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的語文考試在昨天上午結束,與往年一樣,作文題目成為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其中全國卷II的作文題給了六個名句,上自《周易》,下至毛主席詩詞,可謂涵蓋古今。在筆者看來,這是近幾年來高考語文中最有傳統文化情懷的一個作文題目。六個句子中的第二句出自“詩圣”杜甫的名篇《月夜憶舍弟》,其詩云: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是故鄉明”(資料圖 圖源網絡)
出現在今年高考試卷中的是該詩的第二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這首詩是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寫的,當時正值“安史之亂”。當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陽及齊、汝、鄭、滑四州,而此時杜甫的兩個弟弟中,一個在許地,一個在齊地,都未能和杜甫呆在一起。在此戰亂之時,禍福旦夕之間,杜甫不由得想念自己的兄弟手足。而引起詩人思念之情最重要的一個意象就是月亮。所以清人仇兆鰲說:“上四(句)月夜之景,下四(句)憶弟之情。故鄉句,對月思家,乃上下關紐?!?/strong>由此可見,在這首詩中,月亮,是老杜情結之所在。

月亮是杜甫情結之所在(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首詩前二句從聲音寫起。戍鼓即是邊防駐軍的鼓聲,加一“斷”字,頗有幾分肅殺之意,說明當時戰事并不順利,以至于路無行人。杜牧說“路上行人欲斷魂”,其凄清之意大抵相似。而杜甫聽到的秋雁之聲,從黑云壓城的天邊傳來,更加增添了幾分悲涼。
“露從今夜白”可以被理解為一個雙關句,表面上是說白露時節已到,另一方面卻更容易讓人感覺到白露的寒意,這凄涼的夜,使人更加孤獨。而陪伴這孤獨的,卻是天上的一輪明月。月的陰晴圓缺很早就被詩人們所關注,月圓被賦予了家人團圓的美好愿望。而此時此刻,杜甫的兩個弟弟卻不在他的身邊,而且生死未卜,這怎能不叫他擔心呢?

“露從今夜白”的凄涼意境(資料圖 圖源網絡)
最后一句實際上是一個倒句。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所以杜甫寫給弟弟的書信常常不能送達。進一步揣摩老杜的想法,其實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自我安慰。他沒有收到弟弟的回信,實際上有兩種可能。一是書信確實是在路上耽擱或丟失了,另外一個則可能是弟弟已經去世了。顯然,我們的詩人寧愿相信前一種可能,而絕不愿意接受后者。
其實,天底下的月亮都一樣,不同之處在于和誰一起看。故鄉的月亮為什么那么圓,因為故鄉是家的所在,是家人的所在,是親情的所在。所以杜甫的好基友李太白舉頭望明月,低頭便要思故鄉;老杜也非要說故鄉的月亮最圓最美。

故鄉的月亮總是格外圓(資料圖 圖源網絡)
梁啟超說:“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圣’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strong>我們單看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應該就會同意梁任公的這個說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