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的運行在《黃帝內經》里記載的比較復雜,它的運行規律可歸納為三方面。 第一種循行,衛行脈外,與營氣并行,這是一條路線。與營氣并行,就是按照上面所說的營氣路線,十二正經,其中還有兩個分支。只不過“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當然可以內外相貫,脈內之營也可以出于脈外作為衛,脈外之衛也可以入于脈內成為營,陰陽相貫,這樣運行。 第二種循行,可以說是衛氣循行的主體路線。 就是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各二十五周。《靈樞·衛氣行》專篇論述了衛氣的晝夜運行的路線,它說:“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臟”;又說“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心,心注肺,肺注肝,肝注脾,脾復注于腎為周”。“常從足少陰注于腎”,這是說衛氣運行從陽入陰,首先要從足少陰經入于腎。也就是說,衛氣運行于陽的時候,每一周都要交會足少陰腎一次。不是白天衛氣只在陽經循環,它在陽經每轉一周,都要交會腎經一次,陽氣才取得腎精的支持與滋養,不然陽氣不停地消耗,就會枯竭。陽氣需要陰精的滋養,“陽根于陰”。(同樣道理,營氣的循行每一周都要從肺經開始,肺主氣,營屬于陰,必須要有肺氣不斷地推動和支持,“陰根于陽”) 這個就是衛氣的運行示意圖。它是衛氣運行的主體路線。 平旦從足太陽經目內眥的晴明穴開始,衛氣到這時,眼睛就睜開了。從足太陽到手太陽、足少陽、手少陽、足陽明、手陽明,循著這六陽經一周。每一周下來,要通過陽蹺脈交會足少陰腎經一次,然后通過陰蹺脈回來,再到足太陽。所以行于陽是二十五周,從足太陽經開始,每一周都要交會足少陰腎一次,以取得腎精的滋助。這是衛氣白天運行的路線。 衛氣夜里的運行路線是:衛氣白天運行二十五周之后,又通過陽蹺脈到達于足少陰,從少陰注于腎,再入心、肺、肝、脾。夜里在五臟運行二十五周。 夜里在五臟運行二十五周之后,平旦又從脾運行到足太陽膀胱經了。又運行于陽了,這樣有規律不停地運行。 第三種,衛的散行。衛氣行于脈外,有一部分是“散行的”,沒有一個標準的路線可描述。散哪里呢?散于肌肉、皮膚、胸腹、臟腑。也就是說,無處不到。《靈樞·邪客》篇說:“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彯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首先因為它是剽悍之氣,不適循著脈行,既先行又是四散開。“四末”,手足四末,皮膚、分肉之間,這是一個解釋。《素問·痹論》又說:“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這兩段話聯系起來看,就是衛氣散到全身,對全身各處起到溫煦的作用。后世所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煦”就是溫煦,全身各處都得有溫暖之氣。臟腑、肓膜、皮膚,都需要有衛氣的溫養。因此,衛氣有“散行”的特點。 這是衛氣運行規律的三個方面,都是依據《黃帝內經》的經文作為依據的。因為認識的不同,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見解。 最近在研究推拿,近來在深圳星海名城,如果有附近感興趣的,可以入群交流。為了方便管理,特設定一個qq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