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黃帝, 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座豐碑, 是華夏兒女的共同祖先之一。 華夏兒女擺脫蒙昧,告別黑暗, 源于黃帝一統天下,肇造文明,奠定中華的豐功偉績, 以至于后世歷代的中國人緬懷黃帝始祖,自稱炎黃子孫。 正是歷代英雄的中華兒女, 守護五千年前中華始祖的那時微芒,不斷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使得中華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綻放耀眼奪目的生命之光。 01 上古時代,中華民族還不是一個大集團,更沒有國家的概念, 而是以眾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形式或者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著,散居在中華大地各處。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人們最大的目標就是吃飯,然后多生些人。 這些人長大了就可以狩獵更多的野獸和采摘更多的果實, 如果是強壯的男人則可以加入軍隊參加戰斗, 占領別人的地盤,占有上面的物品, 如此循環周而復始,部落不斷的享受人口增長帶了的紅利。 那個時候,中華大地上的部落零零散散, 人口加在一起也就相當于今天的萬分之一, 人口少,只能挨打受氣,更干不成大事。 人口是第一生產力! 這個經濟規律一旦被發現, 英明的部落首領都以生孩子為部落發展的頭等大事, 制定以多生孩子為主、武力占領為輔的基本部落政策。 生! 生! 生!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 就得到更遠的地方打獵野獸或采摘果實, 這就造成了可能獲取食物的地方不是自己部落的勢力范圍, 而是其他臨近部落的地盤。 然而,誰的地盤誰做主, 一幫外人突然來了想要拿走原本屬于主人的東西, 接受現實當然是沒可能。 主人不愿意給,外人又非要, 那好吧,咱們打吧。 所以,部落之間以及部落聯盟之間 大大小小的沖突時有發生, 勝利的一方要么掠奪財產, 要么干脆占了失敗一方的地盤, 包括地盤上的所有東西。 02 中華的中西部有兩個部落最為強大,不斷繁衍壯大,勢力范圍也越來越大。 一個是姜姓部落,偏居西方,首領是炎帝神農氏,年齡偏長, 崛起的時間比較早,是當時天下的共主,統治時間比較長; 另一個是姬姓部落,偏居東方的中原地區,首領是黃帝,年齡偏少, 思想活躍極富開創精神,引領部落正在崛起中。 炎帝和黃帝同是少典的子孫,同出于一族, 后來分散遷徙,各自以河流為姓氏, 一個住在姜水附近,取姓為姜,一個住在姬水附近,取姓為姬。 神農氏出生在厲鄉,大概今天的湖北隨州一帶,部落發展較早, 從帝號上看就知道這個部落擅長于耕種。 上古時候山野之地滿是森林草叢,總有野獸出沒, 不安全又非常潮濕,不適合居住。 而且今天吃頓肉,下頓都不知道在哪兒的游獵生活早就過夠了, 慢慢的開始走出深山,來到平原耕種谷物。 炎帝這樣的人物,自然是生而使然,具有無師自通的奇異本領。 炎帝是農業之神, 傳說他“三歲知稼穡”,引領部落民眾開山種田, 發明出許多耕種的農具,教百姓學會種植農作物, 收獲的植物種子可以食用,又便于長期儲存。 炎帝還是醫藥之神,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發現很多的植物可以醫治不同病癥, 炎帝就把關于植物草藥的經驗總結成冊, 幾經口耳相傳,又經過后人的不斷補充, 被編纂為最早的中藥學系統性集著《神農本草經》, 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成為中醫四大經典。 炎帝和黃帝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 炎帝統治后期,黃帝部落強勢崛起, 此時的炎帝已經年老,無力完成年輕時的壯志雄心, 在經歷阪泉之戰后只得將歷史的重任交付于黃帝, 聯合在一起組成更加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 炎帝的歷史使命傳承到黃帝手中,黃帝也沒有辜負歷史的選擇, 開創了一個屬于他的時代,也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新篇章。 03 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和附寶的兒子,生于農歷三月初三。 黃帝的出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必然驚天動地,天兆異象。 偉大人物的出生總是極富傳奇色彩,經常伴隨著一些靈異事件, 這是常有的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勝枚舉。 雖說是后人的穿鑿附會,卻也充分表達了后人對先祖的崇敬之情。 相傳黃帝的母親附寶多年未育,非常焦急,常常夜不能寐, 某日夜晚附寶睡不著覺,出門仰觀天象,向上天祈禱求子, 忽然見北斗七星中的天樞星劃出一道耀眼的電光,光芒四射, 附寶頓時感覺頭暈目眩,沒想到感應而有孕。 懷胎二十四個月之久才生下黃帝,那一天自然有神光之異,紫氣滿屋。 