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寺位于南皮縣城東南二十九公里潞灌鄉焦山寺村,始建年月未詳,據主持僧人妙珠談,修寺僧人法名修心,由五臺山而來,身背手指粗鐵棍打成的鐵鏈,項套鐵棍打成的鐵環,四方苦化經三年修建成。
南皮·1869·潞灌鄉焦山寺塔
其間廟宇繁多,為全境禪林之冠。中有七級浮圖,上聳天空,登之可望十數里外。居中為三聖大殿,明三暗九,規模雄壯。大殿后有一殿極崇高,可俯視群廟。大殿前左有鐘樓,右有鼓樓。浮圖后及左右均為禪房,可容數十百人。大殿供奉神像,中間為佛,懸“佛光普照”匾,左為老子,懸“紫虛真氣”匾,右為孔子,懸“圣集大成”匾。殿門有清張之洞楹聯:“治天下須用詩書,因論一經道德四本慈悲,因當時救世立言偶分宗派;最上乘莫如忠孝,便作羽士攝生桑門受戒,較流俗忘身殉利亦判賢愚。”又有清潘震乙題聯:“三教同歸,渾全天理;一塵不染,了卻俗緣。”清朱晉曾專為孔子題聯:“統百王衍心傳,遠紹堯舜禹湯文武;為萬世立師表,常留詩書易禮春秋。”額有清劉有銘書“皆大歡喜”。
寺有春秋廟會,昔年香火繁盛,數百里外男女云集,民國時期已漸零落,更因戰亂,寺廟日漸傾圮。一九五零年后,焦山寺村與周邊村村民以破除迷信,修橋筑路為名,聚眾將殿宇扒毀。部分木料修成焦山寺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浮屠尚存。
焦山寺塔,塔身八角七層,仿景州塔形,封頂為一大銅帽,北門額嵌磚匾楷書“修德塔”,進門是登塔磚梯,梯護棗木扶欄,堅固異常。南門磚橫楦砌成,上有磚刻匾額篆書“修德塔,同治六年造”字樣。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中,潞灌公社“革命造反派”以破“四舊”為名,請示縣武裝部,決定將塔扒掉。“造反派”組織全公社教師與高年級學生將塔扒毀。磚由師生運至潞灌北莊建“五·七”中學。銅頂帽重一百二十公斤,賣與潞灌張莊副業廠。拆毀后,見塔下井中有鐵鏈一條,是用手指粗扁鐵鍛成,重約百余公斤。井礦四周由石甃密排一層,作為塔腳。塔體磚由細泥粘合,白灰勾縫,歷百年滄桑,戰禍蹂躪,地震顛簸,不傾不斜,足見基礎堅固,工藝精良。惜這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毀于十年浩劫。至此,南皮古建筑絕跡。
附:今人劉書語 “焦山寺塔專記”
焦山寺塔是一座七層八角磚塔。相傳建造時正值寺廟香火旺盛,由本地瓦工巧匠許師傅主持施工,仿景縣塔修建。同治六年丁卯(1867)動工,修到二層封頂后即停工,以觀基礎是否堅固。二年后又接著修建,于同治八年已巳(1869)竣工。塔高二十五米,整體除樓梯鑲邊和銅制塔尖固定用少量木材外,整體均為青磚對縫小泥(細泥)砌成,外墻與各層之間墻體較厚,只有最外兩層(十多公分)用白灰砌合勾縫。門、塔內層頂、樓道頂均為拱形結構。
第一層有南北兩個拱形門。南門上方有磚刻篆書匾額“修德塔”,入內有直徑二至三米,高近三米的拱頂室一個,室中心有一口直徑近一米的磚井,北門上方有磚刻楷書匾額“修德塔”,匾內東側有豎寫中楷“同治六年造”。從北門入,迎面有寬一點五米左右斜上直對二層南門的登塔樓梯。二層有寬約一米的環塔通道,中心塔柱有一高約一點五米、直徑約一的大龕室,東側有環繞向上的樓梯。二至七層每層中心塔柱或側壁都有幾個大小不等的龕室,供奉著形態各異大小與龕室合適的銅制佛像。五層北門為一大龕室,供有一高一米多金光閃閃的風磨銅坐像,為鎮塔之寶,除一至二層直上樓梯,以上各層都是塔壁側彎向上的樓梯,而三至四層則有兩個中心對稱的樓梯。中間幾層樓梯狹小,僅容一人上下,六至七層可能因塔心柱縮小塔壁變薄所致,樓梯反而寬大了許多。塔梯每階段都嵌有厚約五公分寬約十五公分棗木板。以耐攀登磨損。七層中心有直徑不足一米的八棱形塔心柱,內嵌有高近二米,直徑二十多公分的棗木柱一根,上方用鐵釘將銅制塔尖固定(扒塔后所見)。塔頂沒用拱形結構,也無木檁梁,八面外墻向中心柱用磚斜砌成頂,上面覆蓋青瓦(塔已無存難以說明何種結構),頂部西北方有約一米半的方形孔,人們可踩他人雙肩攀上頂部。頂部有一倒梨形銅制塔尖,為厚三至四毫米厚銅板所制,基部向上有多層凸出蓮花瓣紋飾,上部最大部直徑一米多。
塔體外觀,每層塔檐都造形各異的磚制斗拱,探出二十至四十公分,外檐各角都嵌一木制龍頭伸出,龍頭下頜吊有一銅鈴(又稱警鳥鈴),共五十六個銅鈴。二至七層南北東西四方位都有一拱形門。五層北門與塔內不通,有一較大龕室,膽大者可從外檐進入。二至六層的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的墻壁上嵌有不同花飾的窗形浮雕。斗拱、浮雕相當精美。七層在以上方位有四個直徑半米左右的圓形窗,可供登者遠眺八方。
大平原上一座高聳入云的寶塔,何等壯觀。臨登遠眺可見二十里外的村落農田。俯瞰:北有宣惠河,南有古浮河長堤,村內大街小巷民房池塘盡收眼底。仰望藍天白云,真有觸手可及之感……
一個集晚清時我們這一帶能工巧匠之手建起的建筑藝術珍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毀于“文革”動亂之秋,留給我們的何止是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