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愛上了菊花,眼睛就亮了。山藥愛上了靈芝,血糖就低了。三七愛上了山楂,血壓就降了。我愛上了《傷寒》,百病會治了。 ——題記 一直以“上以遼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常全,以養其身”為學習中醫之路上的座右銘。只知它來自仲景前輩原序《傷寒》。卻不知學習《傷寒》真有此神奇之處。很有幸,假期利用閑暇之余,跟隨鮑老師網絡課程學習《傷寒》。 初建六經辨證思維,對于我們初入《傷寒》之門來說很重要。其次要懂“先辨六經,再辨方證。通過鮑老師整理自己學生時代的一些自己就診的病例,似乎將我帶入了一個六經辨證治病的新天地。只要你六經辨對,方證辨對。那就診病人確實能達到覆杯而愈,效如桴鼓的效果。感覺用“六經辨證”的方法去治病,思路會比較清晰明了,更能抓住病的主要誘因。上學期學完方劑還是比較迷茫的,想試著給身邊的人看病,卻不敢輕易下手。但學習了六經辨證就不一樣了。這對于我學習中醫,樹立了更堅定的信心,同時也增強了學習《傷寒》的熱情。 通過,對治療六經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厥陰病的細致學習,發現有些病可能并沒有那么“單純”。它是很復雜的,有兩經合病的,也有三經合病的。例如少陽與陽明合病,少陽與少陰合病,三陽合病等等。而我們在辨病中真的需要雙慧眼,在注重整體觀念的同時,能抓住主要的病證所在。再根據老師所講的“走一步,看三步”的理論實踐體系,把握病的動態規律,就能更準更穩更好的解決這些錯綜復雜的病。當然在這之前,你作為醫生要抓住病人的心,這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患者最痛苦的癥狀。此外,我們要拒絕教科書式看病,而是要活用經方,圓機活法。.寒熱藥物要靈活運用,患者出現錯中復雜的寒熱病癥,所以開的藥物寒熱藥物混用,我感覺還是要分清寒熱輕重,比如患者內蘊濕熱,衛表氣虛,表現為怕冷,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等等熱象偏重,我們就要以清熱化濕為主,溫陽固表為輔。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只有才高識妙,才能探其理致。鮑老師在精學《傷寒》的同時加入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臨床運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同時在授課中也讓我們這些中醫學子受益匪淺。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52.經方方證與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