黃帝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身高九尺,河目、隆顙、日角、龍顏。 形貌當然也不同于常人,懷揣天下,明白身上肩負的歷史大任, 這樣的人必須是非凡人物。 黃帝姬水流域和炎帝的姜水流域相距不遠, 隨著黃帝部落的壯大強盛,領土越來越大, 直到兩個部落的勢力范圍相互交叉,彼此的摩擦也漸漸升級。 兩人雖是同族兄弟,但在部落利益面前,自然不能調和, 終于在阪泉之野爆發了部落大戰。 據史書記載,黃帝和炎帝都十分重視這次戰爭,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 除了調動部落的全部力量,也集結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 黃帝年少有為銳意進取,吸引許多識時務的部落前來結盟參戰, 都想在這次空前的戰爭中攫取果實。 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 在阪泉之野與炎帝列開陣勢擺開戰場。 戰爭開始,炎帝在黃帝毫無防范的情況下先發制人, 以火圍攻,燒得軒轅城外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黃帝大將應龍急忙用水熄滅火焰, 黃帝率兵出城迎戰一陣廝殺,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 炎帝面對玄妙的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施, 只得退到阪泉河谷,閉門不出。 黃帝不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更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家,胸懷天下大勢格局。 黃帝一直十分仰慕炎帝,推崇炎帝的農耕技術和醫藥技術, 不想對其趕盡殺絕,決心與他攜手共同創建文明國家。 對峙的三年期間,黃帝不斷演練星斗七旗陣, 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各部協調作戰的能力逐漸增強, 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不敢輕易出戰。 然而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黃帝一面加緊排陣練兵,做出一付正面進攻的態勢, 另派一隊人馬日夜掘進,將通道直挖到炎帝營的后方, 卻不想星斗七旗陣的練兵只不過是做掩護的幌子。 某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仿佛從天而降, 炎帝陣營毫不防備,軍中一片大亂, 炎帝見大勢已去,只得束手就擒,甘愿稱臣, 偏居一隅頤養天年,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這是暗度陳倉之計,制造假象正面迷惑敵人,然后從側翼發動突然襲擊。 看來此計非韓信所創,或者說韓信受到阪泉之戰的啟發。 當年楚漢相爭之時,韓信派人修復被燒毀的棧道, 擺明要從此道殺出的陣勢作為假象,引得關中守軍加派大量主力嚴加防范棧道一線。 韓信則派主力大軍繞道到達關中后方的陳倉,發動突然襲擊, 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開創漢王朝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足見此計的殺傷力和歷史地位。 阪泉之戰后,炎黃為首的各個部落結成聯盟, 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從此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 04 蚩尤,上古時代東夷集團九黎族部落首領, 今天苗族瑤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也是部分漢族的祖先。 相傳蚩尤長得牛頭人身,后背生有雙翅, 勇猛彪悍,被譽為“兵神”。 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人面獸身銅頭鐵額,英勇善戰, 他們當然不是親兄弟,只是東夷集團內各部落首領。 由此可見,蚩尤領導的東夷集團非常強大, 足以和炎黃部落聯盟分庭抗衡。 東夷集團向外不斷擴張,遇到炎黃部落的強力阻擊, 雙方經過許多長久時日的小型戰役后, 在涿鹿之野展開經歷數年的驚心動魄的決定性戰爭,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 蚩尤號稱“兵神”,豈是浪得虛名, 戰爭之初就憑著勇猛的將士、尖利的兵器連銼黃帝軍隊。 黃帝派出大將應龍,化作一條巨龍, 向蚩尤的軍隊施以雷電和暴雨,阻止其進攻的勢頭。 蚩尤手下的雨師施展法術將應龍的暴雨收服, 風伯則刮起狂風,裹挾著收服的暴雨攻向黃帝軍隊。 黃帝的女兒旱魃急忙口念咒語,波及之處風停雨住, 繼而轉變熱浪翻滾,酷熱難耐,風伯雨師落荒而逃。 蚩尤變換法術,噴出滾滾濃煙,把黃帝軍隊團團圍住, 青天白日剎那間化作漫天迷霧,數步之內不見人影,難以分辨方向。 蚩尤軍隊時出時沒橫沖直撞,左劈又砍, 魑魅魍魎以怪聲迷惑人的心智,使人失去知覺。 