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說,一件事開始容易,但堅持做到最后卻很難。最好的開始,卻不一定能用心做到最后。 掌聲是榮譽的開始,多愁是詩人的開始,沉思是哲人的開始。但每一次的開始都昭示著最終的結束,而每一次結束又意味著新的開始。 01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大意:厚重是輕率的根本, 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 常言道,靜水流深。內心的寧靜是我們看待事情、思考問題的一個基礎。靜才能定,定方能生智慧。《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定。輕率浮躁的作風使人不能沉靜,在世俗的雜事中與物推遷,就好像葉落狂流,身不由己。 02 秋日的陽光那么溫暖,秋葉金黃,飄飄灑灑地覆滿了街道,正是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本是歲月靜好的日子,可是如果我們心浮氣躁,就容易好高騖遠。 看下面的故事: 一個擠奶姑娘頭頂著一桶牛奶,從田野里走回農莊。她忽然想:'這桶牛奶賣得的錢,可以買回很多雞蛋。雞蛋又能孵得很多的小雞。雞價漲高時,拿小雞去賣,用這些錢足夠買一條漂亮的新裙子。 圣誕節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們都會向我求婚,而我卻要搖搖頭拒絕他們。' 想到這里,她真地搖起頭來,頭頂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隨之消失了。 類似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也在我們的思想里反復地與自己搏斗。只有自己沉靜下來,不讓頭腦發昏,才能抵御那些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03 一句富有哲理的道白,一段風花月夜的故事,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其實都散發著淡淡的書香,沖刷著真實自我的污漬。但是要體會其中深意,必須靜下來思考。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時候就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曾經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由于沈周的稱贊,反而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身邊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能在這長河之中留下幾簇浪花的杰出人物, 他們的人生讓我們心動不已,可是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人生的每一頁都在告訴我們,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振翅飛翔! 04 當自己像一絲沒有漣漪的湖水,澄明寧靜。不受外界喜怒的影響,心境和修養達到一種'喜而不樂, 哀而不憂'的最高境界,不為俗事凡塵而煩惱。 一位藥商擁有一頭驢, 他每天只給它很少的食物,卻交代很多的任務。驢子便向天神請求,讓它從此刻的勞役中釋放出來,并給它另外找一個主人。 天神警告它,它會后悔這樣的請求,然后便將它賣給一個磚瓦匠。不久,驢子發現它的負擔更重,而且磚瓦場上的工作更辛苦,于是再去請求更換主人。 神又告訴它說:這是他最后一次答應它的請求,然后將它改賣給一位皮匠。驢子發現它已陷入更壞的狀況,便悲哀地說:“我寧愿餓死或者被折磨而死,總比我此刻這個主人買來好些。他可是要剝我的皮賺錢呢。” 讓內心安靜下來,品味生活的感覺,讓馨香滿懷,陽光徐來;靜靜地傾聽自己,讓行囊裝滿,一路前行中,精彩不斷。 |
|