較復雜,不少女的陰冷可能是心理性因素的影響。當然也有屬于腎陽虛的,但是比重沒有男的那么大。 ![]() 陰虛的簡單理解是液體減少。液體減少了制約不住陽,那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熱,表現出來陰虛有幾個熱型:低熱、潮熱、五心煩熱,還有一些癥狀:顴紅、盜汗,因為津液減少了,所以口干、小便短、大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我今天不作詳解,只羅列出來)。 有了這些癥狀最多說是陰虛,不能說腎陰虛。你還要加上腎的定位表現,比如腰膝酸軟、耳鳴。這個時候男的不是陽痿,陰虛則陽亢,所以他應該是陽強。陽強即陰莖容易勃起。 有人說,這不是挺好的嗎?非也,陰虛最后會陰損及陽,導致陽虛,陽虛到最后會造成陰虛,最后的結果是陰陽兩虛。你這個不是真正的強,真正的強是陽盛。那個熱是偏實的,不是偏虛的。 中醫的診斷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中醫診斷怎么回事,就兩個: 定性+定位 比如定性精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你再根據它的定位證候定在哪里,比如剛剛講的腰酸冷、性功能不行那是腎陽虛;如果再來一個大便清稀,就是脾腎陽虛;再來一個容易感寒,就是肺脾腎陽虛。你愛多少就多少。 所以中醫所要學習的因素其實真不算多,常見的數起來無非就風寒署濕燥火,痰飲瘀血結石食滯;加上虛證的氣、血、陰、陽、精虛;加上定位;差不多就這么多,但麻煩處是這些因素可以排列組合。 比如女的最常見的是,肝郁犯脾再化火擾心又兼宮寒,就這么麻煩。上熱下寒,化火擾心是上熱,宮寒是下寒,中焦是郁的,下焦是寒的,上焦是熱的,再來一個脾虛,這是現在女性最普遍出現的一組證候。 “補腎”藥 1 補腎精 腎精虛其實比較正宗的一個方叫作龜鹿二仙膠,它的組成是龜膠、鹿膠、人參、枸杞子。 假如你找不到這個,其實用六味地黃丸也行。六味地黃丸最早出現是在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拿來補腎精的。過了兩百年之后,陰虛火旺的理念比較普及,陰虛的人比精虛的人多,六味地黃丸才慢慢轉型成了補陰。 由于它的藥量不多,便于加減,像后來的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從這個基礎加起來的,它就變成了補陰的主方。這是中藥方劑之中轉型最成功的,但是它可以用來補腎精。 2 補腎氣 補腎氣的就是金匱腎氣丸,但金匱腎氣丸你注意有兩種,現在市場上同仁堂賣的金匱腎氣丸其實不是原版的,因為它多了兩味藥,多了一個車前子和牛膝這其實這個是濟生腎氣丸。
它其實是用了功效好的組方,而用了名頭比較大的名字。但是其他一些廠家產生的金匱腎氣丸,可能就是金匱腎氣丸,沒有牛膝和車前子。 3 補腎陰 腎陰虛就用六味地黃丸。學中醫的精確度再次顯現,陰虛還要分的,比如陰虛火旺就是知柏地黃丸,肝腎陰虛是杞菊地黃丸,肺腎陰虛是麥味地黃丸。 4 補腎陽 腎陽虛除了可以用剛才的金匱腎氣丸,比他更夠力的叫右歸丸(左歸丸補陰的,力量強于六味地黃丸)。如果你覺得還是不夠力,那就用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就是脾腎一起補。你說我還是怕不夠力,那就是附桂理中丸,而且意頭又好。你說我還是怕不夠力,就用湯劑。還是不夠力,加艾灸。 腎除了有藏精功能,還有兩個功能:主納氣和主水(略)。 腎的生理特性 主蜇守衛 主蜇:指腎有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功能。蜇是蜇藏,也就是說,腎喜歡藏,前面講的腎藏精就是藏,所以主蜇主要講的是藏精。提示:補腎的藥最好加收斂的藥!為什么?主蜇,而且一般說,腎無實證,以虛居多,你補了還得固得住,讓它在原位,讓它在蜇的狀態。 守位:腎陽涵于腎中,潛藏不露,以發揮其溫煦與推動作用。守位指的是腎陽。為什么強調腎陽守位,還是前面所言,首先腎陽少,而且位置很重要,腎陽萬一不守位,不守位就會往上,它本身在下部,如果往上,上部的陽本身就有多,它跑到上邊就變成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 ![]() 左邊的圖講位置,右邊的圖是講量 給人的感覺腎是量少位置好,這是它的基調 我們講的守位指的是腎火(陽),要明白這個火,就得知道中醫的幾個相關說法: 什么是壯火與少火? 壯火、少火,這兩個意義不同。少火一般指正常陽氣,壯火一般講多余的陽氣,即病理的邪氣。 什么是君火? “君”,心為君之官,君火指的是心的正常陽氣。注意只能指正常陽氣,比如說心火旺,不能叫君火旺,只能叫心火旺,因為君要正,所謂正人君子,不能歪,一歪就是病理的。 