黃帝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慘叫聲、兵刃搏擊聲不絕于耳。 黃帝的臣子風后受到北斗七星的啟發臨陣制作指南車, 指引黃帝軍隊逃出大霧的包圍,這才擺脫了蚩尤瘋狂的殺戮。 否則黃帝很可能就會在蚩尤的迷霧中全軍覆沒。 九天玄女傳授給黃帝神奇奧妙的兵法, 又指引黃帝求得以昆吾山赤銅鑄造的青鋒寶劍, 和以東海流波山的夔獸制成的夔皮戰鼓。 黃帝以玄女兵法操練軍隊,擺下十面埋伏之陣, 夔皮戰鼓響聲震天,將士們在鼓聲的激勵下士氣大振,蜂擁而上,奮勇殺敵。 黃帝把青鋒寶劍使得如蓮花飛旋,劍鋒所到之處發出冷冷寒光,殺敵如切菜砍瓜般輕巧。 蚩尤全軍覆沒,終于生擒,被黃帝當即斬首。 蚩蚩尤滅亡以后,東夷集團融入了炎黃部族,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 諸侯推尊黃帝為天子,也就是天下的共主。 涿鹿之戰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以華夏集團的廣大中原地區為基礎,進一步融合其他氏族部落。 這場戰爭勝利者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被逐步神化。 涿鹿之戰成為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后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05 黃帝打敗了蚩尤,成為天下的共主, 但是有一個人就是不肯屈服,敢于挑戰黃帝的權威, 義無反顧的獨自帶著武器奔向帝都,誓與黃帝決戰到底。 這份果敢、決絕,非一般人所為, 這個人就是戰神刑天。 東晉的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有詩云: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贊頌了刑天的不屈不撓,崇尚自由的精神。 刑天才華橫溢,文武雙全, 他精通音律酷愛歌曲,曾創作出很多動聽的詞曲, 有描寫春天耕種景象的樂曲《扶犁曲》, 也有描寫秋天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的詩歌《豐收詞》, 都收在合集《卜謀》中。 《卜謀》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詞曲集著,以歌頌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 不自由,毋寧死, 這是典型的有氣節的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準則, 那股一根筋的勁兒,像極了刑天。 生命不過是精神的載體, 沒有了自由的精神,還要什么生命? ![]() 刑天左手持青銅方盾,右手握一把大斧,一路砍殺勢不可擋。 黃帝的兒子顓頊派出幾員大將上前應戰,也都被刑天殺的大敗, 顓頊只得緊閉城門,堅守不出,派人急忙報告黃帝。 黃帝聽說刑天已經殺到宮門外,從寶座上一躍而起, 提著青鋒寶劍,迎戰刑天。 黃帝本是愛才之人,非常欣賞刑天的才華和英勇的氣概, 勸說刑天放下武器,共同創造和平世界的福祉。 刑天哪里肯聽,二目圓睜,鋼牙咬得咯吱作響, 二話不說,提著大斧一個箭步殺將過去, 照著黃帝的身體一陣猛烈劈殺, 一張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黃帝本就不想殺死刑天,沒有全力跟他拼斗, 邊守邊退,一直退到了西邊的常羊山。 刑天越戰越勇,一心要治黃帝于死地, 黃帝忍無可忍只得反擊,故意賣了一個破綻, 變化身形大喝一聲,一劍砍下了刑天的腦袋。 失去頭顱的刑天,伸出右手在地上亂摸亂抓, 想要尋找他的那顆不肯屈服的頭顱, 可是他的頭顱滾落到常羊山下。 黃帝生怕刑天找到頭顱恢復原身, 施展法術高舉寶劍將常羊山用力劈成兩半, 刑天巨大的頭顱骨碌碌地滾入山中, 兩半山又合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深埋起來。 ![]() 失去頭的刑天,并沒有立即倒下, 赤裸著上身,把兩乳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 手中仍舊揮舞著干戚,高喊著黃帝的名字。 黃帝眼看著無頭的刑天不斷的叫喊著揮舞著,直至慢慢倒下, 不由得一陣陣顫栗,被刑天不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 英雄之間總是惺惺相惜,尤其是作為對手的英雄。 黃帝命人將刑天厚葬于常羊山下,設立祭壇,供人祭拜, 吿囑后人紀念這位英勇不屈的戰神刑天。 刑天死了, 但是刑天不屈不撓、崇尚自由的精神, 深深地烙印在后世子孫的心中,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 伯夷、叔齊不齒武王反商,義而不食周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 屈原心系懷王,憂國憂民,在國破君亡的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留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 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拒絕了多次軟硬兼施的勸降,舍生取義慷慨赴死。