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1974年出土于廣西武鳴縣馬頭鄉全蘇免嶺
廣西出現青銅器的時間稍晚。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商代晚期的,著名的有武鳴縣和興安縣出土的銅卣。銅卣是盛酒器,武鳴銅卣器身和器蓋都有較高的扉棱,腹部飾獸面紋和夔紋,蓋內有“□”字族徽,有明顯的中原文化色彩,應是從中原內陸傳來的。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逐漸多起來,荔浦縣、陸川縣、賓陽縣都出土過西周銅尊,上林縣出土過西周銅壺,還有灌陽縣的銅鐃,賀州市的銅镈,忻城縣、橫縣、北流市、賓陽縣、岑溪市的銅甬鐘,武鳴縣、灌陽縣的銅戈,柳州市的角形器等。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更多一些,南寧市、賓陽縣、橫縣、武宣縣、柳州市都有銅甬鐘出土,恭城瑤族自治縣秧家村金堆橋一座春秋晚期墓出土青銅器33件,包括烹飪器、酒器、樂器、兵器和生產工具。 其實,早從西周時期開始,廣西本地就能自己鑄造青銅器了。1985年在武鳴縣馬頭鄉元龍坡發掘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濃厚的銅器,如喇叭形內銜鷹嘴鉤舌的圓形器、斜刃鉞、新月形刀、桃形鏤空血槽鏃,同時出土了一批與此相關的砂石鑄范,有的圓形器、鉞、刀、鏃,放入石范中正好吻合,證明就是利用這種石范澆鑄出來的。這是本地鑄造青銅器的鐵證。 戰國時期,生活在廣西的主要部族是西甌和駱越,雖然已進入鐵器時代,但仍大量生產和使用青銅器。平樂縣銀山嶺、賀州市陸合、岑溪市花果山、象州縣下那槽、賓陽縣韋坡、武鳴縣安等秧嶺、田東縣鍋蓋嶺、虎頭山、南哈坡、大嶺坡等地的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都有不少青銅器出土。其中盤口鼎、扁莖短劍、人面弓形格劍、竹葉形刮刀、雙肩鏟形鉞、靴形鉞、柱形器、羊角鈕鐘、銅鼓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人面弓形格劍是劍身鑄有人面圖案,劍格彎曲如弓的一種特殊短劍。這種銅劍僅見于戰國時期的嶺南地區,廣西的田陽縣、柳江縣、貴港市、靈山縣等地已有發現。柳州市木羅村劍無劍首,劍莖上端開叉,劍格兩端微翹,劍身人面紋的眉、目、鼻、口清晰。靈山縣石塘鄉銅劍劍首并列兩個圓環,劍莖扁體實心,上端兩側飾齒狀扉棱,前后兩面飾三組雙體云紋,下端前后兩面正中由六道陰線隔開,各施一道卷云紋,劍格兩端上揚,劍身人面圖案以平凸寬體構成,眉、目、鼻、口為凹線構成,上下左右還有其他紋飾。 羊角鈕鐘是戰國至西漢流行于嶺南地區的一種民族打擊樂器。廣西的浦北縣、容縣、貴港市、西林縣、柳州市、恭城瑤族自治縣都有發現,有的成組出現。同一組的羊角鈕鐘往往形體大小有差,音頻高低有別,可以成組演奏,也可以與銅鼓和其他樂器伴奏。 銅鼓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禮樂器和權力重器。廣西是蘊藏古代銅鼓數量最多、品類最齊全的地區。廣西最早的銅鼓出土于田東縣林逢鄉和同村大嶺坡春秋晚期墓和祥周鄉聯福村南哈坡戰國早期墓。這種銅鼓鼓面小,鼓胸外凸,鼓腰極度收束,鼓足短矮,足沿外撇,鼓耳細小,紋飾簡樸,顯得原始粗獷。 漢代銅器造型一改商周時期的莊重古樸之風,更加靈巧輕便。