什么叫相火? 相火是可正可歪。相火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相火多了,肝、腎、肺、三焦火等都可以叫相火,但是狹義的相火通常是指肝、腎火。肝、腎火之中再分,雷火和龍火。 什么叫雷火? 這從八卦來的,震卦為雷,配肝,所以雷火指的是肝火。 什么叫龍火? 別以為沒有龍這回事,龍的原生態就恐龍。恐龍是什么動物?三棲動物,它可以是長在水,行于陸地,有部分可以飛,不飛龍在天,劍龍在田。 為什么叫龍火? 別以為沒有龍這回事,龍的原生態就是恐龍。恐龍是什么動物?三棲動物,它可以是長在水,行于陸地,有部分龍可以飛,飛龍在天,見龍在田。 腎主水,火屬陽,陽主動,水中生物之中最動的就是龍,所以用龍火來形容腎中陽氣。 但是到目前為止,你都不能說相火是不好的。相火好與不好,要看有沒有兩個字,多了兩個字就不好了,哪兩個字?——妄動,相火妄動就是不好。妄動就是離位。換言之,相火在本位就是陽氣發揮正常功能,離位了就是病理的東西。 由于肝火與腎火常并而作亂,因此中醫經常雷龍之火,或是龍雷之火并稱。 龍火離位是怎么回事? 有兩種離位法,第一種叫作水淺則龍升,就是我們中醫講的陰虛則火旺。陰是陰液,液態的,水淺則龍升就是水少困不住龍,龍上去了,就是陰虛則火旺。這個治療就是滋陰降火,最常用的方就是之前講過的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是滋腎陰,但是清火的力不強,必須加上知母、黃柏,清火的力太夠。 中藥還有一個方叫大補陰丸,治的也是陰虛火旺。 什么叫“水寒則龍起”? 離位第二種就叫水寒則龍起,其實是有點像擬人化的表達。我們洗澡的時候,假如是在一個浴缸里,什么水溫最適合呢?大概是接近體溫的三十六、七攝氏度是最舒服的,水太熱了,你一下去就彈起來了;水太冷了,是冰水,你一下去一樣彈起,那就叫“水寒則龍起”。 “水寒則龍起”假如用術語來表達就是陽虛陽浮。。 什么叫陽虛陽浮? 這就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個證候——上熱下寒。 注意陽虛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陽虛則寒。陽氣少了,就如太陽不夠,熱量不夠,你整個人就怕冷,所以怕冷是陽虛,一點疑問都沒有。現在最可慮的是上熱下寒。上熱下寒換一種表達叫作真寒假熱。經常覺得自己上火了,但是用清熱藥沒效,用滋陰藥沒效,而且越吃越嚴重,你就要高度懷疑是不是陽虛陽浮。 怎么理解陽虛陽浮? 陽就是陽氣,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氣態,氣態的東西一多就稠密,稠密就內聚下沉,一少了就稀薄,稀薄就上浮外散,變成了陽虛的另外一種表達,就是陽氣上浮外散,表現為上部熱象,外部熱象,內部跟下部是寒象。 虛火實火如何分辨? 其實火的虛實是不難分辨的:假如我從來不上火,現在因為吃了一些上火的東西而出現,那多半是實;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這一類上熱癥狀,但如果喝涼茶,喝的時候好一點,不喝的時候又不行,反復發作。這一定是虛。虛有兩種,一種是陰虛火旺,一種是陽虛陽浮。過于陰虛火旺,我們只前講過,所以這里重心講陽虛陽浮。 我們用卦來表達 不懂卦,但至少懂兩個概念——乾坤
![]() 上面三個陰爻是坤卦,下面三個陽爻叫乾卦——上坤下乾 ![]() 上面陽爻是乾卦,下面三個陰爻叫坤卦——上乾下坤 你看這兩個卦,哪個更好? 一般人會直覺覺得應該是第二個好——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上,地在下,好像很正常,但是在《周易》里面它給轉了意思,乾為天,天屬陽,坤為地,地屬陰,陽是主升,陰是主降的。 陽在上而升,陰在下而降,這變成了陰陽分離,陰陽一分離沒有相互起作用,因為兩者離開了,沒有相互起作用,那就不構成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等等關系,你是你,他是他,兩者之間沒有互動,不會產生任何關系、任何變化。 上面是陽,下面是陰,叫否卦;但上陰下陽則是泰卦,否極泰來。為什么否極泰來?當陽在下,陽自下而升;陰在上,陰自上而降,陰陽就發生了關聯,一有關聯就互動起變化,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全部都出來了,這種叫作陰陽交感。 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因為否極泰的理念在古代經常是用來治國的——國泰民安!如果代表君主的乾高高在上,那下面的坤就代表老百姓,老百姓在下。