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是一位各體兼善的書法家,尤以小楷最為人稱道,行草書傳世作品也不少,但是,其草書作品,尤其是狂草大字作品傳世較少。文徵明寫狂草并未終其一生,而僅在四十余歲始作狂草,至五十一歲后不再作狂草,所以留世的狂草作品少之又少,令人深為惋惜,并不解其原由。 本卷《草書詩卷》是文征明為數(shù)不多的狂草作品中的一件,現(xiàn)藏無錫市博物館,周培源先生舊藏,國家一級文物藏品。縱二十九點五厘米,橫一百三十三點四厘米,紙本。鈐白文“文徵明印”及白文“悟言室印”,另有收藏章兩枚。從題款來看,此卷書于正德十四年,即一五一九年,當時文征明五十歲。 ”本卷狂草多用中鋒,筆勢曲屈環(huán)繞,線條清瘦明朗,結體疏放空靈,一片奔放流走,確有懷素草書的意味,但其筆法卻全仿黃庭堅。首先,字形以欹側取勢,縱橫跌宕。幾乎每個字都是傾斜的,如“撐崖”的“撐”字,左邊的提手旁向左傾側得厲害,通過上面“云”字與下面“崖”字在整個列中重心的右移而達到平衡,奇險中形成參差激蕩之勢。卷中橫畫或傾側朝下,或斜逸向上,豎畫則虬曲不正,通過章法的呼應配合,形成瑰麗跌宕的韻致。其次,多見長畫短點,峭勁多姿。黃庭堅的草書十分講究作品的抒情性,因此常見夸張的長線條與強烈的點。文徵明此卷亦有明顯的黃氏風格。如“竹”字,簡化為一個長形折筆與兩個點。“二”、“三”、“八”、“不”等字均寫成點的不同排列。“入”字長撇長捺,縱逸成趣。第三,章法錯落有致,雄放奇肆。有時通過列中各字重心的左右移動來實現(xiàn)整列的平衡,如第二列“竹枝二篇云撐崖”七字,“竹枝”二字重心左倚,以下五字則重心偏右,但通過“篇”的長撇與“撐”左部的欹側形成呼應,整列似欹反正。也有使整列重心欹側而形成與旁列穿插借讓的情況,如第一列的明顯右斜和第六列的明顯左斜,形成列與列之間的布白,顯得靈動多變。字形的大小變化也十分豐富,故意將筆畫較少的字放大,如“入”、“也”、“之”等,既形成了縱橫開闔的線條,又增加了章法中的布白,相當巧妙。卷末款署的行書就更像黃庭堅了,中宮緊斂,長筆四展,顯得挺拔蒼勁。因文氏大草并不多見,本草書詩卷又體現(xiàn)了其大草作品的典型風格,故彌足珍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