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先鋒——82毫米迫擊炮 滬式82毫米迫擊炮是中國于1923年以英國斯托克斯81毫米迫擊炮為藍本,略放大口徑仿制而成的。隨后,金陵兵工廠根據法國技術對滬式迫擊炮進行改進,生產出20式82毫米迫擊炮,廣泛裝備于中國各系軍隊。 該武器被國民黨大量投入圍剿紅軍作戰,紅軍借此機會繳獲不少。1928年8月30日凌晨,面對優勢敵軍的進犯,駐守黃洋界的紅軍以僅有的一門82毫米迫擊炮和三發炮彈,在兩發炮彈受潮未打響的情況下,第三發精準命中敵人指揮所,敵軍大驚,連夜撤走,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結束,書寫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傳奇。

黃洋界上炮聲隆
長征中,紅軍南征北戰,對武器便攜性要求很高。紅一軍團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成為了紅軍最“重型”的武器。別看它口徑不大,卻因為較為輕便、分解便利和易于攜帶,成為了紅軍的“寶貝疙瘩”。 由于炮彈有限,全靠繳獲,而且容易受潮、攜帶不便,只有遇到重要的戰斗,紅軍才舍得打上幾發珍貴的炮彈。雖然彈藥有限,但這幾門炮卻發揮了重要作用。 搶渡大渡河的安順場戰斗,“炮王”趙章成不用瞄準鏡,僅用手指概略瞄準,用最后三發炮彈,準確摧毀對岸三個機槍火力點,嚇得敵軍魂飛魄散,放棄陣地,有力地掩護了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并立下赫赫戰功,毛主席親自簽發命令授予其“神炮手”光榮稱號,可謂“三炮定乾坤”。
“神炮手”趙章成1956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博物館中的“功臣”迫擊炮 重火力——滬造75毫米克虜伯山炮 對于機槍就是火力支柱的紅軍來說,火炮就太稀罕了,身管火炮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其實,南昌起義時,起義部隊曾擁有過包括75毫米山炮在內的100多門火炮,并組建了三個炮兵營,但在隨后國民黨發動的重兵圍剿中,這些火炮損失殆盡。

紅軍使用過的75毫米克虜伯山炮 此后歷次反“圍剿”戰斗中,紅軍也繳獲過不少火炮,光山炮野炮就有20多門。長征開始后,湘江戰役中央紅軍傷亡很大,為了加快行軍速度,突破封鎖,僅留下山炮野炮各一門,將其余所有山炮野炮全部丟入湘江。 四渡赤水時期,一門野炮又因為難以隨部隊機動,在打光炮彈后被埋進土里。另外的一門山炮則被帶到四川,可惜在攀爬夾金山時實在無法攜帶,只得扔在雪山下。長征的幾路紅軍,就只有紅二、六軍團把一門75毫米山炮帶到陜北。 1935年在向湖北轉移過程中,紅二、六軍團在湖南陳家河、桃子溪戰斗中繳獲敵58師2門滬造克虜伯75毫米山炮。忠堡戰斗中,敵41師認為紅軍沒火炮,憑借石頭碉堡負隅頑抗。紅二、六軍團連發數炮,敲掉該師指揮部,炸死師參謀長,擊傷師長張振漢。敵軍陣腳大亂,被紅軍一舉吃掉2000多人。 1935年8月,板栗園戰斗中,紅二、六軍團再次伏擊敵85師,在紅軍山炮的轟擊下,敵人再次潰不成軍。見識到山炮的厲害,賀龍、蕭克下令,無論多困難,一定要帶著它。長征開始后,紅二、六軍團的戰士把剩下的一門完好山炮拆成四個部分,馬馱人扛,跟隨部隊行軍。烏江戰役中,它大發神威,幾發炮彈就摧毀敵軍碉堡,嚇得敵軍轉身就逃。隨后的攻堅戰,每到關鍵時刻,這門山炮就大發神威。

紅二、六軍團扛著山炮翻過雪山 
甘孜會師 這門75毫米山炮就這樣被帶到了陜北,新中國建立后,它被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長征勝利后紅軍進行火炮射擊演示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將士能用一雙“鐵腳板”踏破兩萬五千里荊棘征途,能用梭鏢大刀、膛線都快磨平的“萬國牌”武器,打敗來勢洶洶、尾追堵截的強大敵軍,靠的正是對黨無比忠誠的赤膽忠心;靠的正是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必勝信念;靠的正是敢教日月換新天、推翻吃人舊社會的執著追求。 80年后,再度回首,在那段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里,紅軍將士不屈的吶喊仍在耳邊回蕩。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長征中,紅軍使用的武器,遠遠不止這“十八般”,但無論是自造還是繳獲,土槍還是洋炮,每件武器上及其背后故事中所蘊含凝聚的長征精神,才值得我們永遠追尋、傳承和紀念。
(責編:高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