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初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氣溫仍然很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常有“秋老虎”出現,是疾病的多發季節,所以保健尤為重要。秋季養生,凡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應以養“收”為原則。 起居養生——早臥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生發、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對預防秋冬季節的呼吸道病變大有裨益。 運動養生——適可而止 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適當的運動鍛煉,能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但切勿大汗淋漓,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即可停止,此時能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更不宜過量運動。對于身體健康者,可從立秋起就嘗試冷水浴鍛煉。 飲食養生——補而不膩 “一夏無病三分虛”,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進補、調養保健身體十分必要。秋季氣溫仍然較高,進補宜清補。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 “清補”當忌辛辣、生火助陽或肥甘油膩、生痰助濕類食品,但并非禁忌葷食; 陰虛體弱者在安排膳食時,可以選食瘦豬肉、鴨肉、兔肉、雞肉、咸鴨蛋、鮮魚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 脾虛的老人應選食有健補脾胃、化除濕邪、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補益食品,常用的有赤小豆、薏米仁等,將其煮爛,加糖服食,是良好的滋補食品; 此外,可常飲冬瓜湯、百合湯、紅棗湯、綠豆湯等,以解暑止渴、生津涼血。一般而言,食補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如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立秋之后不比夏季,蕭瑟秋風吹出些許寒意,此時更是溫軟腸胃的關鍵時刻,不要貪吃各種油膩辛辣的食品。而是要選擇采用一些清熱透熱的方法,配合一些滋補津液的藥材,比如生地、玄參、石斛、沙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