寫下了著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 刑天,是一種永不妥協的自由精神。 是中國人的精神。 ![]() 06 黃帝平定天下后,在荊山鑄鼎劃野分疆, 將華夏分為九州,設立祭壇,封祭山川鬼神。 建立治國體制,開創“以德治國”思想,設立九德之官, 以施德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教化百姓。 創制官職制度,設立左右大監管天下諸部落, 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職務管理國家, 分別設置青云官職管宗族事務,縉云官職管軍事事務, 任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治民大臣,管理百姓事務。 同時提出“六禁重”,要求節簡樸素,杜絕奢靡。 制定了歷法,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作紀時農歷沿用至今。 農業生產方面實行田畝制,將全國土地以步丈畝, 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 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 農田實行耕作制,進一步發展農業, 完善種植物種“黍、稷、菽、麥、稻”五谷, 根據歷法及時播種,挖土掘井,疏導灌溉, 發明杵臼農具,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 飼養獸禽,放養畜牧,種桑養蠶。 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帽物品。 建造宮室鑾殿、庭堂樓閣、祠廟房屋。 史官隸首始作算數,定制度量衡。 史官倉頡以“羊馬蹄印”為靈感創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樂官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 宰相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元妃嫘祖始養蠶抽絲,以絲制衣服。 岐伯與黃帝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 史載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十二姓, 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姬昌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來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這12姓的后代。 這些人的后裔在黃帝到堯、舜、禹時期, 大都建立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了獨立的姓氏。 再加上后來的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分封諸侯, 其中53個姬姓國均以分封國為姓氏。 今天中國的大多數姓氏,均來自上述姓氏。 除了中原的漢族這樣認為自己的家族淵源, 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民族, 也都視黃帝為自己民族的祖先。 因此,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后世中國人均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帶領中華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 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 ,因而被奉為人文始祖。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先生曾說, 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有史可考最古老的始祖, 應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記性符號, 祭拜黃帝應該上升為國祭, 使民德得以歸厚、傳統得以弘揚。 -------------------------------------------------------------------- 本號文章均系原創,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無須授權,文章開頭請注明以下內容: 來源:那時微芒( ID: nashiweimang ) 作者:那時微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