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經學的演變 《辭海》“經”字的含義: 一是指歷來被尊崇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記載一事一藝的專書;另外則是指舊時圖書目錄中的儒家經典部分。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十三經”。“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早期的儒家經典并不是這十三經。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孔子返回魯國編訂和整理了六經。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編輯了《書》,刪定了《詩》,編訂了《禮》和《樂》,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據魯國的史料創作了《春秋》。(關于六經是否是孔子所作,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議。) 以后,儒生們以六經學習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六經就已認為寶典。 一、經學的產生: 經學產生于西漢。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得以幸免。大量先秦典籍丟失,六經除了《易經》也在其列,漢初儒生們以傳習、解釋五經(《樂經》完全散佚)為主業。古老的經書內容深奧,主要靠經師的傳授得以流傳。經師們除了注釋文字、講解內容外,還常常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闡述和發揮,由于講授者對經書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產生了以經書為研究對象的學問——經學。 漢武帝即位后,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將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家思想,作為官方認可的統治思想。還專設五經博士,負責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為讀書人的經典。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經”的地位。 經學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經書。所謂注,就是直接對經典的文字的意義、意義等等加以解釋說明,但有些注因為太簡要或年代也久遠了,因此後代人為注再作解釋,稱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證」「集解」「正義」等等,名雖不同,但作法大多類似,都是對於經書的一字一句詳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經書的內容難以理解充滿爭議,但卻又是包括解釋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規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準則以及正當性來源,所以研究經書便成為漢代以來最重要的學術活動。加上漢武帝對於經學的獎勵推行,使通曉經書的人獲得禮遇,使投入經學研究的人更多。在東漢時因此有「遺子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的說法。《漢書經籍志》中,把當時的學術區分為「經、史、子、集」四種,即以經學為首,這種分類方式,一直到清代仍為人所接受。 二、今古文經: 所謂今古文的“文”,是指記載經典所使用的文字。古文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書。西漢流行的儒學經典多無舊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經師口授相傳,由從習經生們記錄下來。他們記錄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漢通行的隸書,屬當時代的“今文”,故而這類經書被稱之為今文經。 秦朝焚書之時,一些儒生冒死將一些儒學書籍藏在墻壁的夾層里。這些經書到了漢代陸續有所發現。漢武帝末年,魯恭王拆孔子舊宅以廣其宮室,在孔府舊宅的墻壁夾層中發現包括《尚書》在內的大批藏書。這些藏書都是用六國時代的蝌蚪文書寫的,所以稱為古文經。因為當時識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這些古文典籍重新問世以后,主要藏于皇家圖書室,并沒有得到當時代人的重視。 第一個為古文經吶喊的是劉歆。他在協助父親劉向校書期間,發現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傳》。劉歆認為《左傳》的價值遠遠超過今文經《公羊傳》和《谷梁傳》,因此他向朝廷建議將古文經正式列于學官,給以合法地位。但他的這一建議遭到今文經學博土的強烈反對,他們給劉歆扣上了“顛倒五經”、“變亂師法”的罪名。劉歆的建議最終未被采納,他本人也離開了首都長安。 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經學今古文之爭,則由此開始,劉歆也被稱為古文經學的奠基人。 三、今古文之爭 今古文之爭是文字及對經義的理解、解釋的不同,更是政治權力的角逐: 1、今文學派注重闡述孔子所作六經中的政治思想,及經文中的“微言大義”,而古文學派則注重文字訓詁,認為六經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與圣君賢相政治格言的記錄; 2、今文經學認為孔子是“為漢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經學認為孔子只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 3、今文學派竭力把經書和神學迷信相聯系,為迎合統治者的喜好,解經時喜歡摻雜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他們把經學和陰陽五行相附會,把經書說得神乎其神;古文學派雖然還未能完全擺脫神學迷信的羈絆,但卻反對講災異讖緯,注重實學; 4、如果說今文經學關注的重心在于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的話,那么自西漢后期開始與之針鋒相對的古文經學所關注的重心就是歷史史料學與語言學。 