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轉自 首席收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古玩攤兒、古玩店,甚至在老鄉家的犄角旮旯里,有時會見到鐵銹斑駁的物件。它們造型大都相近,一眼望去沒準會以為是古代的烙鐵。 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鐵家伙,它們相當于現在的印鈔機,讓世人垂涎欲滴的元寶就是用它們鑄造的呢! 四川銀錠與模具 清代貴州五兩素面碗錠一枚與鑄造銀錠鐵模具一件 北京誠軒2014春拍 成交價:RMB 11500 在大英博物館1992年出版的《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元寶目錄》內,摘錄了兩篇洋人描述晚清廣州粵海關砝碼錠及四川圓錠在成都鑄造的過程。 另有兩張攝于民初上海銀爐、為目前僅知的銀爐實景圖片。 上海銀爐房老相片 原文部分翻譯內容: 我曾于晚間參觀一家爐房,以下的敘述未必乏味:這是個緊鄰條大街的小店,在靠后墻處有一用手前后推動來操作的風箱,與一座較其高約一至二英呎的磚砌爐床連接。在中間及兩旁有磚造的置物抬,堆放銀匠所用工具與需要之料材。中間有一條狀長抬擺著各式各樣的鉗夾、尾端折彎的鐵條、齒狀的褉子;邊上有木箱,內堆放松脂、鉛片、砷粉、硝石、硼砂等物料。爐床上放了幾個圓錐形小坩鍋,與煉黃金用的半圓形不同,其圓錐形頂端有凸起。 當我進入這家小鋪時,爐內的炭火已點燃,有個學徒很快地把爐火燒得通紅。銀匠隨即用手拿起坩堝,檢視后將其尖端朝下放在火旁,再用鉗子夾兩塊燒紅的熱炭擺入坩堝內。幾分鐘后未發現異樣,即把其放到炭火中央,加進一塊紅炭。當一切似乎都順利時,工匠將坩堝移走,把炭火中間耙開,把坩堝面朝下埋入熱炭中,然后再將熾炭堆回其上。這時以風箱用力鼓風,直到坩堝被燒得火紅,銀匠用鉗夾起坩堝仔細檢查,發現有條微小裂紋,即將其舍棄,另取一只重復上述程序。第二只鍋經確定沒有問題后,先灑上少許硝石,再把事先已秤妥的十兩碎銀倒入,我注意到內有一只陜西小錠,坩鍋立即放回爐中,當師傅在四周添加木炭時,學徒則賣力地鼓動風箱。 在碎銀熔化時,工匠用小鏟將少許硝石投入坩堝里,接著丟進一、兩條鉛片。他由銀液表面狀態注意到其內含有雜質,于是再丟入幾條鉛片。之后加添些硝石,硝石使雜質釋放并浮起到銀液表面。這時灑上砷粉,使雜質流至坩堝邊緣。工匠把折彎的鐵條的尾端插入坩堝內,雜質即附著其上,當鐵條尾端變紅熱時將其拔出,再以另根鐵條刮除。這個動作重復多次,由于雜質中仍含有微量之銀,這些都成了工匠的外快。 上海渣打銀行鑒定人正在批色秤重 最后是把相當數量的硼砂灑在銀液上,它會逐漸流向坩堝邊緣,然后以彎曲的鐵條去除。在此同時,一只鐵制模型被從砂桶中取出放在火邊加熱,再浸入冷水后擺在砂上。這時用鉗夾起坩堝小心地將銀液注入模型,在銀汁還來不及凝結前,即用坩堝底輕壓表面,這項動作造成銀液擠向周圍而使邊緣揚起,在就要固化時才把坩堝舉起,此時鍋底還沾了一點點銀,形成這類銀錠表面中央常見的凸點。工匠用鐵錘敲打模型使銀錠松脫,并立即鉗起放置鐵砧上。銀匠把刻有他姓名或鋪號的鐵戳放在錠面,用力敲打幾下,銀錠就擺在旁邊冷卻。松脂并未使用,據解釋,只有在銀塊含錫時才用得著。如果銀的成份好,僅須要少量硝石及砷粉,若雜質較多,添加量就得增加,而且要用到硼砂。我在不足一個小時內,看到他們鑄成四件銀錠。 模具欣賞: ↑清 砝碼錠澆鑄模具一件,鐵質 中國嘉德2014秋拍成交價:RMB 12650 ↑清代四川十兩銀錠模具 重:433.0g北京翰海2012春拍成交價:RMB 3450 ↑清代五兩銀錠模具 ↑清代五十兩東北銀錠模具 ↑民國·生泰銀錠模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