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李商隱丨《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朦朧指數: ★★★★★ 唯美指數:★★★★★ 詩題為“春雨”,實際上不是詠雨,而是借雨寫相思懷人。詩人一開始就是惆悵的——“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他滿懷愁緒地躺著,想到“白門寥落”就更加悲傷了。“白門”在古詩詞中多指男女幽會之地,“白門寥落”即難與情人相見。正因為如此,詩人才于新春“悵臥”。 接著,詩人回憶起了雨夜尋訪情人的場景:那時細雨迷離,整個夜都是朦朧的,好像一個美麗的夢境。他呆立在雨中凝視著她住過的那座紅樓,倍覺冷寂。他所愛之人曾經就住在紅樓上,而他已經沒有勇氣走進去,甚至沒有勇氣再靠近一步,他只是隔著雨簾靜靜地凝視著。漸漸地,雨大了起來,不知道過了多久,也不知道站了多久。周圍寧靜的夜市華燈初上,雨從亮著燭光的窗口前飄過,宛如一道道珠翠的簾幕。在這珠簾的閃爍之中,詩人心如刀割,只能挑著燈獨自而歸。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兩句描寫的場景極其孤寂而落寞,不禁令人為之動容。前一句色彩偏紅,而感覺卻偏冷。后一句的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于詩人對雨簾的幻覺,因此而顯得縹緲。 頸聯寫的是歸去時的所思所感,意境仍是十分縹緲的。詩人一路歸去,心中的悲愴爬滿了全身,他隱約看到了夕陽的晚景,如此凄涼。他想,現實中已經無法和情人相見了,只有把希望寄托于夢境。可是夢境也是憂傷迷離的,他如何消受得了這樣一個個夢境呢。 本來,詩人是在雨夜而歸的,自然看不到夕陽光景,這“春晼”很可能是詩人極度悲傷而產生的幻覺,抑或是象征了自己已到了遲暮之年,再或者用以比喻情人芳華已逝。而詩人營造的意境就如一個凄美的夢境,他又引入了一個“依稀”的夢,真是讓人倍加迷茫,到底何為夢境,何為現實? 最后一聯又轉入現實,他想把對情人的思念通過書信傳達過去,只是“萬里云羅”,陰云密布,遙遙相隔,何等艱難。況且,僅有一只大雁可作信使,希望何其渺茫。 這首愛情詩寫得極其含蓄蘊藉、哀感頑艷。詩人把自己的情思轉化為一個個迷蒙憂傷的意象——紅樓、珠箔、春雨、燈影等,再加上幻覺和夢境,使得全詩的意境尤為凄美幽約、虛幻縹緲。 同時,也有人認為,這不單單是一首愛情詩,還寄寓了使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借春雨懷人,而寓君門萬里之感也”。這樣,詩中那位可望不可及的女子,就成了君王的象征,那種哀傷就不再為愛情,而是為自己窮困潦倒的身世…… 1. 白袷(jiá)衣:即白夾衣,閑居便服。 2. 白門:即宣陽門,代指金陵城。后來也用來借指男女幽會的場所。寥落:冷落,冷清。 3. 紅樓:華美的樓房,多指富貴家女子的住處。 4. 珠箔(bó):珠簾。 5. 晼(wǎn)晚:日暮。 6. 依稀:隱約;不清晰。 7. 玉珰(dāng):玉制的耳飾,常作為男女定情的信物。緘札(jiān zhá):指書信。 8. 云羅:如網羅一樣遍布上空的陰云。比喻路途艱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