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區的劃分 為統一時間,國際上采用每隔經度15°,劃分一個時區的方法,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其中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的時區為中時區(也稱零時區),由此向東到180°依次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向西到180°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均為半時區。 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從零時區向東,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增加1小時,向西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減少1小時。西十二區比東十二區在時間上少24小時。如下圖: [提示] A. 全球共有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為一個時區。 B. 除東、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外,其余每個時區都跨經度15°。 C. 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度數=時區數×15°。 2. 區時的定義 區時是特殊的地方時,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標準時,中央經線的經度是“時區號×15°”,相鄰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任意兩個時區之間時區相差幾個,區時即相差幾小時;計算時要東“+”西“-”:計算東面時區的時刻要用“已知時區的時刻+兩時區間的區時差”,計算西面時區的時刻要用“已知時區的時刻-兩時區間的區時差”。北京時間為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世界時為0°經線上的地方時,也就是0時區的區時。 地方時的確定與計算 地方時的計算依據:地球自轉,東早西晚,1度4分,東加西減,經經計較,分秒必算。計算時具體可分為四個步驟:一定時,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 一定時:即確定計算時可作為條件用的已知地方時。光照圖中,特殊經線的地方時的確定,以下圖為例: ① 晝半球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如ND。 ② 夜半球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24時或零時,如NB。 ③ 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6時,如NC。 ④ 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18時,如NA。 (2) 二定向:即確定所求點與已知時間點的相對東、西方向,如圖中求E點的地方時,以D點作為已知時間點,則E點位于D點以東,應“東加”;若求F點地方時,以B點作為已知時間點,則F點位于B點以西,應“西減”。 區時的計算 計算區時可分以下幾個步驟:(1) 定時區,(2) 定區時,(3) 定向,(4) 定差,(5) 定值。 定時區:若題中只有經度,可根據經度確定出所在的時區,方法為:該地的經度數÷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數位即為該地所在時區數,東西時區根據東西經確定。定區時、定向、定差、定值的方法同地方時的計算。 [提示]① 在進行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時,要盡量按照東(經度或時區)在東、西(經度或時區)在西的原則,盡可能不跨越日界線;在跨越日界線時,一定要注意日期的變化。 ② 航行問題的時間計算: 公式一:到達地點時間=出發地點時間±時區差+途經時間 公式二:到達地點時間=出發時到達地點時間+途經時間(注意:東“+”西“-”同時區的計算,這類問題的計算不考慮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限制) 地球上日期變更的判斷 在地球上日期變更的界線一般情況下有兩條,如下圖所示: (1) 自然界線(不斷變化):即0點所在的經線,由于地球不停自轉,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不停自東向西交替,其速度大約每小時西移15個經度。自西向東過0點所在經線,日期要加一天;自東向西過0點所在經線,日期要減一天。(如上圖) (2) 人為界線(固定不變):即國際上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加一天。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直觀地看出某一時刻地球表面分屬于不同日期的經度范圍。 (3) 自然界線與人為界線有可能重合,即當180°經線地方時為0點時,此時,全球處于同一天;當0時經線在東經范圍內,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圍少于一半;當0時經線在西經范圍內,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圍多于一半。 |
|
來自: 昵稱1338421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