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晚,舞劇《庫布其》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作為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的首場演出,為久居城市中的我們帶來一場醒世的視覺盛宴。
庫布其·中國第七大沙漠
舞劇《庫布其》源自鄂爾多斯同名的庫布其沙漠。“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它地處黃河下像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列中國第七大沙漠。
從包頭往南,經過黃河大橋,穿行鄂爾多斯高原,南行約50公里,便到庫布其沙漠這里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漠。
今天的庫布其,沙漠植被在沙丘周圍形成一道道綠障,七星湖在耀眼的陽光下閃著粼粼波光。
經過草原兒女近30年的不懈努力,曾經飛鳥難越的死亡之海,變成了鳥語花香的綠洲。
濃郁的草原文化
舞劇取材于庫布其沙漠當地流傳的寓言故事。廣袤的草原上,人與神奇花和諧共生,美麗的神奇花孕育著草原生態,救死扶傷,貪婪的人兒卻在被神奇花治愈后心生貪念,搶奪神奇花并傷害了守護的草原之子,原本生機盎然的草原轉瞬間變成了荒涼的沙漠,……最終,盜花賊幡然悔悟,大家攜手恢復草原生態,神奇花還能重新綻放草原嗎?
天人合一的草原信仰
長生天是蒙古族的自古的崇拜,草原是游牧民賴以生存的根基,悠揚的長調、馬頭琴音是與自然對話的方式,草原人自古以來信奉自然的恩賜,探究著天人共生的和諧觀念,舞劇《庫布其》正是基于草原人對萬物靈長的大愛相惜,呼吁著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
本土文藝工作者的集體創作
《庫布其》的劇本由鄂爾多斯本土文藝工作者集體創作,國家一級編導何燕敏攜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編創人員創排,舞蹈演員王金格、侯嘉麗、趙磊、布和夫、阿格爾、朝魯門巴特爾領銜主演。
2017年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對該劇進行了新一輪的修改,經過精心的編排和雕琢,如今的《庫布其》,將以最完美的身姿展示在觀眾面前。
極具草原風情的現場
以揚琴、馬頭琴為主的蒙古族樂器,譜成了時而悠揚、時而激越的主旋律;剛柔并濟、熱情奔放的蒙古族舞姿,讓人領略了鄂爾多斯的草原風情;色彩鮮艷的蒙古族服飾,有濃厚地域氣息的裝扮,讓人仿佛置身庫布其沙漠;舞蹈演員的一顰一蹙,一悲一喜,劇情的跌宕起伏,時時刻刻牽動著觀眾的心。
舞劇最終,人類從教訓中覺醒,認識到只有正視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并用至善大愛才能保護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讓不少觀眾感受到了環境保護的責任重大。歷時四年的匠心巨制,民族寓言舞劇《庫布其》既體現了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又詮釋了鄂爾多斯人民在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互補互助。如今水草豐美的鄂爾多斯更是成為了代表中國向世界播撒綠色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