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稍許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癥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再度出現。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跛行呈間歇性出現,故稱為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只是一個臨床癥狀,引起此癥狀的疾病很多,需要認真鑒別,引起間歇性跛行的疾病分為三類。 (一)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血管性間歇行跛性(Vascular Claudication,Claudication)是指由于血管缺血所造成的行走時疼痛,人體自動采取的一種保護動作。主要是由于動脈硬化狹窄引起,常見病因有: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性下肢動脈閉塞(DAO)等。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多見,發病率為2%。主要臨床癥狀有: 1、小腿腓腸肌在行走時痙攣疼痛; 2、髂動脈疾患造成臀部或者大腿部疼痛; 3、疼痛在站立或者休息數分鐘后緩解(椎管狹窄和椎鍵盤突出正好相反)。 (二)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是指由于外源性因素致使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受到機械壓迫,從而發生病理性損傷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最主要的表現是患者在直立或行走時下肢麻木、疼痛,改變站立姿勢或停止步行休息后可以緩解,再次站立或行走,疼痛再次發作。癥狀類似血管性可歇性跛行。
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是指由于脊髓本身病變包括脊髓受到外來因素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在1906年Dejerine報告的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的病因為脊髓血管病變、脊髓動靜脈瘺等脊髓本身病變。
責任編輯:王可琳 |
|
來自: 清風明月tbm5q1 > 《衛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