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6月份寫過一篇《關于情商,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里,其中提到,一個人之所以情商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存在“心理饑餓”。 所以,要深入地解決情商問題,第一步是要去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一些“心理饑餓”問題。 解決了心理饑餓問題,再去看一些所謂的情商提升的技能,可能會事半功倍。 今天我們要沿著心理饑餓的問題繼續前進,再來談談情商問題。 這次談的這種能力涉及到情商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核心能力,那就是:對情緒的認知。具體談的是“對情緒的識別與命名。” “對情緒的識別與命名”很可能就是影響一個人情商技能的關鍵因素。 這種能力,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情緒顆粒度”,也叫“情緒粒度”。 情緒粒度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呢? 可以說,一個人具有的情緒顆粒度的大小決定了他會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 這包括:如何感知世界,感知世界后又會如何采取行動,這些采取的行動又會怎樣影響他的感知,這樣一系列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情緒顆粒度不同的個體,很有可能不是活在一個世界里,至少不是活在一個次元里。 很多時候,人們溝通時發現是雞同鴨講,驢頭不對馬嘴,往往也可能是因為溝通的兩個人情緒顆粒度差別太大,本身使用的就是差別太大的兩套體系。 說了這么多情緒顆粒度的威力,有必要來正式介紹一下情緒顆粒度了。 01 情緒粒度的大小 影響著我們處理情緒和問題 情緒粒度,它是一種“分辨、定義情緒的能力”。 既然被描述成“顆?!?,自然就會有顆粒度大、顆粒度小的區分。 顆粒度大指的是感知情緒和情感時比較粗線條,對情緒的描述和感知會稍顯籠統,他們對情緒的描述相對可能更空泛,像一種彌漫著的未做更細致區分的狀態; 而情緒顆粒度小的個體相對來說,就是對情緒的感知和感受會更加的精細,確切,甚至對很多細微的差異都能感知察覺到,并能表達出來。 在咨詢中我經常會發現人們在描述自己的狀態時,在情緒顆粒度上有明顯的差異: 有的人只能反復的用“很痛苦”、“痛苦”這樣的詞匯來籠統地描述自己,對于到底是”怎樣的痛苦“缺乏準確的主動感知。 你會感覺到這個人處在一種籠統的“痛苦”里,至于痛苦的程度和范圍、原因和相關事件什么的,一概不知。 還有一種人,他們在描述自己的狀態時,會相對比較精細,有些甚至超過咨詢師的感知精細度。 比起單純的籠統的“痛苦”,他們準確地知道此時他們究竟是深陷不接納自己現狀帶來的痛苦中,還是處于一種由于發現愛人出軌之后的震驚、憤怒、失望及恐懼等情緒帶來的痛苦里。 而相比起顆粒大的感受,顆粒度小的感受能給我們提供更多和更精確的信息量。 并且,經過了準確地對自己感受的描述,下一步的行動方案的方向說不定就出來了。 在咨詢中,在跟情緒顆粒小的來訪者互動溝通中,我往往能很快捕捉到更多的關于她們狀態的信息,同時這些信息也容易為我提供給她們的咨詢幫助指明一些方向,讓我知道: 「我要處理的是因為出軌帶來的傷害引起的憤怒感、失望感及不接納感,還是對自己錯誤的不接納而帶來的懊惱或者懊悔?!?/p> 因此,情緒顆粒越小,對于處理情緒和事情的促進作用越大。 02 如何判斷情緒顆粒的大小 我們可能會從2個維度上去考察和判定一個人情緒顆粒度的大?。?/p> 第一個維度是:情緒的感受 情緒顆粒度小的人,對情緒的感受會更入微,更精細,對情緒的體驗會更豐富; 相反,情緒顆粒度大的人,對情緒的感受不夠豐富,對自己的感覺不夠敏銳,常常難以判斷自己的情緒來源,因此也就難以找出好的解決方案,只能一直卡在這種泛泛的情緒里動彈不得。 另一個維度是:情緒的表述 情緒顆粒度小的人擁有更強的情緒表達能力,她們能夠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情緒顆粒度大的人相對無法更精細的去描述自己的感受。 存在這樣的情況,就是有的人可能感受度很高,但缺乏描述能力,也就是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那很明顯,如果不去提升這種描述能力的話,也會影響自己的溝通表達,讓事情卡在這里動彈不得。 所以要提升情商的技能,重點要提升的是這種情緒的識別和表達能力,也就是讓情緒顆粒變小。 03 情緒顆粒度過大 會讓人陷入情緒的困境 我經常在咨詢師里接待這樣的來訪者-----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化問題。 這些人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總是被自己的情緒控制。 在跟這些來訪者的咨詢中,我發現,這些來訪者有很大部分是在情緒識別和命名方方面存在欠缺,嗯,也就是情緒顆粒度太大。 所以提升情商,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從情緒里走出來的技能提升第一步可能就是:進行情緒粒度訓練,學會識別和命名自己的情緒。 很多受情緒困擾的人一開始都是處于“感覺很糟糕”、“感覺很痛苦”、“感覺很抓狂”的狀態,但是這種籠統的感受本質上是對于自己具體遭受了什么一無所知的表現。 