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郡守丞。印章在書法上用處極大,是作品的一部分。漢代是印章藝術發展成熟的鼎盛時期,至今依然是書法家、篆刻家追摹的典范。本文從官印、將軍印、私印、玉印、石印、鳥蟲書印、封泥印、吉語印、肖形印等方面進行介紹。 漢匈奴破虜長。漢官印從書法的角度看,藝術風格渾厚古樸,外拙內巧,端莊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偉,瘦勁峻峭和奇崛蒼茂一路風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藝術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階段。 巧工中郎將印。將軍章,是漢印中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它是漢官印中武將們的專利品,制作方法是鑿制。現在很多書法家、篆刻家依其風格仿刻。 赤城將軍章。將軍章較鑄印顯得無拘無束,自然天趣,鋒芒畢顯,荒率挺撥。刀痕明顯,線條生動,簡煉有神,筆盡而意無窮?,F在在很多書法作品中也能看到這種風格,比如石開。 高霸之印。漢私印,數量極多,形式豐富。在文字、材料和制作方法上與漢官印基本一樣,只是尺寸略小,其用途、形制更加廣泛,藝術特色更加突出。這些印章也大量出現在書法作品中。 王鳳私印。在小小的方寸之間融進了萬千氣象,印工們精湛的技藝,杰出的構思,創造牲地發展了印章的藝術形式。漢代的印章成為書法家、篆刻家潛心研究的一大書法門類。 閔喜。朱白相間印,利用感觀錯覺,造成比重均衡,輕重得當,渾然一體的視覺效累;回文印的獨特章法,四靈印文字的瑞莊與吉祥物的生動活潑對映成趣等。漢印極大地豐富了書法藝術。 徐成舒徐仁[四靈印]。漢私印以它洋洋大觀的形式,構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動沉穩、渾穆玲瓏中,產生印章藝術美的享受。 皇后之璽。戰國古璽無論官璽、私璽,質地大都是銅質,間有銀和玉,印材選用并無定制。而到了秦代就只有帝王用自稱“璽”,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稱“印”,不能用玉。漢代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窒”,和“淮陽王璽”。私印中用玉的則屢見不鮮。 淮陽王璽。擁有或佩帶玉器,在古代是王公貴族的一種高雅風尚,因此對玉質的選擇,文字章法及制作的工藝要求都很高。根據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玉印來分析,它的制作水平相當高,印面文字精致,章法嚴謹,筆勢圓轉潤澤。 門淺。印章自戰國時代盛行一直到宋元明,歷代璽印的材制均以銅為主,還有金印、銀印、鐵印、玉印、琥珀印、瑪瑙印、象牙印、骨角印、瓦印、水晶印、磁印、紫砂印、黃楊木四、竹根印、瓜蒂果核印等。至于石印,往往歸為元末王冕所創,其實漢以前就已出現石印。 長沙頃廟。漢代石印多用于殉葬,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明代。私印亦有用石刻者。由于這種滑石柔嫩受刀,化學成分和硬度及色澤方面與王冕首創的花乳石相近,其鐫刻較之玉印、鉛印等更能運作自如,得心應手。 武意。在傳統的漢私印中,可以看到一種富于裝飾性的文字,其書體屈由盤繞,筆畫多變化為鳥頭或蟲魚龍等形態,這就是古代所謂鳥蟲書在璽印中的運用。鳥蟲篆文字大約產生和流行于春秋、戰國及秦漢兩朝。 夷吾。漢代璽印是留存鳥蟲文字的最大媒體,在方寸之間不僅蓄儲了較多鳥蟲篆字體,而且讓我們領略到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這些印中的文字線條極盡盤曲婉轉錯落之能事。那種富麗俏美、千姿百態的外形和極具腕暢、飛舞、流動之美,撲面而來,令入賞心悅目。 御府丞印[實物]。封泥,又稱泥封,是印章按于泥上作為實物和木制牘函封緘的憑證。 杜丞之印[實物]。封泥與古璽相表里,它可以說是秦漢印章在泥上的“印蛻”實物。隋唐以后,紙張的盛行,替代了簡牘,印色取代了泥,封泥喪失了它的社會功能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博昌。封泥上的印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印章藝術的實際情況,無疑它是古代書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不規則的圓形,加之自然剝蝕的殘缺破損,給人以古拙質樸,自然率真的美感,氣格壯偉雄強而意味純樸諧和,天然去雕飾。 大司空印章。封泥在篆刻藝術史和書法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印作中,那種高古雄渾,大氣磅礴的風貌,無不留有封泥的氣質和古韻。 長吉。吉語印就是把吉利語刻成印章。這類印起于戰國而漢代最盛。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尚吉祥,故專門將-些帶有吉祥意義的詞語刻入印章,以圖吉利。 黃神越章天帝神之印。刻有“黃神越章”、“天帝神師”、“黃神之印”等道教用詞語的吉語印章,一些道家和信教者將其隨身攜帶,作為辟邪降魔、消除災難之用,有稱之為厭勝印。 搏斗。肖形印是印面只有圖像并無文字的一種古代璽印,又名蠟封或畫像印。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時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類似。 馴獸。肖形印在古代璽印中別具一格。由于用它鈐押的標記十分鮮明,甚至比刻出文字更加顯豁,使人一目了然,故沿用的時間很久,自戰國至元明,各代均加以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