四、今文經學的特點: 是通過訓詁章句為手段,闡發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今文經學以《春秋》為孔子為萬世立法的“元經”,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公羊學即為《春秋公羊傳》里所闡發的微言大義,主要是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統、張三世、異外內、大一統、大居正、大復仇、更化改制等。 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擅長公羊學理論的政治家公孫弘為大一統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的,今文經學受漢朝皇帝的重視,始終在漢朝政治中處于主導地位。 今文經學發展到西漢后期,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由于董仲舒對于公羊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今文經學由此邏輯發展的后果即是讖緯泛濫,再加之統治者的迷信與提倡,經學逐漸神學化;另一方面由于今文經學繼承了較多的原初儒學的色彩,其理論內在地包含著對現實的批判,從而越來越不能為逐漸加強的君主專制所容忍。 由于今文經學發展后期日趨繁瑣,例如“曰若稽古”四個字可以解釋十萬字,又有所謂“師法”“家法”的束縛,再加之其與讖緯糾纏過深,使得人們逐漸遺棄了今文經學。今文經學只有何休取得較大的成就,他的《春秋公羊解詁》是唯一一部完整流傳至今的今文經。 五、古文經學的特點: 西漢中期古文經學興起于民間,古文經學起自《春秋谷梁傳》,所依據的經書一般都是西漢中期以后在民間發現的古書,因其是用戰國及以前的古文字所書寫,故稱之為古文經。與今文經學并不僅僅是文字篇章的差異,主要在于它們對經書的解釋與治學方法的不同。 西漢后期曾被立為博士。在王莽當政時期,劉歆極力鼓吹古文經學,并使之立為新朝的博士。東漢時期,古文經學雖然一直沒有被立為博士,屬于民間學說,但是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步超出并壓倒了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一來較少受“師法”“家法”的制約,較為自由也較為簡明;二來與讖緯瓜葛較少,較為理性;三來其放棄了今文經學的批判性,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更有優勢,所以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斗爭中,古文經學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東漢的古文經學大師有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等,弟子眾多,影響很大。 六、今古文之消長: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每一經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與弟子傳習經書,分成若干“師說”,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經學日益興盛,博士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十四家博士。據《后漢書·儒林列傳》記載:“于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這十四家都屬于今文經學,其官學地位一直保持到東漢末年。 西漢時期,今文經學盛行,當時各經(“五經”、“六經”)博土均由今文經學派把持。 西漢末年平帝時期,曾設古文經博士,以與今文經博土對抗。 王莽改制失敗后,東漢光武帝又廢古文經倡今文經。 今文學派在漢代,特別是西漢時期,受政府支持,屬于官學。古文經則是“在野巨儒”的私學。古文經學也要想爭為官學,以期取得與今文經學相對等的地位。今古文經學之爭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了正常的學術之爭的范圍,而成為政治統治的需要在經學領域的延伸。 隨著今文經學研究的日漸走向繁瑣,其影響也日益衰退。到東漢中葉以后,古文經學崛起發展,并壓倒今文經學。出現了一批堪稱大師級的古文經學家,如賈逵、馬融、許慎等人。許慎是賈逵的高足,他集畢生心血寫成《說文解字》,為古文經學的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值得一提的還有著名經學大師鄭玄,他本是馬融的高足,屬古文經學派。但他不拘泥于師說,也兼通今文經,并善于吸收今文經學中的一些學說,從而使古文經學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經學最終壓倒了今文經學。 至此,從西漢末年開始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方始告一段落。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爭辯過程中,互相也在逐漸地滲透,互相融合。東漢初年(公元79年)召開的白虎觀會議就是一個官方召開的企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的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一書。《白虎通》是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東漢末年,古文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網羅眾家、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學進行了全面總結,自成一家之言。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基礎,但又能吸收今文經學中的優點,態度嚴謹,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從而超過了前人。自此以后鄭學興盛,這不僅標志著今古文經學之爭的終結,也標志著漢代經學的衰亡,之后今文經學也隨之消失。漢朝是經學最為昌盛的時代,朝野內外誦讀經書蔚然成風,《漢書·韋賢傳》引民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漢朝的“以經義決獄”是漢朝經學與王朝政治相結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漢朝經學繁盛的一大標志。儒生通過司法實踐并官學私學教育,移風易俗,把經學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眾之中。 