廣西流行的銅器,除前面說到的羊角鈕鐘和銅鼓以外,還有直筒形鐘、附耳銅桶等。直筒形鐘是與銅鼓等合奏的樂器。附耳銅桶可能是盛酒器或量器,紋飾與銅鼓紋飾極相似。由于秦的統一,漢越文化進一步融合,漢墓隨葬器物大部分已與中原內陸無別。貴港市西漢前期墓出土的彩繪漆畫銅器則引人注目。其中一件漆繪銅盆,口沿上繪菱形圖案,腹內壁繪龍、魚和卷云,腹外壁繪四組敘事畫,描繪一場格斗的情景;一件漆繪竹節形提梁銅筒,從上到下畫滿漆畫,內容有人物、禽獸、花木、山嶺、云氣,構成多層次的完整畫面。 漢代的青銅燈具也是異態紛呈。就廣西出土的而言,有植物形的,有動物形的,有人體形的。貴縣羅泊灣1號墓的九枝燈做成扶桑樹形,主干上分3層向外伸出9條枝丫,主干頂端置1只金鳥形燈盤,9條枝頭上各置1只桑葉形燈盤。 10只燈盤同時點燃,火樹銀花,光彩奪目。興業縣龍安鄉的羊形銅燈塑做成一只跪臥的山羊,羊背以水平割開,翻轉到羊頭上,成為燈盤,熄燈之后,再將燈盤倒轉,復于原位,又成一只溫馴的山羊塑像。合浦縣望牛嶺的鳳凰形銅燈,雌雄一對,都做成雙足并立,扭頭回望的鳳鳥形,背上置燈盤,口銜喇叭形燈罩,正好罩在燈盤上方。當蠟燭點燃時,煙灰通過燈罩納入頸部的煙管,導入鳳的腹腔,防止煙塵污染空氣,既科學,又美觀。梧州市大塘的猴形銅燈,底座浮雕3人騎獸奔馳,其上跽坐著一對背靠背的連體猴,猴頭頂一柱,柱上塑一條昂首仰天的龍,承托圓形燈盤,很富有神話意味。 銅鏡是照臉飾容的用具。我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有銅鏡了。廣西出土最早的銅鏡是戰國時期的楚式鏡,大量的銅鏡則見于漢代墓葬中。這些銅鏡有的裝飾各種神獸、花草紋飾,有的鑄有紀年銘文和吉祥語銘文,是研究當時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貴港市出土的三國孫吳“黃龍元年”銘銅鏡,與湖北鄂城出土的一面銅鏡的大小、形制、圖紋、銘文完全相同,是難得的“同范鏡”。 用銅鑄造印章始于戰國時期,廣西漢墓中出土不少銅印。按印鈕來分,有龜鈕、壇鈕、橋鈕、瓦鈕等多種形式,但都是私印,其中“丁莫當”印是內外二重的套印。唐、宋、元、明官印也時有出土,如永福縣的唐“純化縣印”,隆安縣的唐“武夷縣之印”,南寧市的宋“廣南西路駐泊兵馬都監記”,桂林市的宋“靜江府賣鈔庫之記”,田東縣的元“平祥土州之印”,桂平市的明“潯州衛中千戶所百戶印”,寧明縣的南明“遷隆州印”,橫縣的南明“援江將軍之印”和玉林市的南明“平東將軍之印”等等。 青銅在古代還大量用來鑄造錢幣,外圓內方的銅錢在我國流通了2000年。唐王朝曾在桂州(今桂林)設廠鑄錢,宋王朝在梧州市設立錢監,每年鑄錢18萬緡。由于宗教活動的需要,銅還用于鑄造廟堂里的鐘和佛像。1987年在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江中撈出一口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銅鐘,重187公斤,而留存于容縣經略臺的唐“貞元十二年”(公元 796年)的銅鐘重1750公斤,在浦北縣泉水鄉舊州古遺址出土過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的銅鐘。 隨著時代的進步,鐵器大量生產和使用,青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漸衰落,不再像先前那么重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