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在中國作為銀元的輔幣,本應是一種固定的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但它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卻經歷了升值—貶值—消亡的過程,特別是在1939年。一方面,由于各大資本主義國家加強軍火工業,大量收買銅錢,因此世界銅價上漲;另一方面,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后為了抗日及內戰,也大量搜集銅元,一些奸商囤積居奇,致使銅元在許多地區非常緊缺。當局雖鑄新幣代替,但還是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各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臨時代用幣,最引人注目的是廣西曾以印花、郵票代替銅元流通。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商品經濟不甚發達,人們在交易中主要使用銅元,1939 年初銅元在該地區日漸緊缺,商品交易受阻。為了解決輔幣奇缺的問題,同年6 月21 日,桂系省政府召開了第415 次常會,省財政廳長黃薊提議:“近來市面,因銅元來源斷絕,零星找補至感困難,擬由政府明令以一、二分印花、郵票代替。 廣西民國火車圖印花稅票二分(桔紅色) 廣西民國火車圖印花稅票一分(草綠色) 廣西民國鐵塔圖印花稅票二分(紫色) 廣西民國鐵塔圖印花稅票一分(綠色) 民國烈士郵票28 分廣西改2 角(灰色) 民國烈士郵票13 分廣西改2 角(綠色) 民國烈士郵票13分廣西改2 角(綠色) 民國烈士郵票21 分廣西改2 角(灰色) ”會議決議:“凡角以下之找補,得以一、二分印花、郵票代替銅元,收款人不得拒絕。”6 月底發出通令后,在廣西境內流通領域引起混亂,為了便于使用,部分商民將印花、郵票粘貼在紙板等物品上,有的因票面污損而拒收,于是省政府又在7 月份發出財地字第5109 號代電,煞有介事地解釋關于使用印花、郵票可能引起污損等若干疑義和問題,提出六點具體意見:印花、郵票隨時可用,人民收入時如盡先用去,自無污損之虞;印花、郵票非專供替代銅元使用,毋庸粘貼硬紙,以免防礙其用途等等。 由于此政令不符合商品經濟發展規律,商民怨聲載道,不久民國政府發行了大面額鎳幣和“黨徽布圖”一、二分銅幣(圖255 至257),此項政令隨即作廢。廣西省政府這一政令雖僅幾個月的時間,卻在商品經營活動中留下了不良的影響。由政府明令以印花、郵票代替輔幣作為流通手段,實開印花、郵票充當貨幣之先河,也算古今中外貨幣史上的奇聞吧! 民國二十九年黨徽布圖一分銅幣 直徑:15 毫米 民國二十九年黨徽布圖二分銅幣 直徑:18.3 毫米 民國三十年孫像布圖半圓鎳幣 直徑:28 毫米 (本文選自張培林《銅元探究與收藏》一書) |
|
來自: 昵稱735752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