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泰達文化大講堂,我們有幸請到了張紅星教授來為我們講解古今文經的流派之爭。 中國經典浩如煙海,至清乾隆年間,紀曉嵐領命編撰四庫全書,分之為《經》《書》《子》《集》四大類。而我們要講的就是《經》的古今文之爭。 首先,我們先明確這幾個問題: 什么是今文經?什么是古文經? 什么是今文經學?什么是古文經學??? 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多以六國文字書寫)。 始皇帝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 如漢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征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后獻給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那么相對應,分別研究這兩門學問的學者各執己見,這就有了流派之爭。簡單的說:? ?
起源和發展? 秦之后,因戰亂,眾多儒家經典和儒家學問同時消失。少數的耆老開始講學,而儒家經書也在口耳傳授之際以漢代通行的隸書體文字寫成。 今文經學于西漢初期慢慢開始發展,及漢文帝時期,已立有今文經博士官。 漢武帝時,今文經學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被漢武帝采納,于是今文經學開始廣泛流傳,盛極一時。? 漢哀帝時,劉歆領命校秘書,發現古文經文字與當時立于學官的今文經博士本有異。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余,殘闕不全。基于此,劉歆請立古文經《毛詩》、《左傳》、《逸禮》等于學官。?(劉歆可以算是古文經學的奠基人) 王莽篡政立新朝后,同意立古文經博士官,古文經學在新朝開始盛行。 及漢光武帝劉秀建東漢于洛陽,又廢古倡今。?但之后今文經學日益衰落,古文經學慢慢崛起,出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古文經學家,如賈逵、馬融、鄭玄等人。 到了清朝,今古文之爭又起,魏源、康有為等人主張變法,大力提倡今文經學。
近代今古文之爭? 其實無論是兩漢,還是晚清民國時期,今古文之爭都代表著門戶之見,利益之爭。 錢穆先生也說“···兩漢經學之今、古文問題···各持門戶,互爭是非,渺不得定論所在”。 兩漢間,大儒之間的今古文學之爭,可直接上升為政治斗爭,甚至可以說,不詳說當時的政治風向,就無法懂得兩漢今古文學爭論的要點。? 晚清,今文學派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一書中,大肆攻擊劉歆,認為歷代古文經學尊崇的經典《周禮》、《毛詩》等為劉歆偽造,其目的是為了幫助王莽篡政。? ?? 后錢穆先生在《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書中,列舉康說不可通二十八條。? “···歆(即劉歆)領校五經未數月,即能偏偽諸經,不可通二也···”? “···歆之爭立古文諸經,王莽方退職,絕無篡漢之象,謂歆偽諸經,將以助莽篡乎?不可通十一也···”? 凡不通者二十八條,有理有據,這一點,我同錢先生。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東亞史研究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