從卦象看就是君主居上不能下來了解民意,民意在下也不能上達天聽,上下溝通不好,這個國家就治理不行。 但假如反過來,乾下坤上的泰就代表君主能下來了解民情,民情民意能上達天聽,上下溝通,體現出以民為貴,以民為本就國泰民安。 把這個意念一轉到中醫就是陽氣在下部,陰在上部是最好的狀態,因為陰是液體,液體是從上而下灌溉全身最合理,陽氣是火,火自下而上溫全身最合理。但你顛倒過來了,陽在上,陰在下,那就是剛才講的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的表現 最常見的是:反復發作性的口腔潰瘍、舌瘡、失眠、慢性咽炎的咽喉灼熱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等、失眠這一系列上熱證候。 但是有這些癥狀不能說就是上熱下寒,必須有下寒的表現,比如比常人怕冷,又比如飲食耐溫不耐寒,吃溫的東西舒服,吃涼的東西不行。甚至熱飲不行,涼飲不行,其實也很可疑的。因為一吃熱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傷下陽。
上面睡不著,下面冷的,就是上熱下寒。如果你有了這類證候基本上可以判斷是上熱下寒,但假如我們還覺得肯定的還不夠徹底,那簡單,看他既往的治療經過,假如用過清熱藥無效,用過滋陰藥無效,而且發作頻率越來越頻,基本上九成九就是陽虛陽浮了。 陽虛陽浮還分程度,像上面的否卦,我們覺得不是那么理想,但如果按以往往教科書的陰陽平衡來理解,就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因為陰陽平衡在教科書里面給人的感覺,就是陰陽的量大致一樣。但你有沒有發現就量而言,否卦跟泰卦一樣的,都是三陰三陽,就量而言他們都是平衡的,但是位置卻不一樣,由于位置的不同,就帶來了功用上的一個合理一個不合理的問題。所以應該說:陰陽平衡除了量的問題,還有一個位置問題相應考量。 ![]() ![]() 這兩幅卦,越往后陰越多陽越少,也就說陽虛陽浮有程度之差,像張仲景《傷寒論》里面的通脈四逆湯那一類方是治療程度重的,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見到的陽虛陽浮是程度比較輕的,就以剛才講的上部熱象為主,加有下寒。
實際上,沒有虛不受補的人,只有不會補的人。哪有什么虛不受補,如果一吃這種溫的東西就上火,要不就是你補錯了,比如陰虛你當作陽虛來補,那肯定不行;要不就是陽虛陽浮你就直接單純地補陽了,那也不行。要訣是:你補陽的同時,要把陽氣拉下來,中醫叫作潛陽。你上部多,下部不夠,干嘛要浪費能源?用清熱是浪費能源的,因為你把它清掉了。但是你是上面多,下面不夠,把它拉回來就對了,廣東話叫拉上補下,這樣既補了陽,也不容易上火。 把陽氣拉回來的最簡單的方法,除了艾灸涌泉,還有一個泡腳,還有一個把肉桂粉調成糊狀貼到腳板底,肉桂粉調成糊狀用醋或者是蜂蜜,你用什么膠布黏上去是你的事了,這種膠布淘寶上應該有,你貼到腳板底,失眠的人大概50%能好轉,有的當天就見效了。 還有一個關鍵,人的陽氣是怎么走的呢?——人哪里動,陽氣往那里去。你說我們現在動哪里,我們現代人主要是動腦,你一動腦陽氣直奔上部,你不陽虛陽浮才怪。所以應該動哪里?你應該動腳,怎么動腳,走路,重新學走路。
而且說老實話,老師上課一站,精氣神就出來;你如果是坐在那邊往往是無精打采的,很難提起精氣神。另外更好的就是站樁,一站樁五六分鐘陽氣就下去,站樁本來就有一個下沉感。有人說很忙,但你不是每天對著電腦嗎?你不能把凳子挪開5分鐘?看電視的時候不能站一站嗎?不用你很多時間。 站樁、走路、艾灸涌泉、肉桂粉貼涌泉,這樣做大部分火就能歸元,你甚至可以不吃藥。如果陽虛陽浮較重的,用藥補陽時就還得注意加潛陽藥,別如龍骨、牡蠣、龜板這種質地比較重的中藥把它往下拉往下潛。 “ 你有沒有發現: 中醫其實是圖像化很強的醫學 所以很多東西你純粹用文字來表達不一樣 你加上圖像就簡單了 所以中醫學其實不難學 其實可以套用現在網絡經常的一句話 ——有圖有真相 中醫就是這樣的! 腎為水火之臟、腎氣宜升(略) ![]() 潘毅 教授 正安文化特約老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習醫從醫30余年,具有豐富的教學與臨床實踐經驗。多年沉潛醫易相通之道,著有《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講課旁征博引,深受喜愛,曾榮登2009年全國醫學專業最受歡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歡迎十大教授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