因為不知道自己遭受了什么,所以也不知道怎么辦,因此就會處于一種“被情緒控制”的感覺里。而人一旦意識到自己被情緒控制里,往往又會開始排斥自己的情緒和狀態。 因此更無法去思考“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到底經歷了什么”,以至于影響問題的解決,最終變成了一個大疙瘩,成為一個心理上的問題。 心理學家Barrett(2016)研究發現:當你能精確地描述了當前發生里什么或者你到底經歷了什么的時候,你會更容易找到處理這種情緒的解決方案。 我相信這種能力跟原生家庭從小的訓練有關。 如果父母一開始能準確的識別的你的情緒背后的需求或者會跟你討論你的情緒,你也就可能習得更高的情緒識別和命名能力,從而也就學會了怎樣解讀自己的情緒,進而解讀他人的情緒。 但是如果一開始你就缺乏這種訓練,或者你父母本身的情緒顆粒度也很大,你情緒不爽就可能只會彌漫性地感知到自己糟糕、痛苦時,這樣的體驗除了會激發你的負面反應,不會提供很多解決問題的信息。 久而久之,這會形成一種模式,也就是你的應對機制。 在這個應對機制里,你的情緒問題是無解的。 因為當負面情緒一來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慌了,你想的是如何盡快地消滅掉這種情緒,或者把它們打包成一起,趕緊擺脫扔掉,就像扔臟衣服一樣。 “眼不見心不煩”,我的一個來訪者這樣說。所以當這樣的處理方式太多的時候,你就失去了處理情緒的能力——能夠分門別類地識別情緒、命名情緒,然后再認識和處理它。 不同的情緒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它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如果你連識別和命名它都做不了,那解決它自然也就做不到了。 04 情緒顆粒小 有助于抗壓和減少內耗 提升自己的情緒顆粒度不僅對于受情緒困擾的人和低情商的人有巨大好處,對于普通的一般人,情緒顆粒度小也具有極大的好處。 一方面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 畢竟壓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面對的情境。練習對壓力進行更精確的感受和描述,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處理壓力。 另一方面情緒顆粒度小,可以有效地減少我們的日常內耗。 人類大量的內耗都產生于跟自己的負面情緒做斗爭的過程中,而一旦情緒感受的顆粒度變小,你能精細準確的識別和命名出這種負面情緒是什么,它意味著什么,它可能需要的解決方案是什么,這樣內耗就會大大變小,甚至不存在了。 實驗室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情緒粒度小的人更不容易在壓力下崩潰或采取負面的“自我治療”(self-medicate)策略,比如酗酒、暴食、自傷,也更不容易采取報復或侵犯他人的行為,有更低的抑郁和焦慮水平等等(Kashdan & McKnight, 2015)。 情緒粒度甚至會對健康有正向的影響,情緒粒度小的人去看醫生、用藥的頻率也更低(Kashdan & McKnight, 2015)。 05 如何降低自己的情緒顆粒度 情緒粒度是一項技能,要提升自己的情感顆粒度,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 (1)增加自己的情緒概念庫 很多人可以通過學習新的情感概念降低他們的情緒粒度。如果你將這些概念納入你的日常生活,你的大腦會自動應用它們。 據此,編一本屬于自己的“情緒情感概念詞典”就很有必要。 在這個詞典里,你有很多的工具來幫你區分和定義識別各種情緒,比如“嫌隙”就比“嫌棄”微妙,“疑忌”就比“懷疑”細膩,而“欣幸”,也遠比“高興”多出更多聯想空間。 情感概念是生活的工具。你工具包越大,你的大腦可以更靈活地預見并確定行動,你便可以更好地應付生活。 (2)練習更加精細地描述和分類感受 可以準備一個本子,去描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些感受,盡量地讓其更加的精細化,同時也去觀察別人,并試著去準確描述別人的感受和狀態。 在這種練習的過程中,相信你對情緒/情感的精細把控力會更提升一步。 除了練習描述外,你需要嘗試慢慢擺脫過去那種摒棄負面情緒。 “眼不見心不煩”、把它們扔成一堆的“圖省事”的處理方式,練習分門別類地感受它們,描述它們,然后試著處理它們,像仔細整理衣服、疊衣服一樣。 對情緒的分門別類是種能力,愿你不厭其煩地可以好好去感受它們,面對它們,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或許你的情商正在不知不覺中大踏步前進。 此外,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很難用現有的中文來表達,用外語也是可以的。我們準備了一些外語的情緒概念,可以用于擴充你的情緒表達工具箱。 最后,希望我們能擁有更小的情緒顆粒度,不被情緒絆住。既能捕捉到這個世界的奇妙,又能在在各種微妙、奇妙里穿梭自如。 畢竟識別和表達情緒就是識別和認識這個世界,若能更好地跟我們的情緒相處,也就能更好的與這個世界相處。 - The End - |
|
來自: 放逐lm7wz155k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