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長得好看的醫學生都置頂了青橘校園
[刪]大綱刪除內容 [新]大綱新增內容 第七章 肢體經絡病證(上) 第一節 痹證 一、概念 【痹癥】:是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引起以肢體關節疼痛、腫脹、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二、歷史沿革 a.《素問》→“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b.《內經》分五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三、病因病機 ⑴.【病因】→ ①外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其中以風為主,常夾雜它邪傷人。 a.風寒濕邪:居處、勞動環境寒冷潮濕,如坐臥濕地,涉水淋雨,或長期水下作業,或出入于冷庫,或陰雨潮濕季節感受寒濕之邪。此外,還可因地區條件影響,如北方多寒冷,東南多潮濕,均可因風寒濕邪入侵而致病。 b.風濕熱邪:外感風熱,與濕相并,或風寒濕痹,郁久化熱,而致風濕熱合邪,痹阻經絡、關節為患。 ②內因→正氣不足。 a.勞逸不當 :勞倦過度,耗傷正氣,機體防御功能低下,或勞后汗出當風,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虛入侵。 b.體質虧虛:素體虛弱,平時缺少鍛煉,或病后、產后氣血不足,腠理空疏,衛外不固,外邪乘虛而入。 【注】 *此外,恣食甘肥厚膩或酒熱海腥發物,導致脾運失健,濕熱痰濁內生;或跌仆外傷,損及肢體筋脈,氣血經脈痹阻,亦與痹證發生有關。 ⑵.【病機】→外邪侵襲肢體,經絡閉阻,不通則痛。 四、治療原則 痹癥以風、寒、濕、熱、痰、瘀痹阻經絡氣血為基本病機→治則:祛邪通絡。 a.根據邪氣的偏盛,分別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行瘀,兼以舒筋通絡。 b.久痹正虛者,應重視扶正,以益氣養血、培補肝腎為法。 c.虛實夾雜者,宜標本兼顧。 [2008.162祛邪通絡、養血活血、溫補腎陽、健脾益氣] 五、轉歸預后 ①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避免久處濕地、感受風寒濕邪; ②注意生活調攝,加強鍛煉,調護正氣; ③水下或潮濕環境中作業,應加強防護; ④痹證初發,應積極治療,防止病邪傳變,疼痛劇烈、病情較重者應臥床休息; ⑤關節畸形、活動不利者,應防止跌撲,以免發生骨折。 六、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病邪的偏盛→游走不定者為行痹,屬風邪盛;痛勢較甚,痛有定處,遇寒加重者為痛痹,屬寒邪盛;關節酸痛、重著、漫腫者為著痹,屬濕邪盛;關節腫脹,肌膚掀紅,灼熱疼痛為熱痹,屬熱邪盛。關節疼痛日久,腫脹局限,或見皮下結節者為痰;關節腫脹,僵硬,疼痛不移,肌膚紫暗或瘀斑者為瘀。 ②辨虛實→初起以邪實為主;病久多正虛邪實,虛中夾實。 2.證治分類
【注】 [2010.67]久痹風寒濕偏盛不明顯者蠲痹湯主之。 [2008.162]痹癥的治法有:祛邪通絡、養血活血、補腎溫陽、健脾益氣。 [2016.167]痹癥遷延不愈,可出現的病理變化為 :氣血不暢,痰瘀阻絡;病邪入里,內舍臟腑;正氣耗傷,氣血不足。 第二節 痿證 針灸治療→[合谷 曲池 足三里 三陰交] 一、概念 【痿證】: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 二、歷史沿革 a.《素問》→病因病機→“肺熱葉焦”。 b.《素問》→提出“治痿獨取陽明”。 三、病因病機 ⑴.【病因】→[2012.164] ①感受溫毒:溫熱毒邪內侵,或病后余邪未盡,內熱燔灼,傷津耗氣,肺熱葉焦,津傷失布,不能潤澤五臟,五體失養而痿弱不用。 ②濕熱浸淫:久處濕地或冒雨涉水,感受外來濕邪,郁遏化熱,濕熱浸淫經脈,營衛運行受阻,氣血運行不暢,致筋脈失于滋養而成痿。 ③飲食毒物所傷: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思慮過度,中氣受損,脾胃受納、運化、輸布功能失常,氣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無以濡養五臟,以致筋骨肌肉失養;或飲食不節,嗜酒辛辣,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痰濕內生,阻于經脈,肢體失養,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觸毒性藥物,損傷氣血經脈,經氣運行不利,脈道失養,亦可致痿。 ④勞病體虛:先天不足,或久病體虛,傷及肝腎,精血虧虛;或勞役、房事太過而傷腎,耗損陰精,腎水虧虛,筋脈失于灌溉濡養,發為痿證。 ⑤跌撲瘀阻:跌仆負重,頸腰受損,瘀血阻絡,新血不生,肢體失養;或產后惡露未盡,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氣血瘀阻不暢,脈道不利,四肢失于濡潤滋養,發為痿證。 ⑵.【病機】→五臟受損,精津不足,氣血虧耗→肌肉筋脈失養。 四、治療原則 ⑴.虛證:扶正補虛為主。 ①脾胃虛弱者→益氣健脾。 ②肝腎虧虛者→滋養肝腎。 ⑵.實證→祛邪和絡為主。 ①肺熱傷津者→清熱潤燥。 ②濕熱浸淫者→清熱利濕。 ③瘀阻脈絡者→活血行瘀。 ⑶.虛實兼夾者→扶正與祛邪并施。 【注】 *《內經》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治則,重視調治脾胃。痿病不可妄用風藥,這是另一治痿原則,因治風之劑,皆發散風邪、開通腠理之藥,若誤用之,陰血愈燥,釀成壞病。正如《丹溪心法·痿》云:“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span> 五、病證鑒別[痿證&痹證]
