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處暑時刻 8月23日 0時38分 農歷七月初一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度。處暑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此時節,天氣雖然轉涼,但是中午前后仍然很熱,不亞于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老虎”的說法。 節氣養生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一場秋雨一場涼”,早晚溫差逐漸加大。北方“秋燥”來襲,南方“秋老虎”肆虐,該如何應對“多事之秋”呢? 祛濕化痰潤脾肺 《黃帝內經》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意思是指人體受寒涼刺激容易損傷肺部(泛指呼吸系統)。肺氣不宣,肺氣上逆,引起咳嗽。同時,寒涼飲食的刺激還會上級人體脾胃,聚濕生痰,進而加重咳嗽癥狀。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處暑以后,外寒與內寒相引,容易引起各類呼吸系統疾病發作,如咳嗽、哮喘、支氣管炎、咽炎、鼻炎等。 滋陰潤燥生津液 處暑節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氣溫寒熱交替,加之“秋燥”來襲,人體津液受損減少,從而引起皮膚干燥、舌紅少津、毛發干枯、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狀況。尤其是氣虛體寒的人,很容易引起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調等癥狀。因此,滋陰潤燥,補充津液尤為重要。 “秋膘”切勿貼太早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食欲感不強。處暑節氣后,“秋燥”狀況和貪涼的飲食習慣又對脾胃造成更大的負擔。然而,很多吃貨又打著“貼秋膘”的名義,開始不顧自己身體健康胡吃海喝了。因此,枸杞博士要鄭重告訴各位粉粉們,此時脾胃功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緩解,不要著急“貼秋膘”。應多吃一些滋陰潤燥、清熱祛濕、健脾養胃的食物,如谷物、豆類、蔬菜類、菌類等。少吃重口味、高熱量、難消化的食物。 “春捂秋凍”分人群 “春捂秋凍”并非人人皆宜,對于青壯人群,天氣轉涼時不要著急增加衣服,需要適應一下氣溫變化,有利于陽氣的收斂。但對于中老年、兒童、體弱多病多病的群體,還是應該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以保護陽氣。“寒從腳起,熱從頭散”,因此這類人群一定要注意頭足的保暖,熱水洗頭泡腳,經常按摩,以保持血液循環通暢。 登山運動養陰氣 “秋冬養陰”,處暑節氣后應以“收、養”為原則。因此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體質虛弱者,以防止出汗過多陽氣受損。秋高氣爽的時節,登山是最適宜的運動了,可以增強人體心肺功能,對哮喘等疾病還有輔助治療作用。爬山時的溫度變化刺激可以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登山時還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 雖然從節氣的意義來說,秋天已經來了,但是夏天的暑氣仍未完全消散,表現為:白天依舊高溫,入夜后溫度轉涼,晝夜溫差頗大。此時,不應過早地換上秋衣。在季節轉換之時,氣溫未定,暑氣未消,一旦氣溫回升,易出汗著涼,導致傷風感冒。故而不應過早增添秋衣,但可在外出(尤其夜間)時,帶一件外套備用。 飲食不當是誘發秋燥的原因之一,因而在處暑時節中,飲食應當以清淡甘潤為主,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補充水分如開水、綠茶等;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且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對改善燥氣具有不錯功效;此時多食粥品亦可起到護胃功效。 推薦您可在處暑過后多食以下食品:
另外,如鮮藕、山藥、荸薺、胡蘿卜、豆腐、蜂蜜、蓮子等也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但如西瓜、黃瓜等涼性果蔬,建議您要少吃,以防腸胃不適。 亦可每日按魚際、曲池、迎香穴位,也是秋季去火氣及秋燥的方法。 處暑過后,人們會出現莫名的疲憊感,這就是“秋乏”。要解秋乏,就需保持充足的睡眠。3點建議概括為:早睡早起、每天多睡至少1小時、適時午睡。這種睡眠習慣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另外,睡覺時空調溫度不要過低,腹部要蓋薄被,以免關節、脾胃受涼。 氣溫日漸涼爽,正是出行游玩的好時節。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進行運動,如慢跑、登山、郊游等戶外運動,但運動不要過于激烈。因為秋季天氣變涼,運動激烈流出的過多汗水,反而會因為人體血管的收縮使皮膚更易缺水,加速皮膚干燥感。另外,運動過于激烈還容易傷筋傷脾,反而不能起到運動保健的效果。 故而,處暑養生應重點防“秋燥”“秋乏”,可主要從飲食著手調理,加之健康的睡眠習慣,輔之以適當的運動、適時添衣,則能收獲不錯的養生效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