七、 今古文經對后世的影響: 東漢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經占據優勢。 魏晉南北朝經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經學由衰落走向分離的時期。在曹魏時期,出現了王學與鄭學之爭。王學,是指王肅所創立的經學體系。王肅是司馬昭的外祖父,所以王學獲得了司馬氏的支持,他注解的《尚書》、《詩》、《論語》、三《禮》和《左氏春秋》以及其父所作的《易傳》都被列為官學。王學和鄭學之間的紛爭,并不是純粹的學術爭論,而帶有強烈的政治斗爭的意味。這場紛爭同時也標志著兩漢經學的衰落。 魏晉時期在經學取得成就較大的還有王弼、何晏等。王弼注《周易》,擺脫了漢代用“象數”和讖緯解說《周易》的老路,開創了用義理、思辨哲學解說《周易》的新路,這是經學史上一次重大變革。何晏所作《論語集解》收集了漢以來各家之說,對后世影響很大。這一時期經學的特點是經學逐漸玄學化。 南北朝時期經學也隨著政治上的南北對立而分立為南學和北學。據《北史·儒林傳》記載,南學《周易》尊王弼,摒棄象數、發揮義理,《尚書》流行《孔傳古文尚書》,《左傳》盛行杜預撰《春秋左傳集解》;北學《周易》、《尚書》主鄭玄,《左傳》主服虔。“南人簡約,得其精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從學術風格上講,南學受玄學和佛學影響比較大,能博取眾家之長,又喜標新立異,反映了其哲學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北學受北方游牧民族質樸風尚的影響,保持了漢朝經學以章句訓詁為宗的特點。 唐代則以國家的力量來推行經學,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是這時代的代表著作。 宋代以懷疑而著稱的“宋學”興起。宋學一反古文經學的訓詁、傳注傳統,主張直接從經文中尋求義理,理學家們以重新詮釋古代經典的方式,以闡發他們的主張。這一時期,正統的古文經學告衰。 明代,經學進一步衰落。 清代經學特別發達,尤其重視以大量的古代典藉以及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等方式來研究經書,甚至進一步考證某些經書的真偽。清代前期,古文經學復興,至乾隆、嘉慶年間,隨著乾嘉學派的出現而達到全盛時期。嘉慶、道光年間,古文經學進入尾聲,今文經學卻又興起。魏源、龔自珍及康有為等人主張變法,他們吸取了漢代今文經學派主張改制的思想,極力提倡今文經學。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長達兩千多年的今古文學派之爭也隨之消亡。 民國後,由於古代經書的權威性下降,經學也就逐漸示微。今古文經學都對中國哲學思想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經今文學的產生而后中國的社會哲學、政治哲學以明,因經古文學的產生而后中國的文字學、考古學以立,因宋學的產生而后中國的形而上學、倫理學以成。” 一九四○年九月五日毛澤東致信范文瀾,經學在新中國的命運也就注定了。錄如下: 關于經學問題給范文瀾[1]的信 文瀾同志: 注釋 今文古文經學之爭 *何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經學近于哲學,強調“經世致用”;古文經學近于史學,講究考據。在東漢,兩者之間還有有神論與無神論、政治與學術的區別。但從純學術的觀點來看,今文經說有異說,古文經學中也有異說,誰也不能算解釋五經的權威,更不能說誰得了孔子的真傳。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對立:表面上是文字之爭,其實質是對原文與詮釋,也就是對本義的認識。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歆發現古文《春秋左氏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并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后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于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于學官并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于學官。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于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后,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于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于西漢末年,但其爭斗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斗爭中,卻是古文經學逐漸占據優勢。直至鄭學起,經今古文才趨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錫瑞、康有為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與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時起時伏的今文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學術領域,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時期,經今古文學的爭論,其實質問題是誰是經學的正統和如何統一經學的思想。今文經學既已立于學官,士子也依賴學習今文經入仕,朝臣又通過學習今文經而獲位,因此古文經學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學術一旦跟政治利益結合起來,學術問題也就成為政治問題了。正因為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由單純的對書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擴大到了學術思想、學派體系、政治觀念和社會地位等諸方面,幾乎貫穿了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僅對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今文經學: 經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