六、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臟腑病位→初起見發熱,咳嗽,咽痛,或在熱病之后出現肢體軟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四肢痿軟無力,神疲肢倦,納呆便溏,下肢微腫,病位多在脾;下肢痿軟無力明顯,甚則不能站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病位多在肝腎。 ②辨標本虛實→以虛為本,或本虛標實。感受溫熱毒邪,或濕熱浸淫者,屬實證。熱邪最易耗津傷正,故早期常見虛實錯雜。內傷積損,久病不愈,主要為脾胃虛弱和肝腎陰虛,屬虛證,但又常兼夾郁熱、濕熱、痰濁、瘀血,而虛中有實。 2.證治分類
七、臨證備要[新] ①祛邪不可傷正,補益防止助邪。 ②重視調暢氣血。吳師機所言:“氣血流通即是補”。 ③“治痿獨取陽明”。指采用補益脾胃的方法治療痿證。 ④配合針灸治療。 第三節 腰痛 一、概念 【腰痛】:指因外感、內傷或挫閃跌撲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腰脊以及腰脊兩旁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 二、歷史沿革 a.《素問》→“腰者,腎之府”。 b.《金匱要略》→“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三、病因病機 ⑴.【病因】→ ①外邪侵襲:六淫之中以濕邪致病者為多,但濕有風濕、寒濕與濕熱之不同。若因勞動后汗出過多或冒雨涉水,濕衣裹身,或汗出當風受寒,或久居寒冷濕地等,均可致寒濕入侵,留著腰部。長夏濕熱交蒸,感受其邪,或膀胱濕熱,由腑及臟,以及寒濕日久郁而化熱,則濕熱內蘊,阻遏經脈,亦可引起腰痛。 ②閃挫跌撲:暴力扭轉,墜墮跌打,或體位不正,用力不當,屏氣閃挫,導致腰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阻滯不通,瘀血留著而發生疼痛。 ③年老久?。?/span>老年腎氣虛衰,精血虧耗,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欲過度,或多種慢性疾病,遷延日久,導致腎虛精虧,不能濡養經脈而為腰痛。 ⑵.【病機】→經脈痹阻,腰府失養。[2008.71] 四、治療原則 總則:腰痛治療當分清標本緩急。 ①邪實者→祛邪通絡→寒濕宜溫化,濕熱宜清利,血瘀當活血。 ②正虛者→當補腎益精,或溫陽益氣,或滋陰養血 ③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者→分別主次,兼顧用藥。 ④實證經治邪去大半后,酌予補腎培本,以求鞏固。 【經典】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驈臉耍驈谋荆F無失其宜而已。” 五、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①辨邪實與正虛→邪實者,病史短,發病驟急,痛勢劇烈,拒按,多由外邪所致。正虛者,病史久,反復發作,痛勢綿綿,喜按,多由腎虛所致。 ②分清病理因素→腰痛酸脹重著,屬濕;兼有冷感,得熱為舒,屬寒濕;腰痛兼有灼熱感,為濕熱;腰痛如錐如刺,難以轉側,動則痛劇,為瘀血;腰痛酸軟無力,勞則為甚,多屬腎虛。 2.證治分類
【注】 *[2009.170]腰部隱隱作痛,酸軟無力,纏綿不愈,心煩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療宜選:左歸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2012.165]腰痛腰酸,不耐久立,遇勞增劇,時發時止,舌淡,脈細者,治療可選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 *左歸丸與右歸丸的鑒別:左歸丸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治療真陰不足證。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益髓,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 六、臨證備要[新] ①善用活血化瘀藥。 ②重視原發疾病的針對性治療。 ③臨證強調綜合治療。 ——內容來自《中綜知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