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痛經多由受寒飲冷、寒邪客于沖任;情志郁結,肝郁肝氣不舒,經血滯于胞宮;或稟賦不足,肝腎不足;大病久病,沖任氣虛血少等,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胞脈失養所致。下面我們從食療、按摩、艾灸三個方面,談談中醫是如何治療痛經的。 中醫食療法1.姜棗黑糖玫瑰湯水 材料:生姜50g、大棗30g、黑糖50g、食用玫瑰適量。 做法:將生姜、大棗洗凈,生姜切絲或片,大棗去核,加入黑糖,用水300ml小火慢煎至沸騰10分鐘,取湯汁250ml溫飲。 功效: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適用于寒性痛經。 2.玄胡益母草鹵雞蛋 材料:玄胡30克,益母草50克,八角、草果、茴香籽、肉桂適量,老抽適量、食鹽適量,雞蛋2個。 做法:將以上鹵料加水同煮,待雞蛋熟后去殼,再放回鍋中煮20分鐘左右即可飲湯,吃雞蛋。 功效:本方具有理氣活性,通經止痛的功效,適用于氣滯型痛經。 3.黑豆白酒煮雞蛋湯 材料:黑豆20g、甜白酒100g、大棗30g、枸杞子5g、紅糖20g、雞蛋1個。 做法:將黑豆冷水浸泡三至五天,出芽后洗凈,用水300-400ml大火煮沸騰后加入甜白酒、大棗、枸杞子、紅糖、雞蛋,然后用小火慢煎煮10分鐘即可,溫食。 功效:本方具有溫經止痛的功效,適用于胞宮虛寒型痛經。 中醫按摩法治痛經的按摩手法源于中醫,有些人可能對穴位掌握不太精準,有可能會影響按摩效果,因此建議希望通過按摩治療痛經的朋友可以找到專業的中醫師咨詢按摩手法。 醫壽延年認為,與其用藥止痛,不如按摩以下幾個穴位,對原發性痛經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的效果。太沖穴 揉太沖(具有明顯疏肝止痛的作用。不僅可以治療痛經,還可以治療一切婦科疾病) 位置: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三陰交穴 按揉三陰交(具有交通心腎,引火下行的作用,對所有婦科疾病疼痛均有緩解作用) 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陰交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陰交1分鐘。 血海穴 揉按血海穴(具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月經期的小腹疼痛。) 位置: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按摩方法: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個暖水袋效果會更好。 子宮穴 點揉子宮穴(刺激子宮穴是直接針對女性生殖器的調理手法,療效顯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作用) 位置:子宮穴位于下腹部,臍下一橫掌處(臍下4寸)正中。左右旁開四橫指(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有一點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酸脹為度,操作5分鐘,以腹腔內有熱感為最佳。自我按摩對痛經的治療,一般多主張在經前5-7天開始治療,月經來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經來潮前再施手法治療。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療須在經前當下腹部、腰骶部出現疼痛時操作。如手法得當,可使經期提前1-2天,隨著經血排出,疼痛也會隨之消失或減輕。 中醫艾灸法中醫認為,男性體質為陽,女性體質為陰,容易因寒涼而生病。艾草是女人的養生草,女性體質為陰性,而艾草為純陽性,通過艾灸就可以迅速補充人體的陽氣,改善宮寒。可把肚臍下的氣海穴、關元穴、神闕穴等當作重要的穴位來灸,堅持才有效果。 艾灸的5大注意事項 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燙嘴的溫開水,加2~3個紅棗更好,此時最忌諱喝冷水吃水果。一些氣虛的女性艾灸時或者之后會頭暈,這樣就不會了。 2、艾灸結束2個小時以后才能洗澡。用濕熱的毛巾擦拭艾灸過的部位都不行!很多人說,可以用熱水洗澡,那是錯誤的。熱水也是水濕,如果要洗菜做飯,一定要戴上橡膠手套,用熱水洗。 3、施灸后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象,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如果擔心,我們同時可以減少艾灸的時間,也可以泡泡腳后艾灸涌泉穴、太沖穴。 4、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進食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在胃部,影響艾灸的治療效果;再就是對胃氣也是一個挑戰。 5、如果你的月經量不大,特別是有痛經的女性在經期完全可以艾灸,只是你比平時的艾灸時間短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