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韻講堂 紫砂壺的造型由多個部分組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它的出水孔。紫砂不僅是藝術品,也是實用品,所以出水孔直接影響了出水的實用性,今天淳韻講堂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最常見的三種出水口的差別。 獨孔 獨孔最早出現于明清時期,常見于仿古器形與小容量的壺形。獨孔孔眼給水流提供了最大的出水通道,但是如果在使用的過程中動作過于粗放,茶葉就很容易進入出水孔,造成通道堵塞,出水就會出現中斷或者不流暢的現象。獨孔孔眼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依然非常普遍,但由于當代工藝的進步,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網孔 網孔最早出現于清末,也是時下最常見的出水孔之一,因其孔眼數量不同,有七孔、九孔、十四孔等多種之分;因為孔眼多,能過濾大部分的茶葉,保證出水順暢;但在過濾舒展程度較大的茶葉時,易被展開的茶葉擋住出水孔。 球形孔 球形孔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由于外銷日本的特定要求,曾生產了一批球孔的茶壺,即在壺身裝流部位的內壁粘上一個布滿小孔的半球。細密的濾孔和凸起的球面,可更好地過濾茶葉、且能保證充足的水流面積,但由于半球體的結構限制,清洗難度較其他兩種形式更大。 紫砂壺的出水孔依據壺嘴位置關系、嘴型等排列設置。一般來說,獨孔倒茶水時不易攔截茶葉,網孔和球孔有時會被茶葉堵住。 當前者被堵住時,只要剩余的出水孔的總面積大于流口的面積,出水就不會受影響,當剩余出水孔面積少于流口面積時,出水就緩慢。而后者,由于孔眼較多,即使部分被堵,剩余孔的總面積一般都大于流口的面積,基本不會感覺出水減緩。 其實,紫砂壺的出水孔無所謂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出水孔的形狀也并不能作為判定紫砂壺好壞的標準。 無論何種出水口,若想出水順暢,使用紫砂壺時動作就一定要平穩,不能操之過急,緩緩倒出茶湯,然后漸漸把壺身立起,最后再次將茶湯倒干凈。如果能保持一種相對平穩的操作方式,起手平穩,出湯的過程中也能保持平順,茶葉服帖的留在壺底,那么出水也就可以比較流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