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自己根據癥狀開藥方到淘寶店中藥顆粒處方類藥抓藥。 ·26·黑龍江中醫藥 中醫辨證治療肝郁脾虛型帶下病的體會 任繼忠 (黑龍江省阿城市任繼忠中醫診所·150300) 筆者臨床三十余年, 在治療肝郁脾虛 型帶下病時, 均遵循祖國醫學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本病多為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 肝郁生熱, 濕熱下注所致。所以, 在治療立法上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為主。采用疏肝理氣、補氣的藥物配合升陽除濕之藥進行治療, 均可收到滿意療效。1 方藥組成 黨參、黃芪、山藥、蒼術、白術、柴胡、白芍、陳皮、茯苓、車前子、 萆、牡蠣、烏賊骨、白果、甘草。 方解:黨參、黃芪、山藥、甘草補氣之藥; 蒼術、白術健脾燥濕; 柴胡、白芍、陳皮疏肝解郁、理氣升陽; 茯苓、車前子、萆 利水除濕; 牡蠣、烏賊骨、白果固澀止帶。腰痛者加杜仲、菟絲子、枸杞子; 腹痛者加香附、川楝子。2 典型病例 王鳳蘭, 女, 35歲, 漢族, 已婚育, 阿城市和平街四委, 1998-3-15日來診。 主訴, 帶下量多半年, 伴小腹疼痛二個月。現病史:1997-10月無明顯誘因, 出現小腹隱痛、時重時輕, 帶下量逐漸增多, 色黃質稠, 有穢味伴有疲乏, 納差。在市醫院診斷:附件炎、宮頸炎, 給抗感染治療, 時好時犯, 建議中藥治療故來我所就診。 臨床所見:面色微黃, 舌質暗紅, 苔薄黃微膩。脈象:弦細, 分泌物量較多, 色黃, 質稠有穢味, 左側少腹呈條索狀。壓痛(+) 右側少腹壓痛(-) 以上各項癥狀診斷為帶下病, 脾虛肝郁型。 治則:健脾益氣、升陽除濕、佐以疏肝。 方藥:黨參、黃芪、山藥、蒼術、白 術、柴胡、白芍、茯苓、車前子、 萆、牡蠣、烏賊骨、白果、香附、甘草。 水煎二次, 取汁600ml , 早晚分二次服, 日服一劑, 共服十五劑, 諸癥全消, 病告痊愈, 隨訪五年, 未見復發。3 討論 帶下之名, 首見于《內經》, 如《素問·骨空論》說:“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帶下病是指婦女陰道內流出的一種粘稠液體, 如涕如唾, 綿綿不斷, 且伴有異常氣味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女科經綸》引繆仲淳語:“白帶多是脾虛, 肝氣郁則脾受傷, 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 是脾精不守, 不能輸為榮血, 而下白滑之物, 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 法當開提肝氣, 輔助脾元, 蓋以白帶多屬氣虛, 故健脾補氣要法也。”因此帶下病與脾關系密切, 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反爾侮肝、肝氣郁結、肝郁生熱、濕熱下注而為帶下。本人認為:帶下病多由于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肝郁乘脾、脾氣受損、運化失職, 以致水谷之精微不能上輸以生血。反聚為濕, 流注下焦傷及任脈。如《傅青主男女科·帶下》中說:“帶下之病, 皆屬于濕。謂之帶者, 以帶脈為名也。則凡脾氣之虛, 肝氣之郁, 濕熱之侵, 皆能致之。故有終年累月, 下流白物、如涕如唾, 甚則氣穢者, 所謂白帶也。帶下之病, 白帶為多。此蓋由于肝郁乘脾、脾精不守, 既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 則濕土之氣, 即下陷而為病耳。” (2004—08—18 收稿) |
|
來自: 快樂04jsaglpp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