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中醫強調產后三審:先審小腹痛與不痛,以辨有無惡露停留;次審大便通與不通,以驗津液盛衰;再審乳汁的行與不行和飲食多少,以察胃氣的強弱。此例即是瘀血發熱,跟大家分享。(編輯/小謝) 從一例剖腹產后腹痛發熱驗案簡述產后病治療心得 作者/方靜 弟媳,28歲,時值初伏,剖腹產后6天,腹痛,情志不舒,默默少言,偶有惡寒。昨晚不慎受風,發熱1天,體溫38℃,微惡風寒,有汗,時腹痛,有血塊不多,納差,惡心,不欲飲食,心煩,口干微苦,小便黃熱,大便四日未行,奶水不多。舌紅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滑。 辨證:血虛兼有瘀血,心火下移小腸。 處方:柴芩桃紅四物湯、失笑散合導赤散加減。 當歸12g,白芍15g,川芎9g,生地15g,桃仁12g,生甘草6g,生蒲黃15g,益母草15g,淡竹葉12g,通草9g,炒梔子12g,燈芯草3g,火麻仁15g,草決明15g,柴胡15g,黃芩12g。3劑,水煎服,日一劑。 服藥后下血較多,腹痛豁然而解,心情轉舒暢,發熱亦除,奶水亦下,二便通暢,諸癥改善,遂停藥。回訪病情未反復。 【按語】:此例患者為筆者弟媳,主要表現為產后抑郁狀態、腹痛和發熱。
第一,產后宜養血復陰。《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說:“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指出了新產婦人血虛津虧的生理特點,故處方以四物湯養血復陰,兼以火麻仁、草決明潤腸通便,此為其一。
第二,產后注意不留瘀。《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說:“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下,枳實芍藥散主之”,“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于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產后隨著子宮的收縮,子宮內膜及子宮分泌的黏液從陰道排出,中醫稱為“惡露”,屬于瘀血范疇。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產后亦應注意祛瘀以促進瘀血排出,從而促進子宮恢復。中醫產后常用方劑之一生化湯中用桃仁,即是起到活血化瘀、促進惡露排出的作用。筆者考慮其腹痛乃是由于剖腹產后子宮收縮乏力,惡露排出不暢所致,故用桃仁、蒲黃、益母草以活血祛瘀。以其發熱且兼有熱象,故去炮姜。蒲黃、五靈脂為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產后惡露不行、瘀血腹痛,筆者惡五靈脂為鼯鼠糞便,故代之以益母草。
第三,產后發熱及二便問題。產后由于血氣虧虛,腠理疏松,常多汗,極易感受風寒,所謂“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治療則遵從辨證。《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中有用桂枝湯治療“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有用小柴胡湯治療“大便堅,嘔不能食”,更有用大承氣湯治療“胃實發熱”。此例患者因情志不暢,默默少言,心煩口苦,故用柴胡、黃芩疏達少陽;因小便黃熱,考慮為心火下移小腸,故合用導赤散加炒梔子、燈芯草清心火、利小便。患者服藥三劑,諸癥皆除。
附記:后筆者以此病例請教于恩師,師答曰:生化湯合大柴胡湯。余觀大柴胡湯治療少陽實證,為小柴胡湯去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則師意不僅全合經旨,而處方遣藥又更勝一籌也!茲為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